2011年7月5日星期二

扎堆举办体育赛事是中国城市的幼稚病

   今年,柳州、漯河、常州、三亚、佛山等很多中小城市都成为一些重大国际比赛的承办者。据国内体育赛事研究领域专家、上海体育学院体育赛事研究中心教授刘清早向记者介绍,近几年,国内城市出现了一股热衷于争办体育赛事的现象,并且有进一步扩大和升级之势。然而,很多城市在举办体育赛事时存在明显的盲目性。这些城市为举办体育赛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最终却并不一定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11月22日《中国青年报》)   举办体育赛事,尤其是国际级的体育赛事,确实能够提升一国、一地和一城的知名度。但是,对中国城市而言,并不是每一个城市都具备举行大型体育赛事的能力。中小城市就是如此,有的只是利用赛事提升城市知名度的美好愿望。   事与愿违是必然的宿命,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投入,换来的恐怕只是开幕式上的繁华一现和一大堆豪华场馆的荒芜和浪费。而且,中小城市举办的林林总总的国际赛事,不要说国际社会,就是国人知道的又有几人?这说明,虽然中小城市举办的体育赛事层次不低,但是由于缺乏此类运动的群众基础而很难得到观众的捧场。一个缺乏大众追捧和狂欢的体育赛事,本身就是失败。缺少人气的体育赛事自然也会为赞助商所冷落;缺乏赞助商的体育赛事,只能靠地方财政埋单,地方财政来自纳税人的腰包,因此会招惹民怨。对城市治理者而言,如果说决策目的没有达到,反而带来财政缩水和民意支持度降低,而且遗留下一大堆难以利用而又耗费大量维修经费的建筑垃圾。这样的城市治理者是不是相当失职和相当失败?   不要说中小城市,即便是上海广州这样财大气粗的一线城市,举办大型体育赛事也越来越尴尬,越来越有鸡肋之叹和摆脱烫手山芋的意味。当年上海卖力地从珠海手中取得F1举办权,耗资20亿建成了赛场,也在2004年取得了巨大成功。可是5年下来,当年的热闹早就化作了云烟,赞助商不再烧钱,缺乏群众基础的观众面对天价门票更是望而却步。而每年承办这项比赛,上海市就要花费2000万美元。在广州,不久前举办的亚洲田径锦标赛也出现了冷场的尴尬。   对中小城市而言,拉一项国际赛事,搞得像过年一样,是倾全城之力去办的。搞不出名堂来,当然是希望越大失望更大。其实,近5年来,中国大大小小的城市举办了相当多的体育赛事。一些国人不太热衷的体育赛事如网球赛、高尔夫和诸多赛车赛也都选择中国,可是并没有哪个城市因为举办此类赛事而提升了城市知名度。正所谓----河南漯河并没有因为举办“女排精英赛”而成为“排球城”,这个城市给人的印象还是“火腿肠”;佛山举办过什么国际比赛人们早已淡忘,人们记住的还是她的“瓷砖”...其他中小城市又何尝不是如此。   体育赛事,有其自身的规律。除了实力因素外,还要考虑体育运动在举办地的普及程度,这些因素一个都不能少。否则,强出头硬举办,结果自然是差强人意。即使是在美国,全球狂热的世界杯放在那,美国人也不大买账。因为美国是英式足球的“荒漠”,这个国家追捧的是美式足球---橄榄球。   所以,以举办国际赛事的房市打造“城市名片”,很傻很天真。尤其中小城市,与其图慕所谓的城市虚名虚荣,还不如发展本城本地的支柱产业,增强实体经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以及提供让民生看得见的公共产品。在我看来,这才是务实亲民之举。试想,中小城市将耗费在大型赛事上的千万资金投放到教育、科技、创新和民生亟需等方面,对该城市所催化的永续发展的生产力以及社会感召力,那才能真正提高这个城市的知名度。   无论是举办轰轰烈烈的体育赛事,还是去争去搞华而不实的文化工程和政绩工程,都难逃跟风而上的轻率,就像小孩子过家家。不过,一个城市是不可以这么幼稚的,一旦权力患上了决策幼稚病,损害的是则是整个城市的发展和市民的权利。 本文刊于11月23日东方早报、燕赵都市报、重庆时报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