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31日星期三

山寨手机:市场围剿和产业招安都不能少

本文刊发于12月21日西安晚报,有删节   面对山寨手机的泛滥,工信部正通过加强IMEI(手机标识号)的管理来整顿这一市场。12月18日,工信部宣布,下属的电信终端测试技术协会(简称“TAF”)已在国内向200多款手机核发了标识号。(12月21日《燕赵都市报》)   工信部给200多款手机核发标识号,意味着确认了这些手机的正品身份。那没有被核发标识的手机,则是游离于手机市场之外的“黑户”。既然是“黑户”,其市场行为就缺失了法治基础,属于被整顿的对象。这种来自监管方的市场分野,使得消费者喜欢,在市场上大行其道的山寨手机就失去了正当性。正因为如此,媒体用了一个残忍但很有感情化的词汇---围剿。   确实该围剿!保护知识产权已经是人尽皆知的普世公理,而山寨手机恰恰犯了侵犯知识产权的大忌。山寨手机在外形上模仿正品手机的款型,尤其是紧盯那些流行市场的正品手机的款式,实在寄生于正品手机之上的市场寄生行为。尤其山寨手机的知识产权是偷来的,当然成本低廉,能以低价吸引消费者。这种成本上的不对等,导致低价倾销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任何理性公平的市场语境,都不能鼓励这种投机的市场行为。   当山寨文学成为今年的流行语时,当很多人聚焦于这种大众文化的娱乐属性而采取宽容的态度时,笔者以为对山寨文化的宽容应该是有限度的。譬如将其局限于大众娱乐文化范畴,因为大众文化是多元而且可以自由表达的。在此领域,山寨一下,恶搞一番,不过是为公众提供了一些娱乐的谈资。但是,山寨文化绝不可以无限制地蔓延和传染到市场领域范畴,因为市场有其运行的法治规则,是法治许可下的公开公平的竞争。而且,市场是以产品流通链接上游产业和消费终端的。而产业是个复杂的系统,研发、生产、消费一个都不能少,核心是拥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否则,没有创造只有制造,其合法的市场基础只能是给人打工,充当产业链条的末端附庸。   讽刺的是,山寨产品,连合法的产业链条的末端都算不上,而是蚕食别人的知识产权而滋生出来的产业怪物。譬如山寨手机,其上游没有研发链条,也没有合法产业授予的制造许可,而是凭空拿来主义,利用别人的品牌影响力进行市场牟利,这样的山寨和盗版其实无异,当然不能纵容。还有就是,由于山寨手机在产业链上存在着先天不足,功利性极强,缺乏售后服务体系,山寨手机生产商的生存周期极端,最终损害的还是消费者的利益。   不过,仅仅给正品手机款型核发标识号,让山寨手机成为“黑户”的围剿手段,效果如何值得斟酌。山寨手机的制造商们在“被黑”后,也许采取反制的手段,如盗用其他手机的标识号为己所用,就像汽车“套牌车”那样。这并非杞人忧天,如今年7月我国出口巴基斯坦的部分手机,就因为多个手机共用一个IMEI(手机标识号)而被锁机。如果说,工信部的IMEI(手机标识号)技术不成熟或有漏洞,这种围剿山寨手机的手段未必非常有效。   对于山寨手机,除了毫不留情的围追堵截,也要引导山寨手机生产商的产业转型。山寨手机得到消费者的追捧,除了价格低廉,还有款式新颖、和正品手机接口兼容而且功能更多等性能。这说明,山寨手机制造者,除了缺乏核心的知识产权,在设计风格、功能选项、创新模式和迎合消费者心理方面,并不输于正品厂家。在此情势下,可以通过市场整合,完善其产业链,使其由山寨产业转型为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产业。    对山寨手机市场围剿、产业招安,破立结合才能正道。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