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7日星期四

在清明这一天,仔细地端详死亡,你会发现......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今天的上海,没有下雨。不知道全国许多地方,这个清明节,是否有风雨相随?不过依我看,这位唐朝人杜牧在诗里只是拿节气做了个幌子,他真正忘不掉的还是人间烟火,这首诗之所以被人们记住,主题还是在于: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其实,人们之所以在这一天仔细地端详死,目的还是为了让自己更好的活。   当然,每个人的活法也不一样。一种是快活,就是趁着自己还能喘气赶紧纸醉金迷一把,以免到了阴间再也感受不到活的乐趣;另一种是生活,也就是慢慢地体会并找出生命的意义,做点事情证明自己没有枉来世上一遭。好歹也流芳千古,而不是遗臭万年。   按照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说法,我们何曾死去?死,并不是归于寂灭,它依旧是活的一部分,只不过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继续存在。比如历史的传统,人类的精神和社会的文化以及财富。所以,任何纪念死亡的真正目的,也是要做给活着的人们看的,至少在死亡面前,我们可能会少了很多玩世不恭,会有更多一点的敬畏,会有更深刻的反思吧?   但是,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像我说的那么圆满。小时候,我记得在烈士陵园,经常会出现一群戴着红领巾的少年,行走林间,向墓碑献花圈、宣誓言的场景。这好像是我们延续多年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不过现在,陵园的管理者们,抱怨也来了,他们认为,为什么每逢清明,来这里的人才多呢?除了这个特殊的日子之外,烈士陵园总是冷冷清清,难道只有清明节,我们才能想得起来革命先烈?   也是,纪念先烈,缅怀历史,毕竟是个需要长期坚持的活儿,但是烈士陵园的管理者也别觉得自己总受人冷落,或许平时大家太忙了,没有时间总来,就算长眠地下的人也能理解。至少是把烈士陵园,当成哟五喝六的集市,强多了吧?我想,别说故去的人不答应了,就是我们这些活着的人,也觉得别扭:安徽省濉溪县双堆集镇,就是当年淮海战役打得最厉害的地方,那儿有个烈士陵园挂着“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牌子,但您看它现在是怎么个示范法儿呢?有些小孩子甚至把烈士的坟墓当成了三级跳的训练台了。您先别忙着教训孩子,俗话说,有什么样的大人,才有什么样的小孩儿。看看他们的大人们在做什么吧?有摆摊的、有玩牌的、真是恢复到几十年前那个集市的样子了,搞得地方工商税务部门实在没有办法,正计划着前来收费征税了。当然了,也许有人会说,先烈们打江山,不就是不希望咱们经济繁荣、过好日子么?那么,借他们躺着的地方,做点小买卖,有什么不可以的呢?可惜,先烈们现在是说不出话来了,就算能说话,他们能说点什么呢?大概是因为现在很多人,觉得清明扫墓,太麻烦,所以网上开始流行了一种网络祭祀。不过,也有不怕麻烦的,因为最近许多地方也流行代客扫墓。您不是远在他乡么?回不来没关系,花上点钱,请人到祖先坟上祭拜一下。只不过这种做法引起了人们的大讨论,有人痛骂,这不是将亲情商业化么?其实你何必这么激动呢?清明节,真正要反对的是封建迷信,以及为了体现权力大搞铺张浪费。请人扫墓,总归是一种心情的表达,就算关乎商业,有何不可呢!我倒是呼吁,以后清明节,是不是真能放上几天假,让我们的纪念更加从容故人,也能让我们的心情,也有机会和春天的山水风景相容,或许到那一天,您不仅能借着这一天,痛痛快快哭一场,更能顺祝踏青春游者一句,以前永远不敢说的话:清明节快乐。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