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1日星期一

柏杨:用活得有尊严矫治丑陋的中国人

本文刊发于5月2日《联合早报》、加国《环球华报》(作者按:前日,已给新闻出版报提供一稿。不自觉都将柏杨老先生拔高了一截。柏杨的伟大是无可置疑的。但柏杨去世之后,台湾中时、联合和自由均论及很少,足显柏杨在台湾文化界已非主流。柏杨的影响是在国内,而其出名主因是柏杨为反蒋斗士,沾了“敌人的敌人是朋友”的光’柏杨的影响在华人世界,才是因为那篇《丑陋的中国人》。)    斯人已逝,文章还在。柏杨不是吟风弄月的雅文人,而是饱经风霜的俗文人。他编著的《柏杨版资治通鉴》,将枯燥乏味的历史典籍变成了通俗耐读的启蒙白话。这种化雅为俗,化繁冗为简洁的文化深耕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即已完成。而中国大陆学者走下精英书斋,通过大众文化载体启蒙公众的文化尝试是在这两年才有的事儿。柏杨不是道德的宣教者,而是鞭辟民族劣根性的思想者。他是鲁迅的传承者,凭藉一部《丑陋的中国人》即可让代代中国人时时反省,戒慎恐惧。柏杨局促于台湾孤岛,但文化视野却是近半个世纪以来最为开阔者。柏杨语言辛辣但不轻薄自大,远非某些轻狂文人所能比。柏杨已逝,纪念斯人最好的方式不是给予他身后的哀荣,亦非以宏大的葬礼盖棺。而是铭记其文,传承其思想,继承其独立思考的文风人格。至为要者,吾人亦当三省吾身,扪心自问:今天我还丑陋否?丑陋文化走出国门只要你还随地吐痰,只要你还大声喧哗,只要你还闯红灯,你依然摆脱不了“脏、乱、吵”的丑陋。而且,按照柏杨先生的阐释,仅仅是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家“脏、乱、吵”,尚属于“酱缸文化”内的内向丑陋。随着中国人走出国门,这种孳生于内部酱缸的丑陋文化也外溢出国门,在欧陆吐痰,在华尔街骑牛,在自由女神涂鸦,在澳大利亚随地便溺。可见,“脏、乱、吵”的丑陋不惟没有消弭,还伴着自大,家丑外扬而“发扬光大”,“声名”远播世界。至于柏老夫子所谓的“窝里斗”、“不能团结”、“死不认错”的丑陋行为,只要中国人乃至全球华人稍作反省,也屡屡可见丑陋的幽灵迷漫附着于现实生活之中。以“窝里斗”为例,最新一期的《竞争力》杂志透露了中国彩电行业从朝阳产业到辉煌不再的主因就是价格战的“窝里斗”,斗到多败俱伤而集体死亡。而外贸企业为了强夺外贸市场,也习惯了压低价格的幼稚方式,到头来害了国内同业,利好了外商。“窝里斗”就“不能团结”,“不能团结”就很容易让外人抓住机会各个击破,搞得全盘皆输。再说一个“死不认错”外加“不能团结”的例子,上周有香港网友发帖揭露大陆人在港陋习一事,近日同一香港论坛出现一篇针锋相对的帖子,披露港人在大陆陋习。香港人嘲弄大陆人小孩子在地铁上小便,大陆人反击香港人在大陆“包二奶”。两地网民互揭陋习,像泼妇吵架,又像是五十步笑百步。这样吵来吵去,虽都“死不认错”,但掩不住一个事实,大陆香港都存在着大量陋习。在旁观的老外看来,就是“中国人丑陋”。 怀念柏杨应多反省   即便是华人世界,也存在着明哲保身,挖自己同胞墙角的作为。可以说,柏杨是以如炬法眼,将华人骨髓里的文化劣根性给抽出来,曝晒于阳光之下。值得一提的是,两岸依然分裂,全球华人世界对之也态度不同,则体现出华人世界更为揪心的大的“窝里斗”。如果说鲁迅通过《阿Q正传》让中国人明晰反映国民劣根性的抽象的“精神胜利法”,柏杨《丑陋的中国人》则条缕清晰地列出了中国人(华人)具体的丑陋行为。从对中国人(华人)的警醒反照作用看,鲁迅是贫弱时代的民族文化心理分析大师,柏杨则是对现代华人行为矫正大师。他们都是民族的智者。不同的是,鲁迅文化的呐喊并没有唤醒贫弱时代中国人的彻底反思。而柏杨1980年代恨铁不成钢的对“丑陋”的斥责,却使得中国人和华人世界有了自律自省的精神。观照今日华人世界,大陆国势走向腾飞、台湾践行民主升华、港澳一国两制成功、新加坡独树发展典范、马来西亚华人积极从政……除了这六大华人聚居区,世界各地华人也均能和当地主流社会融为一体。可以说,柏杨以《我们要活得有尊严》矫正了“丑陋的中国人”。忆念柏杨,不需要歌功赞德的颂词,也不需要悲恸欲绝的悼词。你、我、他,只要脑髓里带着反省的“问号”,默念着“我今天是否丑陋?”,“我们是否活得有尊严?”就是对柏杨最好的纪念。只要华人丑陋下去,柏杨其文其人就会不朽;华人活得有尊严,柏杨更不朽,因为是柏杨使我们变得美丽。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