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是青岛市四方区政府规定拆迁户王国栋搬迁的最后一天,按照区政府12月3日下达的强拆通告规定,如王国栋不自行搬迁,12月17日后,政府将择日依法进行强拆。昨天,青岛市四方区新闻中心主任齐玉峰表示,区政府将暂缓拆迁王国栋的房子。此前的12月6日,王国栋在微博上公布了自己的遗书,表示要“用鲜血捍卫自己的私宅”,引起网友关注。(19日《新华网》) 微博是个好东西。它使网络时代的表达成本更低,公众交互性更强,影响力更大。名人微博,可以成为八卦的渊薮,娱乐的源头和是非的焦点;凡人的微博,可以抒胸臆,吐块垒,发悲情。这是一个多维的平台,是宏观和微博交互碰撞的媒介。 因此,出现微博维权的情况,不仅不让人觉得奇怪,反而让人体味到这是一种更为高效的维权方式。就维权效果而言,青岛市民王国栋的行为让人激赏,也会激发更多的民众去仿效。说到底,这不是王国栋一个人的胜利,而是公共舆论监督力量的博大。正如微博字面所释放出来的意义,“微”小的民意一经网络平台的发酵,就会变成“博”大的网络民意,对公权力构成了极强的倒逼力量,促其警醒和自律,从而影响其具体的行政执行。 无论无论,普通民众的表达,个体权利的伸张,最终能够得到权力部门的关注,权力向权利暂时表达出尊重的姿态。这,对于社会公众而言,当然是值得高兴的事情。 不过,这样的高兴并不令人欣慰,而且人们也无法预知最终的后果是否真正是喜剧。以王国栋为例,他所痛苦的是现实世界的拆迁问题。拆迁,已经成为中国城市令人不安的矛盾催化剂,它不仅催化了紊乱的房市和高企的房价,也催化了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诸多问题,更催化了干群关系的恶化,也造成了一系列的拆迁悲剧。正因为如此,才有新拆迁条例的立法艰难和莫衷一是的公共博弈。 就目前而看,人们依稀看到了法治正义的希望。但是在这抹正义的曙光普照众生之前,中国城市里依然还上演着令人悲戚的拆迁悲剧。人是现实的人,其社会生活需要安身立命的房子作为立足点。就像王国栋,他的现实遭遇,远比公众在网上看到他微博的表达要复杂得多也悲怆得多。客观而言,现实生活中也许真的存在所谓不讲理的“钉子户”,但相较于更为普遍和强势的强拆,王国栋们其实是很无助的一群。 而且,王国栋们已经无法在现实社会实现自己的权利救济。事实上,现实社会的法制体系,法治行为和维权方式,应该说是很周全的。但是,在现实空间,王国栋们很难找到有效的维权路径,其表达也很难得到大众舆论的响应。也就是说,现实社会,大众舆论的监督是孱弱无力的。这是人们面临的最大悲哀,就是很难在主流的现实社会中实现个体有效的维权。 这才有了网络世界的非主流维权方式。但是,网络维权的高效率还要落实到现实社会中才有意义。就王国栋微薄维权的效果而言,权力方只是给予暂缓拆迁的答复。暂缓只是缓而非停,因此王国栋的维权之路远未画上句号,而是更加难以预料的省略号。 刊于20日羊城晚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