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2日星期一

转:2010年中国气象渐变?

转:2010年中国气候突变?    叶匡政按:良久没在博客里转过文章了,觉得此文必定要转。这篇新闻发表在《中国青年报》2004年7月7日,这是中青在线链接:,这是新浪消息链接:。   我对气候问题一无所知,但看到这篇新闻,非常震惊。几年前我若看到,会付之一笑,但发生在身边的事实,让你不得不面对这种问题。确切到了每个人都要思考气候问题的时候了,对未来多一点断定、多一点警惕,肯定不是坏事。我异常冀望文中所预测的事实,都不会兑现,但仿佛事实又在发生。我现在想,对高房价、对许多我们无奈解决的问题,终极可能对它们叫停的只有气候,也就是老天。人有病,天知晓,这个古老的定律,从未转变过。   《诗经》中说:“宜民宜人,受禄于天”,《尚书》中说“皇天无亲,惟德是辅”,中国儒家一直是强调天道与天命的。从周公然始,中国人就信任存在一个有意志的“天”在关照人间的所有,所以布政施令不能违反与损害自然,否则会导致自然的回应。汉宣帝也说过:“盖灾异者,天地之戒也。”孔子说的“正人三畏”,首条就是“畏天命”。中国文明源于农耕,几千年凭仗天、地、雨水,所以中国人对做作,有着比别的民族更多的休会与体验。中国传统文化信仰的天人合一、适应自然,也基于此。气候恶劣时重温这些观点,感到难以言喻。 到2020年,欧洲沿海城市将被上升的海平面所吞没,英国气候将像西伯利亚一样寒冷干燥。核战、大旱、饥饿和暴乱等问题将困扰全球各国。中国南部地区在2010年前后将发生连续整整10年的特大干旱。中国北方将水患不断,南方一片干旱……一份美国五角大楼“秘密报告”引起中国科学家高度关注——— “今后20年内,全球气候将发生渐变,一场全球性灾害就摆在我们面前,成千盈百的人将在天然灾祸中死亡。”“亚洲和北美洲的年平均温度下降达5华氏度(2.8摄氏度),北欧下降6华氏度(3.3摄氏度)……到2020年,欧洲的沿海城市将被上升的海平面所沉没,英国气候将像西伯利亚一样寒冷干燥。核战、大旱、饥饿和暴乱等问题将困扰全球各国。”“中国南部地区在2010年前后将发生持续整整10年的特大干旱。2010年当前,中国北方水灾不断,南方一片干旱……”这些“预言”来自美国五角大楼向布什总统递交的一份“机密”报告,报告忠告说:今后20年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形成的要挟要超过可怕主义。太耸人听闻了吧?然而,中国气候局国家气候核心研究员罗勇不这么想,针对这些预测中国科学家已经进行了三次研究,最近的一次研讨刚停止。与会专家认为,固然该报告中对全球气候变化预测的极端情景几乎不可能发生,但其中对中国部分的预测还是很有启示意思和预警价值的,它提醒中国科学家将气候变化研究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我们把报告的原文、要点及有关分析和倡议,报告给了中心和国务院。我据说———我还没看到原件,我们提交的报告很快得到了有关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批示。”我们现在对全球气候突变进行评估,就像1995年有人研究过世界商业中央是否会遭受飞机撞击2004年2月23日深夜,还在加班的罗勇,突然接到一位共事的电话,说2月22日的英国《察看家报》,表露了美国的一份关于寰球气候变化预测的“重要”报告。2月24日一大早,罗勇即时赶到单位,打开电脑,他很快在美国全球商业网络征询公司(GlobalBusinessNetwork,简写为GBN)的网站上找到了这份题为《气候突变的情景及其对美国国家安全的意义》的报告。“一口吻读完这份报告,我被震惊了。由于报告的描述如斯具体和详细,好像就在你的面前发生。”罗勇对记者说。报告中对于2010年全球气候变化的预测主要有:———亚洲和北美洲的年均匀温度降低达5华氏度(2.8摄氏度),北欧下降6华氏度(3.3摄氏度)。整个澳洲、南美洲和非洲南部的要害地区年平均温度上升达4华氏度(2.2摄氏度)。———在欧洲和北美洲东部人口密集的农业产区和水资源供应地区,干旱将持续多少十年。———冬季狂风雪和大风加强,西欧和太平洋北部将遭受更强烈的大风气象。报告中特殊提到了2010年的中国气候状况:———季风降水牢靠性的降低将对中国产生重大影响。———中国南部地区在2010年前后将发生持续整整10年的特大干旱。中国现在“南涝北旱”的降水分布型,到时候可能变成“北涝南旱”的降水分布型。———夏季风可认为中国带来降水,但也会引起负面效应,如洪水可使水土散失更加重大。因为水汽蒸发冷却作用的降低,会引起寒冬延伸,夏季高温增添。这份报告是美国国防部出资10万美元,委托GBN公司实现的。研究的起点是假想全球气候变化可能导致的最坏的可能性,并提出应对之策。