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社会通常的看法是,东北亚呈现出来的是复杂多变的乱局。主要原因是朝核危机是本区域乱源,牵动了中美日俄的大国博弈;还有就是中日韩三国存在着难解的历史恩怨和现实矛盾。 2009年末,东北亚的朝核危机依然,但是中日韩三国关系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质变,三国的关系正在密切,东北亚三国外交呈现出亲善友好的新格局。 突出表现是,日本政权更迭,鸠山新内阁疏美亲亚的意图明显,而且在行动上也有宣示。美日两国为冲绳县普天间美军机场问题而闹得罅隙毕现,奥巴马访日被鸠山的冷遇,哥本哈根奥巴马对鸠山的轻漠,凸显美日同盟关系正遭遇战后最严重的挑战。最值关注的,就是鸠山提出的东亚共同体概念,中韩两国从冷眼旁观到谨慎乐观,开始表现出积极附和的姿态。尤其中国,在肯定鸠山的同时,提出了“亚洲主导论”。东北亚三国,终于抛却纠缠不清的历史原罪,从而以面向未来和区域整合的大视野来应对现实深耕未来。 直接的信号是,中日韩年底外交强化了这种亲善格局。本月10日,被称作实权人物的日本民主党干事长小泽一郎率643人的庞大代表团(包括143名议员)访华,规模之大绝无仅有。小泽一郎以此向中国宣示:“日中关系和日美关系一样对日本很重要。”而就在上月11日,鸠山首相在会见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王家瑞时强调,将建立中日信任关系视作他的“使命”。在执政的自民党看来,中国是日本外交的“新贵”,因此不惜打破日本天皇会见外国人的礼仪规矩,使访日的中国国际副主席习近平在15日被天皇会见。对此,右翼的前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不满地认为这是鸠山政权对中国礼遇小泽一郎的外交回报。但不管如何,中日政府给予对方政要礼尚往来的高规格外交礼遇,恰恰确认了中日关系的亲密无间。 当然,这种高规格的外交互动也适用于韩国。小泽一郎庞大的外交使团,在访华后于12日造访韩国,就日本过去统治韩国的历史错误表示道歉。这种表态,最能疗治韩国人挥之不去的历史伤痛,消解韩日之间的幽怨心结。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结束访日后,也将于16日访问韩国,并同韩国总统李明博会谈,主旨是深化两国的经贸合作,为两国尽快签订自贸协定(FTA)而努力。 具有亲美亲日倾向的李明博总统,为适应中国在区域内和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变化,也以实际行动向“中国靠拢”---一是更换驻华大使人选,将重量级的柳佑益(前总统室长)替换任期未完的辛正承,使驻华大使的级别和美、俄、日三国相当;二是近日李明博总统破例接见山东省长,强化韩国和山东省的经贸联系。 对于中日两国,韩国主流媒体《朝鲜日报》向来充满忧患、疑惧和不信任情绪。而对于中日韩三国接近的外交新局,表现出了少有的乐观。12月14日,该报驻华特派记者的在一篇报道中指出,中日实权人士接连访韩,“东北亚日益靠近”。“小泽一郎是当今日本政坛的‘掌舵者’,习近平则3年后有望成为中国下一位领导人。看来,‘重视亚洲’和‘求同存异’确实成了韩中日三国的‘关键词’。” 就在之前,韩国还对美日同盟出现问题而自得其乐,还在议论中日两国争夺东亚共同体的领导权。现在,韩国政媒两界都对东北亚三国强化关系乐观以对。一向对中日充满戒心、担忧成为“三明治夹心”的韩国,其态度的变化预示着东北亚三国外交思维的新思路。 正如日本年度汉字“新”所象征的那样,“后危机”时代的东北亚,必须以全新的姿态应对域内域外变化的新局。 就区域内而言,已经成长为世界主要经济力量的中日韩三国面临着经济基础促进上层建筑的新使命。老旧的历史矛盾、困窘的现实冲突,已经成为制约三国发展的内耗。摆脱历史的包袱,超越现实的困局,实现三国的合作,成为三国共识。中国突破危机的动员能力以及充满活力的发展模式,成为拉动世界经济新的引擎动力,日韩缺乏纵深的市场支撑,依托中国经济实现永续发展是现实选择。 就区域外而言,一是欧盟整合的现实典范作用,促使东北亚三国意识到合则“一举三得”、分则“多败俱伤”。重要的是,东北亚三国,同属汉字和儒教文明圈,没有宗教冲突,而且经济发展模式具有同质属性,因而只要三国排除互不服气、各不相让的意气,东北亚在区域整合上较少文明冲突的“排异”。至于日本侵略的历史伤痛,完全可以在三国合作的未来愿景中缓释消弭。相较于欧洲的英法百年战争和法德在两次大战中的世仇,中日韩的历史情结并非是顽疾死结。二是美国的态度,当美国和中国构建趋势平等的双边关系时,作为美国盟国的日韩两国同样会改善对华关系。现实是,美国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中国,美日同盟发生变化,韩国再次实行中美平衡外交,就是十分正常的事了。 从全球力量的对比看,从全球化的大趋势看,区域整合是时代潮流。东北亚三国合作是东亚整合(10+3)的基础,东亚整合是亚太整合的前提。 本文刊于12月15日美国侨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