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5日星期二

数字里的经济玄机和民生期待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2010年1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9.5%,涨幅比去年12月份扩大1.7个百分点;环比上涨1.3%,涨幅比去年12月份降低0.2个百分点。1月CPI同比增长1.5%,PPI涨4.3%,食品价同比涨3.7%,猪肉价降8.6%;1月新增信贷1.39万亿。(2月12日《东方早报》)   虎年春节前夕,一月份经济数据公布。即使是对数字不敏感的普通人士,对经济学懵懂无知的普罗大众,也可以从自己感兴趣的几组数字里窥探出宏观经济运行的玄机,参透微观层面的民生愿景。   公众所关注的,无非衣食住行。而这四样生活要素里,吃和住又是重中之重。就吃而言,虽然猪肉价降了8.6%,但食品价格同比涨了3.7%,可谓喜忧参半而忧的成分更多一些。相比猪肉价格下降,鲜菜价格上涨了17.1%,粮食价格上涨9.8%。从餐桌上的经济学常识看,老百姓的开支是增加了。   再看住,虽然“国四条”、“国十一条”轮番发力,开始了“遏制”型的房市宏调新政。但数据表明,房市宏调效果并不明显。虽然一线城市的“地王”纷纷被逼吐出地块,但惯性所及,房价高企的趋势恐怕还会延续一段时间。更重要的是,房市调控政策,在各地执行力度不一,到了基层,其政策效力已是强弩之末,有的地方甚至是忽略不计。譬如海南,经过超过“国际旅游岛”概念,全国热钱纷纷涌入,一地的泡沫暄腾抬升了全国的房市数据。   “遏制”语境下的一月房价只比去年12月份降低0.2个百分点,房市宏调,依然任重道远。高企的房价不降下来,土地财政的冲动不沉静下来,房子筑垒GDP的政绩依赖不停下来,又好又快的经济运行就是一句空话,民生安居也是乌托邦。失意“蜗居”的民生和诗意矗立的高楼大厦,是一副不协调的社会生态图景。   上一周期的通胀,让CPI成为民生经济学的启蒙热词。1月CPI同比增长1.5%,以为着CPI连续3个月“转正”。照此情景发展下去,年内CPI增长有望冲三达四。这不是人为臆测,而是有着逻辑基础。首先,2009“危机年”物价指数偏低,充盈信贷的缓释效应开始呈现,刺激CPI持续走高;其次,“后危机”时代的中国消费市场存在“恶补”趋势,加之流动性充裕,物价上涨成为必然;其三,人均3000美元后的中国,一方面在加速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另一方面在进行公用事业改革的流程再造,水、电、气等价格处于调整中,催生CPI增长;其四,中国内需市场的深耕和步入发达国家的雄心抱负,必将迎来高物价时代。   在此语境下,通胀预期早在此前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有表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从一月份的经济数据看,CPI、食品价格同涨,而且1月份新增信贷1.39万亿,预示着通胀正在走进公众生活。近日,央行行长周小川明确表示,通货膨胀已经显现,虽然仍处于低位,但中国必须对目前的形势保持警惕。正因为如此,专家预估中国货币政策将会适时调整,应对通胀。一般认为,近期再调存款准备金率势在必行,加息也就成为必然逻辑。   对民生而言,最关心的不是财政货币政策的调整,对经济学家的推演也没有兴趣。他们对于通胀,期待的有两点:一是物价而是收入。说白了,就是物价增长速度要和收入增长比例成正比,相协调。   值得一提的是,宏观经济向好发展的时候,公众享受不到国富所带来的民生福祉;而经济运行出了偏差,通货膨胀预期升高甚至步入通胀期时,民生却要付出勒紧腰带的代价。这才是亟需解决的最大难题。本文刊于2月12日羊城晚报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