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5日星期二

中印两国多重利益冲突

 中印边境问题特别代表第13次会晤,不久前结束。正如舆论所评判的那样,并无多少实际成果,双方只是重申共同努力保持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中印边境线长约2000公里,争议面积约12.5万平方公里。1962年,两国曾因此发生边境冲突,现有对话机制始于2003年,但始终没能彻底解决边境争端。现在看来,中印边境问题已经不再是纯粹的领土之争,而是中印两个正在崛起的大国之间多维博弈的矛盾汇聚点。边界问题成博弈替代点从地缘战略而论,中印处于极其复杂的博弈坐标系中。一个是中、俄、印三角博弈关系。历史上中印之间的传统友好关系在现实语境下得以延续,而且俄罗斯是印度高端武器的主要供应者。即便是在中俄关系处于最好的今天,俄印之间的关系在战略层面依然优于中俄。二是中、巴、印三角关系。中巴友好,印巴世仇。在印度看来,中国支持巴基斯坦,给巴提供武器,帮助巴成为核子国家。中巴关系,成为印度视中国为威胁的主要原因之一。三是中美印三角关系。中国对美国将围堵中国的传统第一岛链从太平洋延伸至印度洋充满隐忧。而且,日本、印度、美国近年来亦在民主价值观上互通款曲,构建所谓的民主同盟。而中国海权战略的调整,中国军舰远航亚丁湾,斥资建航母等远洋战略,则让印度备加紧张,害怕中国军舰出现在印度洋海域。此外,中印在东南亚、尼泊尔、斯里兰卡也存在著讳莫如深的竞争关系。上述地缘战略上的博弈,有的是连横合纵的自然选择,有的是你来我往的见招拆招,有的则是被动参与的策略游戏。但如此等等,中印之间都无法将这种博弈或竞争摆放到桌面上。譬如中国不能公开反对美日印等国家的联合军演,印度也不能制约中国和斯里兰卡的合作关系。所以,边境问题就成为双方地缘战略博弈的替代点。从中印两大国的现实地位而论,两国都是全球普遍关注的新兴工业大国,不仅面临著发展和崛起的重任,也有发展模式的竞争,当然也不排除未来引领全球发展方向的指向标竞争。总体而论,中国是以外向型经济发展、全球制造中心吸引全球眼球,基础设施扎实、良好的政策导向和高效率的执行是中国的优势。而印度则以最大的民主国家、蓬勃发展的软件业为豪。事实证明,中国的发展速度、崛起层次、软实力的远播力都优于印度。尤其在经济危机条件下,中国运用国家资源的强大动员力、执行力远远超越印度,印度引以为豪的民主则异化为踯躅不前的掣肘。而且,中国经济已经出现复苏的曙光,印度经济依然在危机中挣扎。战略伙伴关系难以提升在此情势下,印度将中国视作了强大的竞争对手,无论国计民生还是政策选项,中国成为最现实的参照物。譬如,由于中国成为航天大国,印度刻意在探月上领先中国一步。在军方层面,核大国的地位,相对强于中国的海军实力,成为叫板中国,制造中印紧张空气的源头。客观而论,印度的上述做法,似乎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影子,面对强大的美苏压力,必须在核武、航天乃至民意上制造出超苏赶美的印象。近期印军10万重兵部署于藏南地区,并配有先进苏制战机,即属此意。但在旁观者看来,这恰是一种不太自信。路透社甚至评价为印度是「自取其辱」。不管如何,中印边境问题已经成为审视龙象关系的晴雨表。甚至,这种情绪也蔓延至两国民间层面。譬如在这轮谈判期间,中国民间就传出中国谈判底线(争议面积28%)的消息,使得官方闢谣。这意味著,中印边境问题,不仅成为中印两国历史争端和现实博弈的标志,也成为民意指向物,从而使边境问题变得更为复杂,更为难解。因为两国政府都不得不考量民意诉求。但是,中印两国都面临著发展和崛起的重任,而且两国在金融危机时代拥有争取和置换被发达国家垄断的某些国际权益的共同使命。如依傍「金砖四国」合作框架争取国际金融体系内的话语权等。因此,两国战略合作符合双边利益,即使解决不了边境问题,双方保持克制,将争端留待后人解决仍是正确的选择。中国能彻底解决中俄、中越边境问题,表示中国有足够的善意。在中印边境问题上,关键是印度要摒弃陈旧思维,在取和予上体现出大国心态,妥协才能双赢。中印只有解决了边境问题,双方的战略伙伴关系才能得以全面提升。本文刊于8月14日香港大公报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