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筹股回归是大忽悠2009-3-17每日经济新闻 一连串的消息让资本市场惊魂不定,先是发行新股,现在轮到红筹股回归。 中国人民银行3月13日发布的《2008年国际金融市场报告》指出,在股票市场,进一步研究红筹企业回归A股市场以及推进国际板建设的相关问题,增强中国证券市场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提升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竞争力。中国证监会副主席范福春于两会期间表示,内地与香港的证券监管机构已达成共识,待时机成熟时将允许红筹股公司回归A股市场。 红筹股回归是迟早的事,不仅红筹股,全部境外公司都可以在A股市场上市。根据2007年12月中美联合发布的关于第三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的联合情况说明,依据相关审慎性规定,中方允许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公司包括银行发行人民币计价的股票。2008年6月第四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两国发表联合声明,中国允许境外公司A股上市,美方承诺给予中资商业银行国民待遇,这也是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一步。 关键问题是,现在A股市场成熟了吗?截止2009年3月16日,A股与H股溢价已经缩小,但仍存在40%以上的溢价,如此估值中枢全然不同的两个定价体系如何接轨?惟一能为之辩解的理由是,A股与H股估值也没有接轨,照样在两个市场上市?说这句话得有个前提,就是A股与H股市场不流通,A股市场相对封闭,因此A股市场可以在政策庇护下高高在上。如果红筹股回归,境外公司接踵而至,就不可能维持A股市场的估值体系,并以为是中国独有的优势。否则,就是A股市场钱多到一定程度让利于全世界的国际主义行为。 红筹股以什么方式发行?如果采用中国联通的方式,在境内再注册一家空壳控股公司作为发行主体,倒是可以解决现行《公司法》只规范境内公司的法律陷阱,但除了让上市公司在A股市场再圈一次钱之外,对于A股市场的国际化、规范化有什么帮助呢? 另一种方式是直接以红筹股公司为发行主体向境内投资者公开发行A股并上市,这就意味着人民币与港币之间的渠道要进一步打通,如果设立国际板,让红筹股作为境外公司的先行者在A股上市,本质上还是人民币的国际化问题。港股直通车不能开,红筹股与境外公司当然没有理由在境内上市,如果境外公司可以畅通无阻地在境风上市,那么港股直通车也就没有关门的理由了。如果让境外公司上市的同时,仍然维持严格的外汇管制,国际板就不太可能有多大的交易量,最多成为一只象征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的花瓶。而央行冲销外汇的负担就更重了。 据说,红筹股回归是为了保证中国的优秀上市公司资源不外流,为了确保在A股上市的都是优质企业,监管层曾于去年发布相关法规,分别从市值、利润等方面为红筹股回归设立门槛。比如在港上市须逾1年;市值不可少于200亿元;最近三个会计年度累计净利润不能低于20亿元;需满足年度纯利逾10亿元指标;50%以上的经营性资产在境内,或者50%以上的利润来源于境内业务。这种标准简直就是为大型央企度身定制的,可以想像,那些央企又能在A股市场饱餐一顿了。 当然,央企一直财大气粗,屡屡被市场猜测为红筹股回归领头羊的中移动董事长王建宙一再表示,如果中国移动回归A股,将会拿出极小一部分母公司股份进行出售。这让人联想到中石油回归A股之时回馈境内投资者的豪言壮语,可惜,中石油让A股投资者伤透了心。至于说红筹股经过国际市场洗礼,能够改良A股市场的生态倒是未必见得,A股市场从来都被央企改变,垄断企业要尊重市场法则不耍横实在是让老虎不吃肉,难之又难。 中国资本市场迟早要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通过与其他国家货币互换、通过在周边国家试行人民币结算,正处于紧锣密鼓的推进过程中,此时需要一步步踏实往前推进,而不要在机会主义的设想中,让央企回来大吃一顿之后,再实行所谓的国际化。 