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1日星期一

对默克尔听其言观其行

 12月7日香港大公报毋庸置疑,中德关系经历了建交以来的低潮:先是今年9月23日默克尔总理在没有知会中国的情况下会见西藏流亡分子达赖喇嘛;继而是近日德国官员宣称中国是在德国从事间谍活动的主要国家之一。难怪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措辞上用了「强烈不满」和「严正交涉」,并且将德国官员的做法视为「一而再、再而三地损害中国形象、中德关系以及中德两国人民感情的恶劣做法。」中德关系受损讽刺的是,在这两起严重损害中德关系的时间中间,默克尔曾在10月4日对媒体表示中国是重要的伙伴,舆论也一度认为这是默克尔向华表达善意的举动。可惜,德国政府官员的说法否定了这种善意。而默克尔也充满意气地表示,她有权会见所有人。也正因为如此,12月2日,默克尔在《德国之音》广播电台上称希望与中国维持「良好的伙伴关系」让人感觉她的善意缺乏政治诚意。中德关系走到这一步,显然不是默克尔几句好听的话就能改善的。对中国而言,改善两国关系的关键不仅要看默克尔怎么说,还要看她怎么做。也就是说,要听其言观其行。中国对默克尔亲美的政治理念并无偏见,就像英国前任首相贝理雅,其外交政策甚至和布什总统捆绑在一起,可是贝理雅执政期间达到了中英关系的「历史最好」;同理,新任法国总统萨尔科齐同样亲美,在其访美期间美国政府和国会给予其最高规格的外交待遇,而其在华同样如此,还获得了200亿欧元的经济合同。这说明,英法两国领导人能够掌握住大国外交的分寸,是以战略眼光展开同中美两国的伙伴关系,从而实现了多方共赢。冷战不合时宜反观默克尔,在其担任州长时,就曾经有过向台出售潜艇的动议,从而严重损害了中国的核心国家利益;在2005年她以微弱多数组建「大联合政府」后,则在人权、宗教问题上对华横加指责,此外在贸易问题和在解除欧盟对华武器禁运上附和美国。更重要的是,在亚洲地缘战略棋盘上,默克尔积极同印度和日本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所谓平衡外交的形式制衡中国。如此等等,使得从科尔时代就稳固的中德战略伙伴关系出现了罅隙和摇摆。默克尔自诩她的对华外交是形象外交,从而将经济外交摆在次要的位置。但是显然不符合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反而使得她意识形态挂帅的冷战偏见不合时宜。在萨尔科齐圆满完成访华之后,德国经济界备感忧虑,主流媒体认为法国「趁虚而入,借德中关系降温之时尽收渔翁之利。」近日,德国工业联合会(各领域工业协会的最高组织)主席约登?图曼对《德国金融时报》说:「必须立即结束外交不愉快,以避免经济受到损害。」该报认为默克尔的做法「忍无可忍」──确实,德国欧盟国家中对华的最大贸易伙伴,去年德国对华出口额就达到了275亿欧元。在法国拿走200亿欧元的大笔订单之后,德国第一的位置恐怕难保。除了媒体和经济界的不满,联合执政的社民党秘书长海尔在谈到对华关系和默克尔会见达赖时说:「我们不愿规定默克尔应该在哪里里或是应该见谁。我们认为应该在外交上采取正确的方式,对话政策在对华和对俄关系上必须被延续下去。」与此同时,他还严厉批评默克尔推广美国新保守主义的观点。重复法国老路在国内政经的压力下,默克尔对华的妥协固然值得欣慰,但人们注意到默克尔的价值外交在德国民众中很有市场,最新民调显示有60%以上的民众支持默克尔。显然,期望默克尔政府在言行上恢复到施罗德时代对华友好的态势已不可能。值得注意的是,中德关系的低潮固然是一种双失局面,但损害极大的还是德国的利益。一方面是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的经济贡献国,是美国之后的新的世界经济引擎。中国在欧盟内部面临著多重选择,而德国一旦失去中国的市场和这个贸易伙伴,对德国经济的打击是致命的。回顾中欧外交,上个世纪初,因为法国对台售武而使中法关系走低,那个时候中德关系成为中欧关系的典范。眼下,默克尔治下的德国则在重复法国的老路,真是让人唏嘘。不过,现在的中国绝非1990年代的中国,因而,从德国的利益计,默克尔也要从言行上改变政治意识形态挂帅的偏狭作法,回归到中德友好的道路上来。毕竟,政治家考虑的是国家利益,而非个人意气。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