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11日发布的11月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数据显示,11月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5.1%,达到今年的最高值,创28个月来新高。 这是预料之中的。通胀已经不是预期,而是和凡庸的生活拥抱,渗透进众生的日常起居中。体现在经济学数字上,就是CPI,这是很有趣也很讽刺的事儿。宏观的统计数字,从GDP、公共财政以及人均收入,公众都付之笑谈,因为这些可爱的数字从来都和现实生活无交集,不兼容。但一提到CPI,经济危机前的那波涨价风潮就已经让人们胆战心惊。原来,宏观的经济学指标对百姓生活的影响是实实在在的。 通胀重来,这次的CPI持续上涨,让民生再次陷入焦虑中。CPI传到下的民生表情应该得到充分的关注,因为民生是国之根本,民生不安康不幸福,哪怕GDP数字再诱人(超越日本),财政收入仅次于美国(8万亿),经济增长率近十(9.9%),国富民穷的盛世也是虚妄的。 按照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的解读,食品价格上涨和居住类价格上涨幅度比较大,推动了同比的CPI上涨。11月份,食品类上涨了11.7%,拉动CPI上涨3.8个百分点,贡献率是74%;居住类价格在11月份同比上涨5.8%,拉动CPI上涨0.9个百分点,贡献率是18%;这两项合在一起就使贡献率达到了92%。在我看来,油瓶子、菜篮子和米袋子的价格齐涨确实让公众手忙脚乱,痛苦不堪。尤其是当家的“主妇”们,“油米贵”最让她们唠叨和怨愤,不仅迁怒养家的丈夫们而且对社会也会发牢骚...这样的民生的表情显然是不和谐的,这样的琐碎生活自然是不平静的。家和万事兴,如果“开门七件事”遭遇麻烦,最先导致的就是“家庭战争”。这些,都要拜CPI所赐。 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我看增收降价就能舒缓民怨太多的不满,让愁容满面的民生表情由阴转晴。当然,从中央释放出来的宏观调控价格政策已经开始发酵,菜篮子、米袋子甚至落实到了省长和市长的头上。看的见的权力的手,对看不见的市场的手,已经开始“掰手腕”较劲儿,而且政策药方一开就是十几个,当然还有市场监管和物价补贴等举措。12月11日,国务院又正式公布了修改后的《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新规定明显地加大了对违反价格法操纵市场、大量囤积造成供应紧张等行为的处罚力度,情节严重可最高处500万元罚款,或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应该说,物价调控组合拳施行一段时间,到春节前后,会有一定的效果,能够抵消CPI带来的食品类价格增长的压力。但必须指出,通胀所致的民生焦虑和痛苦表情,绝非全是食品价格上涨所致。以现有的收入水平,吃得贵一些,公众还是能够承受的。换句话说,即使食品类价格全部降下来,实现宏调预定目标的CPI在3左右,也无法从根本上缓释民生压力。 最根本的是,要把脱缰野马一样的房市给调控好,把高企的房价给降下来,更能让民众缓颊,虽然居住类价格给予CPI的贡献率只有18%。糟糕的是,居住类价格在11月份同比上涨5.8%。12月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发布的2011年《住房绿皮书》指出,通过对2010年9月全国35个大中城市二类地段(城市一般地段)普通商品住宅集中成交价的对比分析发现,全国35个大中城市二类地段普通商品住房平均房价泡沫为29.5%。 那么,从年初到年底连续出招的房控宏调拳是不是都打在了棉花上?疲软无力!可见,让民众采信宏调政策的公信力,异常重要。无论房市还是菜市、米市、肉市...乃至整个市场,实现全市场的平稳才是当务之急。 透过CPI,人们慧眼如炬:通胀是这样炼成的,房子可着劲儿建,房价直着线儿涨,汽车拼着命儿产,税费不要命地加,民众的荷包儿像撒气的气球一样瘪,...,当印票子也消化不了那么多房子、车子的时候,却“毛”了百姓存在银行和捏在手里的那俩钱。这才是公众面对CPI而呈现蹙眉臭脸表现的主因。刊于华商报、时代商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