只有两种办法可以解决目前A股市场的国际化困境,一是尽快设立国际板,让汇丰等银行在A股市场上市,与国际资金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风险互捆;二是推迟所谓的国际化,等到人民币的国际化之路初见程效,而内部市场经铁腕整治之后在治理规则与估值上与国际市场接轨,那时再谈国际化不迟。 所谓红筹股回归目前并不具备基础,很有可能是风闻之事,是又一次大忽悠。 注:下面是为央视两会报道写的文章,从直击华尔街开始,他们在有意识地进行改变。如果资源不垄断的话,所有的媒体良知与专业素养才能一一呈现。 央视经济频道两会报道核心:增长与民生缺一不可2009-3-16光明日报 央视以资源优势报道两会不算真正的优势,真正的优势在于创新能力与关注点。 央视经济频道总监郭振玺先生的两句话,可以为此次报道奠定基调,一是这次两会是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召开的第一个两会,二是有关经济的议题、民生的议题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因此,在央视经济频道的两会报道中,既有权威人士对于两会的解读,也有来自基层的声音。 两会报道需要扣准社会脉搏,权威不能自封,只能来自于观众的反馈。报道不回避社会最困难的话题,例如“经济半小时”一连五期的农民工就业话题,如“我从基层来”板块,改变吃力不讨好、为民众厌弃的“傍大款”、“傍高官”式的报道;报道展示出新鲜热辣的经济生活,每天关注市场的第一手信息,这些数据犹如心电图、脑电图,可以显示市场对于政策的理解。 不回避问题,能够以专业的工具分析问题,更能够站在国家发展的立场推进问题,经济报道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中国经济结构面临新旧体制之间的磨合,中国的经济新闻同样如此,只有理性推进中国改革的媒体,才能获得公众认可,才能长存。 从去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到中国以来,央视经济频道在报道创新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尝试,“直击华尔街金融风暴”取得收视完胜,但笔者认为,两会报道的取向进了一步。民众最关注的全球经济实时动态,加上中国经济改革最前沿的话题,合二为一,改变了眼睛向外高举高打的作风。 中国经济必须实行救急之策,要保八,要拉动就业率,以保持经济社会基本稳定,但中国经济更面临深层次改革,要拉动内需增长,要改革收入分配体制,要建立全民保障制度,每一个话题背后都牵扯着市场最敏感的神经,都涉及到复杂的利益分配格局,如今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报道尤其需要大局的把握能力。在这方面,央视经济频道的触觉很灵敏。 正如《经济信息联播》制片人熊波所说,最近几年经济方面改革新措施出的密度特别大,隔两个月就会有我们没听过的政策出台,如九千多亿的国债发行量,以及地方债的发行。它对国家的经济安全,包括对我们现行的经济政策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这可能都是我们需要解读的,包括我们了解到新发地方债,以前是禁止发地方债的,包括有些地方负债已经非常高了,政府面临破产。这个现在又开了这个口,开完这个口以后,给地方政府带来的是什么,中央政府怎么样去监控这个风险,我想这一系列都是给我们现行的体制带来一个巨大的挑战。 关于经济改革的讨论空间正在扩大,很少有政策能够不经过争议取得万众拥戴的效果,这一方面说明各阶层的利益分野加剧,从积极的方面说,也是我国经济利益博弈平台的构建时期,更是市场经济发展三十年之后来之不易的成果。当此关键时刻,是进是退,应该如何面对各阶层的利益,应该如何理性看待市场的反应,所有这些前所未有的命题,一一摆在了公众面前。 每个人都是经济社会的细胞,当越来越多的人关注CPI、PPI、PMI等各种数据,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办企业、购房买车、投入资本市场,确实是“利益关系比以前纬度更多,深度更深,与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对于经济人、对于媒体人而言,尤其对于央视经济频道而言,这都意味着前所未有的空间。 芝麻,开门吧。 注:此文也是我对财经报道的看法。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