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5日星期二

扩招是否急促,不能教育部说了算

文/李清 针对近日媒体报道“教育部承认当年高校扩招太急促”,教育部新闻发言人日前表示,教育部有关部门负责人没有说过扩招太急促导致就业难等,有关报道失实。(新华网10月14日) 尽管教育部的这一声明,针对的是媒体报道“失实”,即某负责人究竟是否说过某话,但当年高校扩招是否“太急促”,却可以说是一个有争议的现实问题,而教育部对新闻报道的“辟谣”,想向公众表明的一个信息就是:这几年的高校快速扩招没有错。 对10年前开始的高校大扩招,究竟是否存在“太急促”问题,笔者以为,不同人会有不同的答案,教育部的判断也未必全无道理。只是笔者想指出一点,高校扩招是教育部部署的,影响的却主要是学生和家长,扩招是否成功,不能由教育部自己说,否则很难让公众信服。 1989年3月,邓小平同志曾公开提出,中国改革开放10年的发展,“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对邓小平当时的这个判断,现在几乎没有人有异议。但是笔者相信,在邓小平说这句话之前,当时的教育主管部门,是不会先主动承认工作失败的。同样地,近10年来我们的高教事业,就算也出现了较大的失误,也别指望教育部能自打耳光。 为了说明快速扩招没问题,教育部发言人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做出了一系列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推进,高等教育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对此笔者想说,搬出党和国家的宏观战略,就能证明扩招的过程没问题吗?邓小平说的那10年,不也发生在“改革开放以来”吗? 这几年,对包括扩招在内的高校发展,社会各界意见很大。笔者希望,中央对高教事业的发展,不能光听教育部自己的汇报。对当年高校扩招是否太急促,不妨听听专家们是怎么说,师生和家长们又是怎么看的。比如,中国科技大学的招生规模,为何多年来增长得很小?再比如,一些当年曾力主扩招的专家,为何后来整天呼吁停止扩招,乃至要求进行缩招? 教育部与一些支持扩招者,爱拿“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说事,笔者以为,这是有逻辑问题的。因为中国需要更多大学生,需要实现高教大众化,不意味着就必须过快扩招,让高教入学率在几年之内,就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不上大学也要就业是不假,可人人都需要面对就业,就得让人人上大学吗?可否让所有人都读博士?中国有句老话叫“欲速则不达”,如果扩招确实太急促了,而又不能及时进行纠正,后果恐怕将会很严重。 几天前童大焕先生撰文提出,扩招幅度多大并不重要,关键是我们的大学,缺乏自主决策权。笔者以为,他的观点颇有道理。不过笔者想补充一点,完全由大学自主招生,盲目扩招也未必能完全避免。市场和社会是可以“试错”,但我们求学的花朵经不起“试错”。在笔者看来,高校究竟怎么扩招才合适,光由学校自主决策不够,还应当有独立机构的评估,和社会的监督。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评估结果,对高校超出能力的招生行为,及时进行预防和制止。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