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5日星期二

街头施粥式的慈善很可笑

   26日,网友“酒食例不取直”发帖展示在温州看到的和谐一幕:在温州华盖山的山脚下,一个施粥摊正在给穷人施粥。网友因此热议:“很好,看着图片有种久违的感动。”(11月27日《新快报》)   有那么多的穷人、乞丐排队等着喝粥,那种景象确实让人感动。一众自以为是的时评人不吝以最好的词汇去歌颂,很多媒体也大家赞扬。我却感到有些诡异:现代社会,众人排队吃粥,宛然时空倒转更像排演的一出怀旧剧。设粥厂的街头慈善,曾经在历史上的大灾年无数次的重演。这样的慈善,无论由政府施行,还是由私人承担,都是人治时代次优的救济举措。因为如果政府救济到位,人们又何须到街头去示众式的去喝稀粥?   现代社会,有完善的法治治理和系统的公共管理,也有完善的救济机构和慈善组织。更重要的是,虽然今年冬天社会上弥漫着经济不景气的气氛,但大多数人的温饱应该不成问题,还没有到城市街头到处游荡着流浪者的地步。因此,对于社会低保户、鳏寡孤独贫弱的救助,应由社会性的公共救助机制去解决,这样的救助才有普遍性、针对性和长效性。机制性的社会救助着眼于救灾救急,更立足于救贫的制度化建设,是以系统化的造血机制去弥补输血扶贫的不足,彻底改善贫困人员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   私人式的街头慈善,只会改变一部分人暂时的吃喝难题。看似热热闹闹,起到的作用不过是“吃了上顿”,至于“下一顿”、“再下一顿”...私人慈善的善意爱心是不可能绵绵无绝期的。还有就是,私人式的街头慈善,享受爱心的人除了一些街头流浪者,大部分人是一些外来务工者。这些人未必真的是食不果腹、衣不遮体,而是为了贪便宜而来。即使是流浪者,也不乏游手好闲之徒。所以,街头慈善的爱心也许纯洁无暇,但是实际上也带来很多社会问题,如鼓励一部分人的贪占私欲和好逸恶劳,如影响社会观瞻等等。   慈善是一种美德,但是个体的慈善行为,救助贫弱的效果毕竟有限。而且,如果操作不好,反而会使道德化的慈善行为异化为一种另类的娱乐行为艺术。前些年就有炒作大王宴请乞丐的事情发生,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已经偏离了正常的社会轨道。因此,私人的慈善行为纳入公共救助的机制中才有意义。著名的美国慈善家卡耐基认为,所谓的慈善就是“将私人财富用于公共事业的合法社会组织。”几乎捐出全部身家的比尔.盖茨更认为,他将投身于卫生和消除贫困的慈善。从慈善业发达的美国可以看出,慈善家们将巨额财产捐到基金会,其实是在完成一项长远的公共事业,而非局限于一次或几次的慈善活动。这也意味着,慈善只有纳入公共化的机制性管理,才能升华为事业,才能发挥长效作用。   中国慈善业固然刚刚起步,但从每年的慈善榜可以看出,公共慈善机制正在发挥磁吸效应,越来越多的富人并不是自己拿钱拿物挥洒爱心,而是将钱物捐于社会慈善机构,由统一的社会救助机制合理地分配教育、文化、科学、医疗、公共卫生和其他社会福利事业。这样,私人慈善才能结出社会性的善果。   公民社会,不是制造“某某善人”,而是追求社会和谐的公共价值观。私人慈善融入公共慈善之中并通过公共救助机制发挥作用才有意义。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