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7日星期四

对“中美国”横眉冷对的中国

   奥巴马亚洲“四国行”,似乎撬开了重整全球秩序的敲门砖。“中美国”两极时代似乎水到渠成-----世界级大国政媒两界似乎都这么认为,如法国总统萨克奇的抱怨:“不只是我,德国总理默克尔、英国首相布朗都说很难和奥巴马亲近。欧洲领导人中没有人会抓住他的手。”如法国《论坛报》:“对中国来说问题也不在于取代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而是与华盛顿携手努力,共同对世界进程产生影响。”德国《世界报》:“最后一个超级军事大国与远东最大经济强权成为新的轴心。”俄罗斯《时事评论》:“不应忽视布热津斯基有关‘中美国’的建议,因为美国外交认识到单极政治已成过去,谋求与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国建立最有利的关系模式。”日本《产经新闻》:“奥胡会谈让人想到‘两国集团’时代的来临,可以说这是美中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的体制。”   稍对国际政治有所常识的人都知道,传统大国政媒对“中美国”的这种共识,其实隐喻着同样的情绪:忌惮、焦虑、不安和恐惧...说得更白一点,是欧洲的失落,俄罗斯的警觉和日本的嫉妒。而美国强大,一超独强,自然对这些大国的牢骚怪话有着相当的免疫力。如此一来,中国则成为“出头鸟”,成为欧洲、俄罗斯和日本侧目的对象。让大国感到是另类和威胁,既不符合中国传统政治的中庸属性,更不吻合中国现实政治的多极化诉求。因此,中国总理温家宝相当冷静地面对奥巴马总统反对G2(中美国)提法,这一方面基于中国的自知之明,另一方面囿于其他大国对中国“一人之上,万人之下”的集体不安。更重要的是,还有中国数十年经营第三世界的功亏一篑。   因此,面对“中美国”两极机制,无论是虚是实,中国都不会买账。   中国深知,所谓“中美国”不过是现实国际关系下,中美利益关系的一种动态结构。要不是金融危机,中国持有的80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则是美国政媒和民间攻击中国的靶标;危机中,中国才会成为奥巴马总统新政救国的凭借。而“后危机时代”,伴随着美国经济的走好,华尔街恢复了元气,中国又成为美国眼中钉。其实在匹兹堡G20峰会时,中国已经窥到了美国的反复无常。本来,这次峰会的议题,中国是联合他国朝着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开炮的,不成想被美国反戈一击,中国的贸易不平衡成为主要议题。之后,美国对华展开了一系列的贸易保护主义,中国反击得有些被动和孱弱。这显然不符合“G2共治”。有趣的是,在访华前夕,奥巴马更释放出了会见达赖的信息,又开始重提人民币汇率升值问题。一系列困扰中美关系的老问题开始沉滓泛起。   当奥巴马中国行中两国元首克制住对对方的利益诉求而追求完美的外交效果时,当世界媒体充满复杂的心情但异口同声地惊呼“中美国”机制破土而出时,人们忽略了一个常识:两国越是刻意压抑分歧,两国越是刻意营造和谐氛围,两国间的结构矛盾越是难解,两国之间的利益冲突会缓释得更为持久。   这不,奥巴马甫结束访华,美国国会就批评奥巴马未能就汇率问题向中国施加足够的压力,并要求向中国产品征收进口关税。美国国会的两党议员致函美国商务部,要求调查“中国的汇率操纵问题”。此外,人员、宗教等问题,也成为美国国会施压奥巴马的老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奥巴马对中国说了那么多的好话,中美战略和经济的对话搞了那么多轮,美国依然未能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可以说,除了中美政治互信的低水平,中美经贸关系被越来越多的贸易冲突所困扰。这样的双边关系,怎么也算不上是“中美国”。   因此,也许中国民众心里对于“中美国”这个词感到很受用,但是对于中国理性的政治家和战略家而言,“中美国”更像是美国人玩得一个外交策略,是捧杀中国的美式利益手段。   因此,对于美国人有意无意送过来的“中美国”,中国人绝不领情,这就像G8拉中国入伙一样,中国不会加入貌似强大的集团充当配角而摒弃在发展中国家中的影响力。事实上,中方对美国对西方的心结并不在经贸层面,而在于政治意识形态和国家统一层面。中国式政治传统,对外有大国施恩的心理,因而在经贸施予上并不小气,而是相当慷慨;对内确实相当的在意,即决不允许外国对自己的政治模式和传统进行干涉和指责,更不允许破坏中国大一统的局面。吊诡的是,无论美国还是欧洲,恰恰在这些问题上犯了大忌。   也正因为如此,在中美两国新的“联合公报”中,中方用文本确认的方式去强调核心利益。这其实是给美国发出的强烈信号,台独、藏独和疆独乃至任何形式的“独”都是中国的痛感神经,美国不可以刺激中国。否则,不要说“中美国”G2机制难以成型,甚至中美会因之擦枪走火。   回过头来再看中美关系,就会恍然大悟。奥巴马只是学会了讨好中国,爱面子的中国也给足了他面子,但是两国关系,其实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这就像热映的美国式灾难大片《2012》,虽然美国人是在正面宣扬中国的救世主作用,中国很多人却认为美国是在揶揄中国。   故而,“中美国”要成为一个和谐的机制,不是经济上的利益攸关就能实现的。除了政治上的互信,更要有文化上的兼容和尊重。      本文刊于11月28日南洋商报专栏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