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调控不要滥用“市场”二字2008-2-25每日经济新闻 股市处于牛熊分界线,管理层怎么做?众目所嘱。以表面上的市场化为手段,暗行行政调控之实,恐怕行不通。 再融资恐惧症大爆发,中国平安与浦发银行不屈不挠地推进再融资,与中国联通等风声鹤唳的再融资传言,使投资者成为惊恐与愤怒之鸟。 有些机构与个人对再融资大唱赞歌,因为A股市场估值过高,以融资方式增加市场供给,使市场回到合理的估值区间,是经济理性;一旦发生恐慌性杀跌,就以输入增量资金的办法凝聚投资者人气,这被认为是利用供需关系进行市场化调控的高明手段,可以使中国股市摆脱国际热钱的袭击,在人民币稳步升值的同时,避免重蹈日本、东南亚股市的覆辙。 这是错误的认识,是以伪市场化取代真正的市场化,是以供需关系代替资本市场的成本与收益理论,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我们一直在以供需关系的简单图解,将复杂的资本市场的市场化工程简单化、脸谱化,而忽视了市场化所真正需要的全面的基础构建。 22日沪综指再次突破年线,有多只新基金获批发行,旨在支撑近期持续下滑的股市,预计2月新基金注入资金在800亿元人民币左右。一个月以来管理层第三次为新基金“开闸”,有人称之为艺术的调整,“管理层最近审批基金的节奏确实控制得很好,对症下药,出一个利空批一只基金,种类分布也相当合理,目前为止是4只债券型基金4只股票型基金。很有艺术感,体现了在政策上改善资金面的取向。” 这种评论让人啼笑皆非,发展资本市场不是搭积木,将散户、机构投资者稳定在一定的比例,就能建成健康的资本市场。如此理解市场化,是对市场化的最大误读。正是在这种片面解读的误导下,管理层的调控手段正在迅速向调整供求关系过度。从去年530之后,调控政策已经从行政审批为主转到供求关系为主,基金成为调节之源。当530之后几天之内股指深跌到3400,管理层放开了基金的申购推升股市,而在股市快速上升阶段,从10月份开始有48家基金宣布暂停申购,48家基金暂停一切申购,有一部分基金明显减仓,并且社保基金开始全面和大幅减仓,果然,11月8日又出现了一场4.85%的深跌。 水多加面,面多加水,这是市场化的调节手段吗?不是,是行政调控。在这个和面过程中,可以肯定的只有一点,就是管理层试图将股指控制在某个区间,但政策性调控引发的后果是恐慌性下跌与疯狂拉升,很少出现管理层所希望的投资理性。而此次的再融资,使得投资者再次直面股改前的终极疑问,资本市场是否又回到了圈钱市的本质?这是对资本市场的极大损害。 用供求关系来管制资本市场是可笑的,如今管制房地产市场之所以收效,是因为政府在各个层面上打压房地产投资,中低价位的房地产回归普通消费品。如周洛华先生所言,左右资本市场热度的不是供求关系,而是成本收益,当成本高到一定程度预期收益大于市场投票权时,投资者就会用脚投票。毫无疑问,与H股市场的国际投资者相比,内地投资者的持股成本要高出数倍,因此,必然催生出与成本相对应的收益要求。在牛市上升期,由于股市击鼓传花游戏,使得畸低的收益被掩盖在重重烟幕之下,在新会计准则护驾下上市公司利润大增,因交易成本过高导致的净利润流失被刻意忽视。一旦市场下挫,中国资本市场成本畸高、回报畸低这一硬伤,就成为投资者心中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无论怎样的供求关系,也改变不了成本收益不匹配的现实。反过来说,人为的调节供求关系,不仅不是市场化的手段,相反,是行政控制能力在股市深度渗透的象征。 要建立市场机制,首先要使股市机制符合市场定价规律:上市流通的股票达到一定比例,使市场可以为股票定价。像工商银行这样的低流通股,实际上市场是无法给出一个确定的价格的。这造成了两个后果,或者是国有控股股东成为最大的股价操纵之手,或者是市场上的相对控股股东借助这样的蓝筹股控制市场。此次中国平安的再融资可以成为一个经典的反面教材,让我们了解控股股东的决策对股价无以伦比的调控能力。如今一家公司尚且如此,今后股指期货推出,如何控制大机构操纵?这些大蓝筹会成为中国股市最大的定时炸弹。 建立市场机制同时意味着进行艰苦的制度性建设,使市场明确预期,在怎么样的条件下公司会上市融资或者再融资,由市场自行做出判断。而不是任由上市公司进行利益输送式的定向增发,或者进行圈钱式的公开增发,形成完全扭曲的激励机制。如今上市公司的融资与对普通股东的回报完全无关,与其说这样的行为是市场行为,还不如说是低成本怂恿下的圈钱冲动。有40多家公司提出再融资,相信这样下去,恐怕所有的上市公司都会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管理层的职责是设立规则,而后按照规则行事,逐渐放松融资与资金入市的管制才是市场化的正道。鉴于我国资本市场违法成本过低,管理层在设立规则时可以相应提高成本,使上市公司在进行违规操作时如中小投资者面对圈钱一样,如履薄冰。 笔者不会天真到认为现阶段行政之手应该彻底退出资本市场,但以市场的行政调控越来越严越来越多为代价,绝不是应对金融战争的有效武器。将股指强行抑制在一定区间,出发点可能是抑制通胀保护中小股民与境内资金,挤压通货膨胀,但结果是中小股民首先成为炮灰,而在境内外拥有多种市场多空手段,并且已经学会中国式做市的外资基本无损。目前的形势发展下去,必然形成国际资金对于境内市场的包抄。退一步说,我们应该评估各种挤泡方法的收益与危害,鼓励使用负作用小的配股、换股法,实际上,大型公司之间的并购,换股、或者换股加现金才是较为常用的办法。 中小股民已经在教育、医疗等领域领教了伪市场化破坏市场与民生的巨大威力,在股市不应遭受同样的痛苦,以市场化的名义遭受剥夺。 注:市场化被误读到可笑的地步,一些人还没有从房地产、教育、医疗的伪市场化过程中醒过神来。 上周五的文章,讲到美国的阳谋,阳谋是公开的,一些人提出批评,但含含糊糊,似乎美国社会保障不是问题,请提出具体证据。我是市场派,但不代表我会对美国无条件认可、推崇。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