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5日星期二

欧元之父刺激消费的“馊主意”

      “2008国际金融市场分析年会”近日在南京举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欧元之父”蒙代尔建议,针对当前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中国和美国政府都可采取向民众发放购物券的方式来刺激消费,从而带动实体经济的发展。具体说,中国政府可发行一万亿人民币的购物券,美国可以发放总价值为5000亿美金的购物券,分三个月发行,可以发到每个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也可以根据政府的考量,采取其他方式发放。(12月15日《广州日报》)   本以为诺贝尔奖得主、“欧元之父”蒙代尔能给中国刺激内需提出更好的建言,不想他却给中国支了一个发购物券的馊主意。所谓“购物券”和政府红包和消费券没有什么不同,这些刺激消费的方式中国地方政府早已想到,并有实施。所以说,这个主意不过是拾人牙慧,一点都没有创意,蒙代尔的主意不过是从地方试验扩大至中央推行尔。   而且,这样的实践效果,实在有限。否则,在各地推广此类举措后,如果效果斐然,各地必有后续的效果评估和全过程的分析报告。但事实上,无论是发红包、消费券,各地只有最初的新闻报道,随后就杳然无痕了。   有意思的是,蒙代尔的建议本身就充满着矛盾性。他所谓的购物券有两个版本,除了新闻源提到的可发行“一万亿人民币的购物券”外,他建议中国政府给每个公民派发的却是“每一个公民发放100元人民币购物券”。   就人均100元而论,中国有13亿人口,就要耗费1300亿元之巨。而如此海量的公共财政的摊薄,公众就难以从心理上感受到利益均沾的国家关怀。而且,1300亿元的消费力一旦拆分成13亿份,消费力不是增强了而是被损耗掉了。还有就是,在中国这个贫富悬殊较为明显的国度,不分青红皂白的人均百元,也是不合时宜的平均主义作为。这,不仅起不到救济贫弱、刺激消费的目的,反而会造成贫者不平,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即存在着国家花钱办错事的隐忧。   再说发行万亿购物券,更不是件简单的事情,而是一个复杂宏观的决策过程才能决定。作为全球顶级经济学家的蒙代尔先生应该比谁都清楚。他随口说出万亿购物券的注意来,说明他对中国的国情还十分隔膜。他不晓得,一万亿元的购物券开支,对中国而言是个很大的负担,因为中国全年财政收入不过6万亿元,中国刺激内需的4万亿元大计划,也大都由地方政府承担。别说中国,任何国家也不可能拿出20%的财政收入去给民众发红包。所以,笔者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可能蒙代尔认为中国政府太有钱了。如果联想到欧美各国一再鼓噪中国救世界的言论,蒙代尔认为中国财政宽裕的错觉就不值得奇怪了。看来,中国确实是被西方人误读为太有钱了。   从经济学的常识看,刺激消费的方式其实很多元,譬如用减税的方式,譬如用取消行政收费的方式,譬如对民生普遍关注的价格高企的商品进行降价的方式等。这些税费调节手段,即契合民生诉求,也减少了民生支出,这恐怕要比单纯发钱发券要好得多。   蒙代尔还不懂的是,中国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一种颇为有效的集中国家财力物力干大事的经验。譬如在当前的情势下,用一万亿可以修建5条京沪高铁,可以建设4个三峡工程,可以解决长期存在的全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等。公共财政攥紧拳头爆发的消费能力和辐射效应要比发购物券有效得多。   蒙代尔先生真的出了个馊主意。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