据罗勇研究员先容,GBN公司在美国很著名,该贸易网络公司受雇于政府或企业,从事各种咨询评估,提供决策依据。报告在美、英、以色列等多个国家及环保组织中引起强烈反应。报告的作者之一施瓦兹说明道:“只管报告中所提到的有关全球气候变化的气象好像超乎人们想像,但却无比值得提前采用办法,正如美国人曾对历史上其他一些重大事件事先就作出评估一样———比如,在1983年美国就开始为前苏联的崩溃提前进行谋划,1995年我们就曾对世界贸易中央是否会遭遇飞机撞击进行研究。”五角大楼的发言人则出来廓清说,这份由科学家和军事参谋完成的报告,不代表国防部的官方态度。而且施瓦兹也不是研究气候变化的科学家,只是应用了相干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与此同时,对于这份报告的另外一种政治分析指出:布什政府始终否定气候变化的存在,果断地退出了有关温室气体减排的《京都议定书》,而五角大楼的“秘密”报告在对布什政府关于气候变化破场的一片批驳声中被“泄密”———因为这份报告所描述的恐怖情景十分活泼,乃至骇人听闻,很可能会对美国的大选发生主要影响。气候突变事关国家安全,这一点中国科学家没有当真研究过看完报告,罗勇说,当时的第一反响就是:“以前我们很少考虑到,气候会在缓缓地渐进发展的进程中发生预料之外的突然变化,比方在全球气温不断升高的趋势中,是不是会出现忽然降低的可能?这一点中国科学家不认真研究过,由此可能带来的成果也没有预计。”另一方面,目前天气学家对于气候变化的研究,更多地只是波及气候变化对天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影响等等,“这份报告提示我们,气候问题不再是一个简略的科学识题,而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安全的问题”。因为气候突然变冷,会导致农业产量降低,引起食品缺乏;洪水和干旱这些气候极其事件将导致淡水供给和水质降低;冰微风暴将导致战略性化石能源的供应中止。“这些都会直接关联到国家平安。”“不论这个报告产生的影响如何,也无论未来气候的实际变化如何,作为一个科学家,我感到我应当做点什么,至少在这方面应该给国家提供一个科学决议的依据。”毫无疑难,GBN的报告,引起了中国科学家们求证的强烈兴致。很快,在一批气候学家的尽力下,3月4日,以GBN的呈文为动身点,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讨引导小组和中国迷信院地学部,结合组织召开了“气候变化应对战略研讨会”。在这次会议上,专家们确定地指出,GBN报告里所引用的科学依据,均是得到绝大多数同行科学家公认的研究结果,但是正像作者在报告中明白指出的,该报告的目标不是预测气候将如何变化,而是刻画出假如我们对气候变化没有做好筹备的话,气候变化将对人类社会产生怎么的影响。“必需指出的是,GBN报告描写的情景仅是极真个情形,兴许发生在某些地区,但不会是全球所有地区,而且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很小。”5月10日~12日,香山科学会议第232次学术探讨会,主题为“气候变化的应对策略”。专家提议应该把气候变化问题上升到国度保险的高度来看待,增强对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对策的研究,树立国家应答极端气候、气象事件的机制,并纳入国家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反映系统中。6月29日~30日,青年科学家论坛在北京科技会堂举办,主题为“气候系统模式发展与气候变化应对战略”。GBN的报告再次成为会上大家关注的焦点之一。2010年前后发生这种突变的概率几乎为零罗勇说,GBN的报告中对于全球气候预测的基础思路是,气候突然变冷、变干、风暴增加,从而给人类造成宏大伤害。“根据我的研究,GBN预测的情景发生的可能简直为零。”罗勇翻开电脑,指着一连串的表格,向记者解释。GBN的报告中,援用了两个很重要的用来支撑其预测的科学依据。第一个科学依据,就是通过对格陵兰岛冰芯样本的分析,对历史上气候变化的情景进行了过细回想。他们发现,在历史上每当气温逐渐升高到一定的数值,不利的天色状态可能会相对突然地增多,在这种情况下,气候很可能发生突变,好比气温突然降低,并且降低的幅度和持续的时间都会很长。根据GBN报告中的资料,历史上曾经有3次这样的突变。第一次突变,是发生在距今年前的“新仙女木事件”。这次突变开始的几十年里温度降落了约5华氏度,敏捷降温过后,随之就是持续了1000多年的冷干天气。第二次突变,是产生在8200年前的欧洲和其余一些地区的“寒冬事件”。这次突变,使得冰川前进、河水解冻、农业出产急剧下跌。第三次突变,是在公元14世纪到19世纪中期,北大西洋地区阅历了一次绝对严寒的阶段,通常叫做“小冰期”。