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于26日美国侨报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执行董事会的声明,IMF总裁候选人提名将从5月23日开始,至6月10日结束。尽管IMF表示不会局限于特定地域,但从目前各国表态来看,法国财长拉加德当选的可能性非常大。 “卡恩时代”不光彩终结,“后卡恩时代”混沌而来。IMF总裁人选的卡位战,已经拉开战幕,鹿死谁手,并无悬念。IMF和世界银行一样,都是利益色彩浓厚的国际组织,而且具有先天的传统权力色彩。简言之,从其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以实力因素为基准,由美欧主导分肥。 传统的权力架构是,世界银行主席由美国人担任,IMF总裁由欧洲人承担。这样的权力分配,与其说是不公平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的体现,还不如说是一种实际逻辑的存在。存在就有其一定的合理性,这是观察家们观照后卡恩时代IMF总裁人员的大前提。 也正因为这种实力逻辑,“金砖国家”和欧盟才会有卡位之争。自2001年美国高盛公司的吉姆.奥尼尔提出“金砖四国”(中、俄、印、巴)概念,由于南非的加入,目前已经变成“金砖国家”。据统计,2009年五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总量的18%,贸易额占全球贸易额的15%。根据2010年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方案,“金砖国家”在世界银行的投票权将大幅增加至13.1%,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份额将达到14.81%。尤其在金融危机阴霾笼罩全球的情景下,发达国家对全球经济的贡献率已经从1990年的88.6%降到2010年的30%左右;与此同时,“金砖国家”对全球经济的贡献率则从1990年的-0.6%跃升到2010年的60%强。卡恩本人曾说:“IMF的掌舵者终将有非欧洲面孔出现”, 卡恩下台给予“金砖国家”推选自己属意的IMF总裁机会。此前,有人认为担任卡恩特别顾问的中国人朱民有可能成为首任“非欧洲面孔”的总裁。但《华尔街日报》认为,美欧都不会同意让一个中国人成为IMF总裁。事实证明,连“金砖国家”自己都没有达成共识。在其南辕北辙、各说各话的时候,欧洲众口一辞地推出了自己的候选人---法国财政部长拉加德。一个法国男人走了,另一个法国女人来了,关键是欧洲各国在推选这位“欧元区最佳财长”时,几乎没有丝毫异议,只有力挺。世界舆论的评价是“欧盟团结,金砖分裂”。 在欧洲,与其说是对一个国际组织职位的争夺,不如说是对欧盟传统荣誉的捍卫。如果说这一职位旁落到新兴国家或美日等国,不仅意味着欧洲吞下卡恩性丑闻的耻辱,也象征了欧洲传统地位的衰落,这显然不是欧盟所能接受的。何况,在攸关欧盟整体利益的国际博弈中,欧盟向来是用“一个声音”对外。相比之下,“金砖国家”虽有合作,也有突破美欧屏障的强烈意愿,但新兴国家在IMF总裁卡位战中,和欧盟的团结一致相比,更像是血气方刚的单打独斗。好在“金砖国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24日,金砖五国发表声明,声称国际社会要摒弃IMF总裁一定要来自欧洲的陈规。 其实,即使“金砖国家”团结一致推出自己的候选人,也不可能赢得这个职位。原因有三:一是因为卡恩性丑闻,已经造成美法(欧)的裂痕,为了修复和欧洲关系,美国也会倾向于欧洲人;二是在IMF理事会中,美国才是真正的老大,具有绝对的否决权。如果美国支持”金砖国家“,欧洲也会在世界银行主席职位上予以报复和反制。美欧鹬蚌相争,让“金砖国家”渔利?美欧两强还没有愚蠢到如此地步;三是美国亟需的就是欧盟和“金砖国家”博弈的效果。唯此,才能彰显美国在IMF里的仲裁者地位,突出美国一超独强的威风。 实力决定一切,这是国际政治颠扑不破的真理。“金砖国家”要颠覆现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还有漫漫修远的路去求索。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