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14日星期日

复建圆明园是个漂亮的过错

 10月12日香港文汇报副刊  近日,北京圆明园管理处主任助理宗天亮表现,针对颇受国内外媒体关注的圆明园复建工程,拟在今年年底复建长春园宫门,当前此名目尚在张罗中。他以为,所谓「复建」是指在原修筑无影无踪的基本上,依据历史原貌,从新建构一个形神兼备的「赝品」,且也要作为文物来保护。笔者认为,这是一个俏丽的过错。所谓「漂亮」是指现代人又能够观赏到一个合浦还珠的圆明园,所谓错误是指这个圆明园是要加引号的,而且也不合乎文物保护准则。今年圆明园建园300周年事念。在6月9日那天,还举办了第一批由社会捐献的散失文物回归圆明园遗迹公园的留念典礼。这所有,都更能引发有识之士进行「圆明园三百年祭」的文化思考,而非盲目标复建。圆明园复建潮并非始于当初,多年来始终有人酝酿,尤其是去年这个时候,国度文物局主管的中国文物掩护基金会,和横店浙江华夏文化发展基金会独特设破了中国圆明园文物维护专项基金,打算耗用200亿元巨资在浙江复建圆明园。不外在媒体一番口诛笔伐之后匆匆不了声息。浙人聪慧,禀赋经商才干,因而我懂得横店复建圆明园所带来的潜在经济好处。但200亿可是一笔钜资,谁能保障200亿元就必定可能得偿所愿。无论是政府投资仍是社会召募,这笔巨额资金都是全社会的财产。假如投进去收不回,所谓圆明园不过是从前若干年前滥建仿古影视基地的续貂之举,那被吞噬的200亿元巨资又如何向大众交代?联想到前些年各地纷纭上马的种种「世界异景」、「某某主题公园」和「某某朝代城」等众多仿古垃圾,圆明园的复建者更要防止重蹈失败者的覆辙。果如此,复建者的经济欲壑将成一场可悲的年龄大梦,消耗200亿元的罪过并不亚于侵略者带给国人的羞辱与伤痛。如果说民营资本的复建基于经济利益跟对历史文明无知,圆明园治理方再次反复如斯毛病就是不可谅解的行动。在圆明园的断壁残垣与复建的金碧辉煌的新园的对照中,前者折射的不仅是残缺的美,还有文化的遐思;后者耗费巨资搞的赝品绝非单纯为了重筑一个文化符号,而是在于历史和文化的误导。由于有了新园的替人,老园的存在就有可能被疏忽,新园导致的文化曲解和断层由此天生。在现代人喜新厌旧的功利心态下,147年前被战火焚毁的文化基因会和现代人的审美趣味之间距着随时间而愈来深远的丘壑。回溯历史,被称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兴修于清朝壮盛时代的康雍干三朝,耗资巨亿,到头来还不是被一把火烧尽。国人在仇恨侵犯者残酷的同时,也应反思本国统治者难以逃脱穷奢极欲必致繁荣散尽的宿命性历史悲剧。不惟圆明之园,从「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的秦始皇阿房宫算起,无论汉唐盛世的长安故宫,抑或两宋的汴京临安宫城,至今而存者又有多少欤?不为造反者所焚即为异族铁蹄所蹂躏。今人检查历史,不在求其形而上的吃苦宫殿,而在考虑咱们的历史如何逃不脱兴勃亡忽的历史怪圈。因此,复建圆明园功利的经济抉择实在和封建统治者私我的功利享受是一样的,同样的耗费巨资,让人未免怀想同样的运气不永。古代迷信技巧的发展,使今人具备了撤消消散了的历史陈迹的才能。然而再浑然一体的重建或取消,也无奈求得原物蕴含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正如造型优美的现代仿瓷,至多只能是工艺品而不能成为文物一样。至于像圆明园这样消逝的修建群,现代人在残缺不全的工笔性图纸面前,恐怕也形似的假货也仿造不出来。这也是复建者所面临的窘境。从人类历史文化的发展轨迹看,历史的遗迹无论是天然倾颓还是人为侵害,残缺或无形更能启发人类的文化幽思,重建反而减弱了其文化内涵。至为要者,即使留存的文化古迹,今天的文化意思并不能打消兴建者当年的大兴土木和劳民伤财。今人重复旧人,不惟是文化的无知,也是在效颦和放荡愿望的横流。恰如埃及金字塔和万里长城,这些文化遗产的现代意义却丝绝不能消减法老王和秦始皇的贪暴、无知、好大喜功及穷兵黩武。维克多.雨果在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后在《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中气愤为文:「有一天,两个强盗进入了圆明园。一个匪徒洗劫,另一个强盗纵火……在历史眼前,这两个强盗,一个将会叫法国,另一个将会叫英国……」圆明园在战火中消失了,但圆明园也因为这个巨大法国人的知己而恒流史册。被雨果称为「空想艺术」的圆明园最好还是永存于人们的理想遐思中。如果说抱残守缺是一种文化坚守,如果说断壁残垣更能储藏历史的记忆,那我还是取舍北京的圆明园,而不是复建的浮华的而被现代人用金钱绑架的被挪移到横店的那堆叫做圆明园的没有魂灵的建造垃圾。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