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清2月18日《中国青年报》报道,来自苏北农村的曲文,从南京某大学新闻系毕业后,留在一家电视台工作,然而,他“只是一个打工的,没合同,没保险”。一位同班同学与他同单位,却享受着“台聘”待遇,“即使不干活,也比他收入多”。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是家庭背景的不同,同学的父亲是某市电视台的领导。对此,有专家指出,现在父亲的能力决定了孩子的工作,“父亲就业时代”到来了。稍有社会经验的人都知道,所谓的父亲能力决定孩子工作,不是说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要将家长的能力作为录用依据,而是说有一定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的家长,能够动员和利用所掌握的资源,轻松地帮子女谋到一个好饭碗。笔者认为,“父亲就业时代”其实由来已久,它的存在不是一天两天,中国历史上一直就有此传统。比如,古代官员就可以“封妻荫子”,“一人得道”而让家族亲朋“鸡犬升天”。东晋左思的诗句“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反映的就是这一社会现实,这与现在的“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在本质上是相当接近的。应该承认,父亲们热心于帮孩子找工作,符合中国的家庭伦理习惯。但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父亲的能力决定孩子的工作,基本不是通过公平的方式实现的。能帮孩子找到好工作的能力,一般来说,都是原本应服务社会的公权力,是一种以权谋私行为。换句话说,父亲能力决定孩子工作的好坏,是一种隐性的腐败,“父亲就业时代”的到来,则折射了就业环境的不健康、不透明。几年前,曾有一篇广泛流传的网文,叫《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这篇网文说的是一名农家子弟经过18年的打拼,终于取得和家庭条件优越的同龄人平起平坐的权利。虽然说通过努力,聪明好学的穷孩子也能进入名牌大学,然而,对于今天的大学生来说,参加工作才算是真正踏上人生之路。因此,在“父亲就业时代”,大学毕业生们并没有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没有父辈资源为后盾的穷孩子,想和一些家庭条件优越的同龄人一起“喝咖啡”,并不容易。那么,我们该如何改变不合理现状,和“父亲就业时代”说再见呢?笔者认为,单纯地指望那些有较好家庭背景的大学生,都像报道中所说的一位同学一样,对社会关系主动“选择不用”,完全凭自己努力去找工作,是无法从根本上起作用的。只有在制度和法律上有所作为,让“好爸爸”们不能、不敢以权谋私,就业“代际效应”现象才能够消失。笔者期盼着,这样的一天能早日到来,大学生都能靠自己的实力“喝咖啡”。跟贴请到:/.html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