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南京晨报/9月6日大公报 美国最大的猪肉生产商和供应商史密斯菲尔德公司8月28日宣布,已和中国一大型贸易公司达成协议,将向该公司出售6000万磅(约2721万公斤)不含饲料添加剂的瘦猪肉,定于年底前交货。据悉,这是至今美国向中国出口猪肉规模最大的一次。 美国猪肉进入中国本是全球化贸易格局下的市场选择,并无特殊的含义。但是由于中国猪肉数月来连番高企,由猪肉带动的CPI指数攀升,引发经济学家通胀之忧和民生哗然,因而有人认为美国猪肉输入中国是为了平抑中国猪肉市场,是为了慰安中国民生。现在看来,从美国进口的一般五花肉,成本就要25元一斤,加上运输成本和经销商利润,至少要卖到40到50元一斤。这样的肉味显然只能让普通民众咽咽口水,而无口福之慰。普通民众,10元/斤的猪肉已经让其叫苦不迭,59元一斤的猪肉自然无法登上普通家庭的餐桌。 事实也确实如此,这些天价的美国猪肉由某几个肉食加工企业包销,主要供应超市,是不会摆上寻常街市的小肉摊的。说到底,这些美国猪肉是为了满足国内高端消费者的需要而非迎合普罗大众的消费口味。如此一来,美国天价猪肉既非某些人一厢情愿的市场稳定剂,反而让普通中国人百味杂陈。 对高端的消费者而言,美国天价猪肉能满足其尝鲜猎奇的食欲,还能诱发其身份地位和资本实力的显摆虚荣心。就像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嘴角留有牡蛎残汁彰显其身份一样。对低端的草根民众而言,情绪或会更加复杂。纯朴务实的家庭主妇们也许会惊诧和质疑,会将进口天价猪肉视为不可思议的败家行为;爱发牢骚的人或会以嬉笑怒骂的嘲讽不遗余力地抛洒到天价猪肉的消费者那里;形形色色的愤青们则会附加道德或民族情绪对食用美国猪肉者进行抨击。 笔者以为,这种百味杂陈的多元声音都是正常和可以理解的。在中国社会阶层分化、收入差距加大的震荡中,民众对市场行为的反应越敏感、越激烈,说明民众的市场意识越强,越能给决策者提供最真切的民生呐喊。所以,天价美国猪肉在中国市场掀起的民生涟漪绝非单向性的价值判断所能涵盖。在多元民声的拷问下,美国猪肉的味道就不仅仅是消费者的味蕾所能感触到的,还有更多民众用身心体味到的象征意义。 首先,当以基层民生感受为进出口贸易的基本选项。进口美国猪肉,或出于平衡中美贸易的大局目的,但在中国猪肉价格高企成为民生困扰的前提下,公众认为美国猪肉进入中国市场就是平抑市场。然则满足高端消费的进口目的显然和普通民生的愿望形成了落差,导致民生误解失望。这是有关方面亟需反思的课题。在美欧等国,其基准的进出口利益切入点往往紧盯民生急需,如欧盟紧盯的是中国皮鞋对当地制鞋业的影响,如美国屡屡对华制造贸易壁垒的商品选项也集中在纺织品和日用品层面,其操起贸易大棒的理由都是为了保护本国相关产业。 其次,天价美国猪肉将培养国人不当的消费习惯。在我看来,美国猪肉和中国猪肉在品质上或有差别,但在口味上不可能有天壤之别。进口天价猪肉,无非是培养高端消费者浪费和显摆的虚荣心,是在实践“美国的月亮比中国圆”。将本属日用消费品的猪肉打造成奢侈品,将使中国新富者阶层的消费习惯变得奢靡无度。耗用巨额外汇培养国民奢靡之心,显然是双失的市场不智行为。 感此,笔者不反对进口美国猪肉还是其他国家的猪肉,但其终究要契合民生的味道。否则,什么肉都会变味。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