它带来了严冬和睦候突变,对欧洲的农业、经济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格陵兰海岸结冰,禁止了商船驶往格陵兰,并且使得渔民在全部冬天不能捕鱼。农夫被迫屠宰那些养分不良的畜生,鱼、蔬菜和谷物供应不足。据统计,这次突变造成了成千上万人的逝世亡。“GBN讲演通过类比的办法以为,现在气候的发展也是全球气温逐年升高,而且升高的趋势跟历史上的几回突变比较类似,所以就存在着突变的可能性。”罗勇说,对GBN报告中提到的历史局部,他也进行了细致分析:“这些数据,都是对历史上几次气候突变前气平和海水盐度变化的分析。”罗勇说,从每10年温度升高的数值来看,“新仙女木事件”发生前,温度升高是1~2摄氏度,“严冬事件”发生前是3~5摄氏度,“小冰期”发生前是1~2摄氏度,而现在温度升高才0.6摄氏度,远远低于前几次突变前的温度升高数值。从气候突变前的盐度降低来看,“新仙女木事件”发生前,盐度降低了2‰~3‰,“严冬事件”前降低了1.0‰,“小冰期”发生前降低小于0.5‰,而当初盐度降低是0.05‰~0.10‰,也低于前几次突变前的下降数值。“通过这些数据的对照,我认为在短期内发赌气候突变的可能性不大。”罗勇说。GBN报告的另一个科学根据是,在世界各大洋的表层和深层,有一股温(度)盐(度)环流输送带,这个输送带从格陵兰邻近的北大西洋开始,因为这里的海水的温度比较低,海水盐度比较大,在重力作用的推动下,这里的海水会下沉,而后在海洋深层向南流经南大洋,最后在北太平洋和北印度洋上翻,变成表层洋流,流回到北大西洋,造成一个关闭的环流。“环流经由的地方,带去了海洋上的热量和潮湿的气候,所以这些处所降水较多,气温也比较好。”但是GBN的报告指出,跟着现在全球气温一直升高,格陵兰岛的冰也在不断熔化,越来越多的淡水通过陆地上的河流,会集到了北大西洋,这样北大西洋的海水盐度不断降低,盐度的降低导致海水失去了这种重力的推进,不再构成环流。“于是,没有了环流,海洋上的热量和潮湿的气候不能到达海洋上。全球气候突变,气温不断降低也就成了可能的事实。”针对报告中提到的这个科学依据,罗勇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说,从目前北大西洋海水盐度的变化幅度来看,未来20年温盐环流封闭的可能性不存在。“所以,从这个科学依据上来说,GBN报告猜测的气候突变,发生的可能性同样几乎为零。至少在2010年前后发生这种突变的概率太小了。”2010年前后中国有可能变成“南旱北涝”“2010年前后中国南方持续干旱10年,则有发生的潜在可能。”罗勇说,GBN报告中关于中国的预测内容,大部门措辞比较含混,只有一条明确指出了时间和地点,那就是在2010年前后,中国南部地域将发生持续整整10年的特大干旱;同时还说,中国现在的“南涝北旱”的降水分布型,到时候可能变成“北涝南旱”的降水分布型。罗勇说,他从两个方面尝试着求证。一方面,以每10年为一个阶段,对中国夏季降水进行分析。通过大批的分析,罗勇绘制了从1951年到2000年我国夏季降水分布图。从散布图中,罗勇发明了下面的规律:1951年~1960年,我国夏季的降水主要集中在东北和华北;1961年~1970年,我国夏季降水主要集中在华北,东北开始减少;1971年~1980年,我国夏季降水集中地区持续向南挪动,北方开始减少;1981年~1990年,我国夏季降水集中在江淮流域;而1991年~2000年,我国夏季降水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地区,形成现在的“南涝北旱”型分布。“能够看得出来,我国降水集中的地区在有规律地变更着,存在着20年左右的周期。未来10年多雨区可能会从新回到北方,也就是可能在2010年左右形成了‘南旱北涝’的局势。”罗勇说。另一方面的求证更具备戏剧性。罗勇说,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很大,尤其是气候突变的不断定性更大,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供给给各国的对将来气候预测的模式,以及各国本人做出的对未来气候变化预测的模式,都斟酌了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特别是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以温室气体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主要是因为对于东亚地区来说,东亚季风在很大水平上决议了夏季降水的多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导致东亚大陆气温升高,气温的升高将决定大陆和海洋之间的气温差额,这个差额决定了东亚季风的强弱。