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7日星期四

北青报:花季少女为何服用兴奋剂成瘾?

   (刊于北青报每日评论,有删节)   为了女儿的前程,父母让好动的她服用兴奋剂,以便让其安心学习。这一来就是8年。尽管在药物的作用下,女儿考上了重点高中,然而却患了严重的药物依赖症,像吸毒一样的“药瘾”随时折磨着这位花季少女。这时,父母才后悔莫及,他们不仅亲手毁了女儿的健康,也撕毁了和女儿之间的和谐的亲情……(8月6日,东方网)   发生在重庆的这幕悲剧并非个例。据6月5日《法制晚报》的一项调查显示,七成接受网上调查的高考生会为了提高成绩而服用药物和保健品;六成认为服用药物和保健品真能提高考试成绩;六成打算服用药物和保健品的考生认为,兴奋剂比补脑药品更有效;甚至有七成高考生愿以药物副作用来换取高考成绩的提高。无论是重庆少女的被动服药还是很多考生对服用兴奋剂能提高成绩的错误认识,都给全社会以当头棒喝:分数和成绩何以被亿万考生和家长普遍追捧?透过这种尴尬畸形的表象,折射了少女服用兴奋剂的社会原因。正如雨果所言,任何个体悲剧的背后,都是社会政策不尽如人意的直接映射。   首先是教育体制的尴尬。虽然素质教育成为社会共识,但是在各层次的教育实践中,应试教育依然根深蒂固。从幼儿园到大学,都有示范、重点、名牌、一般和普通的人为分类。由于等级森严的教育等级和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质量有着直接的逻辑关系,家长和学生们梦寐以求的就是上名牌学校,而从小学、中考到高考,考试成绩成为入学的唯一标准。分数不够,只有靠社会关系或者金钱开路,这是当前中国教育体制存在的普遍性困窘,也是孳生教育乱收费和导致教育不公平的主因。   就花季少女服药事件分析,其成瘾的前因后果十分清晰,服药则注意力集中,注意力集中则学习成绩好,学习成绩好就能考上重点中学,考上重点中学就能考上重点大学,考上重点大学则有一个光明的前程。当兴奋剂成为高分的催化剂并和人生未来产生助力时,哪个家长和学生能够抵挡住这样的诱惑?看看各类媒体泛滥的助学补药广告,有七成学生认为服用药物和保健品能提高成绩也就可以理解了。只要中国不颠覆应试教育的传统,只要存在教育层次的等级森严,追求高分就会成为学校、家长和学生的终极目标,以类似服药和其他不正常手段攫取高分的怪现状则不能肃清。较之体育界运动员的主动或被动服药,学生服药的功利性更强,是攸关一生的命运抉择。花季少女服药成瘾的悲剧和七成考生对服药能够提高成绩的错误观点,不由让人想到中国是否也要设置考试反兴奋剂机构的联想。果如此,那真是开了世界先河,更是中国教育界的悲哀和耻辱。   遗憾的是,中学层面的择校现象并没有遏止,一流大学还在热衷掐尖“状元”(北大清华今年录取79名全国文理状元)且对境外港校的竞争缺乏开放欢迎态度。可见,唯分数论和高分决定一切仍有市场,由此引发的用服用兴奋剂来提高考试成绩的做法还不能绝迹。这让人怅惘不已,也凸显教育体制改革之艰难。   其次是家庭教育的悲哀。中国大抵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热切愿望比中国史上任何时期都强。这种热望是两极的,一方面是孩子的物质享受丰富和来自父母和祖父母的爱更为丰厚,另方面也承受着更多的学习压力。这类被称作“奔奔族”的新新人类从幼儿园开始,除了学校学习外还要承担家长按照自己意愿给孩子填报的各类课外学习班。因此,中国独生子女的学习生活可谓苦不堪言。就花季少女而言,由于小时候的“多动症”导致的成绩下降成了父母心中永远的痛。而药物能提高成绩的奇效使得女孩父母一心只考虑成绩而忽略了药物副作用对孩子健康的损害,说到底是以兴奋剂拔苗助长。花季少女父母亲手导演的这幕兴奋剂悲剧提醒中国的每个家庭,教育孩子要有科学态度,明确教育的目的是使孩子成为一个健康的人,即身体健康、身体健康和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人。   再者是精神类药物管制的缺失。利他林属于精神类兴奋剂,属于严格控制的药物。对于治疗孩子的多动症,应该有严格的遗嘱,给予家长明确的药物副作用提醒。从花季少女服药8年的情况看,少女家长明显对药物的副作用知之甚少,显然医院没有尽到责任。更为困惑的是,少女家长能够持续8年的时间通过游击战术买到利他林,足见医疗卫生部门对此类药物管理上的漏洞。据报道,利他林已被澳大利亚国家烈酒和毒管制中心严格管制。但在我国,利他林却被作为治疗儿童多动症的常用药物,甚至被误传为“聪明药”,被滥用的社会风险极大。花季少女服用兴奋剂成瘾的悲剧表明,只要是精神类药物和兴奋剂,就要进行严格管制,哪怕是有奇效的药物。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