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7日星期四

求解小学校舍水立方同膺建筑大奖的公共诘问

本文刊于2月26日时代商报 成都草堂小学翠微校区,和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国家大剧院等知名建筑,同获第五届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网友表示质疑:获奖校舍到底投资了多少钱?有何特色?(2月25日《成都商报》)      网友质疑看似有理,实则悖谬。谁说只有投资昂贵的建筑才可以获大奖?所谓的建筑创作奖,讲求的是创意新颖,让人能在惊异的视角感受中延伸到无限的心理审美层次。无论国家大剧院,还是水立方,获奖的原因恰在此,是以形胜质而被公众和建筑专家们认可。至于其数亿乃至数十亿的投资,不过是附属的经济美学范畴,不是这个建筑学大奖的必考项。      投资多少不能决定建筑美学创意的反例比比皆是,如阜阳的山寨白宫政府大楼,如某地的山寨版天安门,如拟议投资上百亿元修建的所谓新版圆明园,还有各地投资巨大但成烂尾楼的各类形象工程等等。这些投资巨大的建筑群要么是丧失创新能力,要么是权力美学的标本而成为建筑垃圾。这样的高投资工程荣获建筑大奖才是真正的讽刺。      再看和水立方及国家大剧院同膺建筑大奖的那所小学校,投资不过2000万元,但是其外形构造新颖,颠覆了众多小学校建筑千篇一律的呆板外形。整体外形充满彩色的椭圆图案,代表着水滴。阳光下,这些“水滴”呈现出不同颜色,这代表了学生们的不同个性。“阳光下的水滴”既有抽象的象征意义,又折射出具体形象的美感,又充分表达了在我国素质教育的原则下,尊重个性发展,尊重少年儿童人格特征的理念。这样的校舍,不获奖才不正常。      所以,从专业技术层面而言,该小学校舍的获奖是名实俱归,无可置疑。但客观地讲,公众的质疑并非基于技术层面,而是另有深刻的社会原因。一方面,去岁的一场地震灾害,众多华而不实的小学校舍成为害人性命的罪魁祸首。而在这些吞噬花朵的建筑垃圾背后,潜藏着一个个人祸的幽灵。前车之鉴,人们对于华而不实的校舍充满怀疑是正常的。悲剧让人更相信那些外表朴拙但内在质量敦实的建筑。在人们的心里,最牛的建筑应该是最安全的,而非最漂亮的。另一方面,人们在追问这所建筑的投资,这是怀疑该建筑投资中是不是存在着猫腻,是对资金能否善用的忧虑。更重要的是,人们的怀疑也充满着对现在诸多社会评奖的怀疑,不相信各类评奖的公信力。一句话,是社会诚信度的降低导致了公众的怀疑主义,由此衍生的是人们怀疑在这场建筑大奖的评选中,有关方面是不是为了政绩而用人为赎买的方式购得名不符实的虚荣。      正是由于上述复杂的社会生态的浸染,公众的联想力才异常丰富。当然,除了客观社会因素的影响,在中国人的文化思维里还有迷信权威的传统,人们能够接受高大巍峨和耗费巨大的东西(如水立方)为最好,却不习惯孱弱细微的个体挑战权威。这就是中国文化里对审美的基本定义——以大为美。      就此而言,小学校媲美水立方的社会承认反而验证了文化的进步和审美意识的升华,体现了多元时代众生平等的意味。所以,公众不仅不必质疑,反而要感到欣慰,这不正是我们需要建构的平民化和谐语境吗?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