东亚季风的强弱,又决定了大陆的湿润水汽可以达到陆地上的北部还是南部。“个别说来,温室气体排放过多,大陆气温就回升得快,夏季时,海洋上和大陆的温度差额就相对小,气压差额小,决定了季风会比拟弱,这样季风只能到达大陆的南部,反之,则相反。”“咱们把中国温室气体的排放数值,拿到这几个模式中综共计算,得到了一个戏剧性的结论。”罗勇笑着说,如果依照现在全球温室气体的高排放量,而不加以把持的话,那么,经过盘算得到的情况是,到2010年前后,我国夏季降水的分布类型仍是现在的“南涝北旱”,没有发生变化。那么,GBN报告中所说的“10年干旱”,也就不存在了。“然而,如果各国政府加大对温室气体排放的监管,通过种种手腕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那么,到2010年的时候,我们发现,我国降水分布的类型刚好和GBN报告中预测的一样,即变成了‘南旱北涝’,南方可能将真的面临干旱。”从“南涝北旱”到“南旱北涝”,一个循环70年罗勇的分析,在另外一位科学家那里得到了回应。“GBN报告里预测,2010年前后,中国的降水类型将由‘南涝北旱’可能变成‘北涝南旱’,这个论断,我在1年前就得到了。”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传授钱维宏在试验室里对记者说。从1999年开始,钱维宏从事“近百年来我国北方地区干湿变化规律及预测方式研究”。他首先分析了我国1961年~2000年间近500个景象站收集到的有关气温和降水的资料。钱教授发现在1979年左右,我国夏季降水涌现了一个显明的变化:1979年以前,我国夏季的降水很显著是北方多而南方少;1979年以后,逐步转变为了南方多,北方少,也就是现在的“南涝北旱”。找到这个分界点的钱维宏,有些高兴,他把数据的收集和收拾从现在开端往前推进了120年。120年的数据摆到钱维宏眼前时,很快,规律性的货色再一次出现了。钱维宏发现,从1910年~1940年,我国夏季降水是南方多,北方少;从1940年~1980年,我国夏季降水是南方少,北方多;从1980年到现在,我国夏季降水又是南方多,北方少。“1910~1940年是30年时光,1940年~1980年是40年,从1910年到1980年是70年时间,也就是说从1910年的夏季降水南方多,到1980年又回到夏季降水南方多的状况,这个周期是70年左右!”这个周期是否可托?钱维宏再一次把数据收集的时间,向前推动到了500年。这500年间有限的数据再次印证了这个70年周期的正确性。“从前近千年和近500年的中国东部旱涝剖析,揭示出长江与黄河流域的旱涝变化是相对峙,并且还是以70年为周期交替呈现。”得到这样的法则,钱维宏还是不释怀,他又从韩国找来了证据。本来,韩国汉城的定量观测降水是从1777年开始的,从这里收集的200多年的数据来看,东亚地区的降水也恰好有60~70年的周期变化。利用国际最新的近50年大气环流格点材料,钱维宏惊喜地发现,东亚季风的环流转型也发生在1979年,东亚季风从1979年开始发生年代际削弱的时候,季风只能将气流送到中国的南部,向北输送的水汽减少,这时就出现了“南涝北旱”的格式。“恰是在这些研究的基本上,我才干说我国南北气候的转型是肯定要发生的。”钱教学说,依据70年的周期来估算的话,从1979年开始的“南涝北旱”,到2015年左右将转变为“南旱北涝”,但具体时间还将与人类运动的影响有关。降水变化对“南水北调”工程象征着什么?“华北地区降水的增多,对北方生态体系的恢复存在伟大作用。”国家气候中心的吴统文研究员最近做的一项研究,就是应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自行研制的气候预测模式,模仿了现在温室气体排放前提下华北地区降水变化趋势,“在未来十几年里,华北地区的降水可能会增多,这是一个好的景象”。吴统文说,北方降水的恰当增多,无疑会刺激这些地方经济的继承发展提高。“降水发生转型,对南水北调工程没有太大影响。”吴统文表示,根据他的研究,降水发生转型后,北方的降雨量也只是相称于当地正长年有所增长,“北方的水资源肯定还是很缺少的,要坚持生态的畸形发展,还须要大量水资源”。“根据我们的预测,如果降水发生转变,可能北方的降水可以增多20%。”罗勇表现,气候变化的不肯定性,决定了对于“南水北调”工程的研究也有良多不确定性,现在还不好肯定地说,降水分布的转变对这个工程会有哪些重大影响。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赵平也认为,关于中国2010年夏季降水将变为“南旱北涝”的预测,其中的不确定性还太大。毕竟会不会改变是一方面,会旱成什么样,涝成什么样,南方具体是旱在哪里,北方详细是涝在哪里,这些现在谁也说不好。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