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1日星期一

美对华关系缺乏战略思路

南洋商报专栏,刊于18日、19日香港文汇报     胡锦涛主席即将访美,中美关系走向让世人关注。对此,美国之音中文网的评价是中美关系处于“十字路口”。确实,过去一年,中美关系冲突遍及地缘、经贸、军事等各个层面。尤其在美重返亚洲战略导致东北亚地缘均势失衡,朝鲜半岛的擦枪走火差点使整个东北亚变成火药桶。舆论大多认为,金融危机导致中美实力对比发生变化,美国对华崛起极度焦虑而不惜以高调的地缘围堵遏制中国。   围堵也好遏制也罢,都是美国缺乏对华战略思路所致。熟悉中美关系的人士皆知,从克林顿到小布什时期,中美关系的症结大多集中于意识形态领域。经贸冲突固然存在,但也是中美关系的润滑剂,就像佐利克所言,中美是利益攸关方。正因为如此,中美密切的经贸联系化解了中美意识形态层面的结构性矛盾,形成了小布什时代中美系统化的战略性对话机制。反观奥巴马时代,中美经贸冲突反而占了上风,尤其在金融危机之后,人民币汇率成为中美矛盾的关节点,并由此对华展开了频繁的贸易制裁。以对华贸易逆差为武器,威逼人民币升值,制造贸易壁垒,成为奥巴马政府对华关系的主旋。   拿中美深入融合的经贸关系开刀,无疑是割裂中美之间的利益攸关纽带,对中美关系造成了伤筋动骨的影响,由经贸到地缘到军事,正应了一句老话,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所以,中美关系不怕竞争,也不忌讳矛盾,但要明确中美两国的共同战略利益所在,对于两国的利益交集,应该秉承最基本的底线。   过去一年,奥巴马政府的对华策略是:一方面是迎合国内劳工团体的利益和基于选举政治的需要,拿美国对华逆差说事,滥用人民币汇率议题,制造中美贸易争端;另一方面,忌惮中国崛起,政策思路紊乱,利用G20峰会平台彰显美国影响力,压制中国。前者,导致奥巴马政府损害中美利益基础;后者造成了美国气量狭窄。正如11日路透社所评论的那样,奥巴马拼命想夺回中美关系的主导权。遗憾的是,在金融危机的阴霾之下,美国在G20峰会上不仅未能压制中国的风头,反而使美国成为世界主要国家侧目的对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官员埃斯瓦尔·普拉萨德认为,美国一直都想在G20峰会上夺回经济话语权。但是“中国成功地将注意力从人民币和贸易政策上挪开了。”   由于经贸关系是中美两国的战略根基所在,美国制造一些贸易一提也未尝不可。但是,美国将贸易“问题”无限放大为“主义”,这就使得中美关系走进了死角。问题是,金融危机时代,美国经济恢复势头并不强劲,而且自私的量化宽松政策伤害了全球经济。与之不同的是,中国对陷入主权债务危机的欧洲施以援手,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故而,奥巴马政府对华的不当贸易策略,不仅伤害了中美两国关系,也造成了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大国公信力下降。更重要的是,在美国持续加持美国国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稳健升值的情境下,美国对华的贸易指责已经变得不值一驳。   奥巴马的前任,像克林顿和小布什,在中美关系上则是令人激赏的战略家。每当中美关系出现地缘战略冲突和军事上的擦枪走火是,他们采取的是用中美经贸上的战略互利性去化解。相反,奥巴马是可以激化中美经济矛盾,搞到不可调和时,再以地缘战略围堵(重返亚洲)和军事威逼(强化美日韩军事同盟)进行火上浇油。   好在中国对美国在东北亚的耀武扬威表现出足够的理性与克制,中美关系借由胡锦涛主席访美又重回理性轨道。不过,从美国防部长盖茨访华,美国政媒紧盯中国隐形飞机的焦灼目光看,美国对华还没有正确的战略应对之道,奥巴马政府依然困窘于忧虑中国崛起的窠臼中。   如果使中美关系走入正轨,因应中国的崛起,实现中美利益攸关基础上的双赢,是奥巴马面临的重大课题。事实上,不管美国承认与否,不论奥巴马愿不愿意,调整对华战略,都是当务之急。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