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1日星期一

岂能向公众交出这样的答卷?

新鲜出炉的《2009年广东省市、县两级政府整体绩效评价红皮书》有一份特殊的“公众满意度报告”。该报告显示,公众对政府满意度指数一直不高,今年又齐刷刷走低,全省平均值仅4.97分(总分10分),处于“一般满意”状态。(见10月13日《新快报》) 广东公众对地方政府的满意度平均值仅4.97分,还不够总分10分的一半,这份不及格的答卷很难看!说明现实与执政为民的政治理念间还有很大的差距,政府向公众交出这样的答卷是不称职的。要知道,广东还是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相对发达,情况尚且如此,其他地方如果进行这样的评估,结果会怎样呢? 尽管政府绩效评价是一门新兴的政治学,用企业绩效评估的方式对政府行政进行评价,存在着诸多困难与不足,如何量化抽象的行政行为就是一个引起诸多争议、仁者见仁的问题。抛开具体的数字不说,公众对基层政府满意低,恐怕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且由来已久,并一直得不到有效的解决。 公众为何对基层政府的满意度不高?怨气大?其表层原因是甚至政府的不良作风与行为,与公众的期望值有差距。思想上,官场盛行官僚主义,不少官员高高在上,摆官架子,脱离群众;作风上,形式主义甚嚣尘上,繁文缛节,文件旅行,华而不实;工作上,事关百姓福祉时不作为,扯皮推诿,事关个人利益的乱作为,无法无天;生活上,讲排场,讲享受,吃喝玩乐,样样精通,“先天下之乐而乐”,缺乏“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公仆精神。此外,机构臃肿、效率低下、铺张浪费、贪污腐化、形象工程、债台高筑、环境违法……等等都是民怨众矢之的。 其深层的原因是,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社会已经进入利益多元化的时代,具体表面为各阶层、各集团的利益诉求引发的矛盾冲突频发。而本应作为“守夜人”、“停调者”、“裁判官”的基层政府,却因对社会经济发展一直采取积极、主动的政策——政府下海,官员当老板,对经济介入过深,在利益格局中泥足深陷,无法及时转身,无法摆正自己的位置。加上,对官员的管束一直缺乏行之有效的办法,无法阻止官员采取各种不正当甚至是非法的手段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种种怪象由此而生。这现象在基层政府尤甚,“政令出不了中南海”便是最为形象的概括。 现在,“成绩单”已经出来了,各市、县政府看了之后,应该怎么办——是知耻近乎勇,朝着公众的期望,励精图治,执政为民;还是不理不睬,依然故我,明年再向公众交不及格的“成绩单”?希望你们慎重做好这道选择题。 新闻链接:/09/1013/02/5LFL3T9O0001124J.html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