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7日星期四

不可小觑“胡布会”的三重意义

不可小觑“胡布会”的三重意义   胡锦涛主席启程访美,成为国际社会最为关注的焦点事件。世界上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和世界上最具发展活力的国家跨越波涛浩淼的太平洋举行元首级会谈给予人们最朴素的想法--中美之间的共同利益远远超过分歧。“胡布会”让亚太区域的人们感知,中美合则区域国家利多;胡布会让全球意识到,中美两国是稳定世界的两大支柱性磐石,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焦头烂额的热点困扰情势下,中美之间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当偏狭的人们将好奇的目光聚焦于两国关于接待规格的争论时,这些细枝末节俨然已成幽默的花絮,因为胡布二人演绎的是攸关全局的大手笔图景。“胡布会”昭示的三重意义不容忽视。   中美之间的默契关系更加深化。考量国际双边关系的终极因素只有两个:实力和利益。中美双方实力对比中为美强中弱,虽然美国对华国势日隆有忧惧感,但双方贸易关系却是水乳交融,是荣损相联的关系。张驰之间,中美之间关系其实是爱恨相加的难以割舍。有趣的是,中国对美国向来是善解人意,只要美国不挑茬,中国无益挑战美国的全球地位。美国《纽约时报》引述白宫两名高级官员透露,胡锦涛曾采取一种不寻常地坦率态度告诉布什,贪污问题、民间的抗议示威、贫富差距问题以及严重的污染等问题耗费了他绝大部份的时间。他表示,国内的问题使得中国政府没有意愿也没有手段在国际事务上挑战美国的统治地位。即便美国在贸易、人权、军费以及能源安全等议题上找茬,中国也是采取让步和息事宁人的态度。此番吴仪副总理为胡锦涛主席访美打前站签订162亿美元的大合同更是给足了美国面子。而美国更需要中国在朝核、伊核和全球反恐等棘手问题上配合和合作。讽刺的是,陈水扁“终统”的弄巧成拙,不惟侵犯了美国一贯奉守的“维持现状”的底线,陈水扁忤逆的态度更使美国陷入了影响力不过尔尔的尴尬。基于此,美国给予马英九高规格礼遇,相信在“胡布会”上,布什总统会亲自提及台湾问题并表达对陈水扁的不满。中美在台湾问题上的默契符合两国根本利益,更使得台湾的“死独”空间捉襟见肘。   诚然,中美在上述问题上的默契是动态的,但中美博弈的特点带有直面性、交互性和不可分割性。简言之,是建立在“利益相关体”基础上的直面交锋,这种交锋的理性结果就是默契的妥协共赢。   “胡布会”让区域国家吃了定心丸。威胁亚太和平的因素有三个:一是朝核危机,二是台海关系,三是中日纷争。这三个因素都和中美关系的好坏紧密相连。但朝核危机能够走入多边架构,中国居功甚伟,中国帮了美国大忙;美国实质是台海关系的仲裁者,虽然美国有所谓《与台湾关系法》,近年来又拉入日澳搞所谓的“亚洲北约”,将台湾海峡纳入其安保范围,但是美国在台海的立场是一贯的“维持现状”。中美深谙其中奥秘,故而中美擦枪走火的危险几乎为零。中日关系虽然陷入停顿,但“经热”的现实促使两国不可能“政冷”,中日之间发生战争的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耐人寻味的是,日美虽为铁杆盟友,但日本摆脱不了美国制华棋子的运命,从美国口头支持日本“入常”但在关键时刻又和中国采取相近立场的做法即可一窥端倪。事实是,中美日作为亚太区域的三大强国,利益的博弈异常激烈,但你死我活却极不可能。对区域国家而言,无论台海抑或朝鲜半岛发生战争危险,区域国家都不可能置之度外,必须在中美之间做出艰难和痛苦的抉择,而无论何种抉择都是致命的。而“胡布会”让区域国家看到,中美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可以通过沟通逐渐解决,这种理性战略打消了区域国家的后顾之忧,区域国家可以凭借两个经济引擎的带动而发展。   “胡布会”搭建了世界多极化的稳固平台。美国虽是世界超强,但从反恐和伊拉克战争的实践看,美国倡导的单极世界并不符合世界潮流;而破产的“冷战”时期的两极分化也被证明是历史的错误,多极化格局无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全球化的浪潮汹涌而来,所有国家只有秉承沟通协调才能实现共存多赢。无论是美国还是其他国家,妄想用强力博取全球独大都是不现实的。但是,大国和强国的求同存异和共同发展却是明智的选择,因为强强达成谅解共识能够承担起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责任,并构筑起列国效仿的稳固平台。“胡布会”传递了一个欣慰的信号,对手也可以坐在一起探讨双赢之道,这为构建合理多极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搭建了平台和提供了信息。其实,政治意识形态的纷争和所谓文明的冲突都不是问题,关键是看强者一方是否放弃了傲慢和偏见。试想,若中、美、欧、日和其他新兴工业国家能够摒弃恶质竞争而联手共建人类共有的地球村,这个世界会不会变得更加和谐?   正如胡锦涛主席所言,中美都是伟大国家,拥有广泛共同利益,以及坚实的合作基础,肩负促进世和平与发展的共同责任,一个健康稳定、不断发展的中美关系,造福两国人民,有利亚太地区及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祈望中美关系之路少些无谓的坎坷与阻碍,多谢善意的理解与沟通!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