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16日星期二

我是结巴

   我喜欢上记者这份职业,也算是“捡”来福气。为什么呢?由于我从小就“不大会谈话”。    我诞生在北京,但因为“文革”中父母的际遇不佳,我不得不被频繁地送到杭州的祖父母家寓居,于是,我的童年几乎就是在北京和杭州两地的奔走劳顿中度过的。南北方语言的宏大差别,并没使我的语言禀赋有所增添,反而严峻退化了——因为常常听不懂大人在说什么,自己又不敢说话,唯恐遭人嘲笑,长此以往,就成了重大的口吃(结巴)。    这种味道,切实是太好受了。在北京,我们国度体委大院的小孩子跟我在一起,总喜欢大声地嘲笑我:“结巴磕子赶大车,赶了一辆摩托车……”听了这话我便很恼怒,说不外,索性就着手上前打,但每每又势单力薄、总被人多势众的小搭档胖揍一顿……这样反倒助长了他们的“宣扬效果”,更令我近乎瓦解。既然生成不控制“话语权”了,我也就索性离群索居,躲在家里拼命看书,结果,上到小学三年级时,我已将“四大名著”囫囵吞枣地读了一个遍,而且还学习金圣叹、脂砚斋的方法,在书页上到处潦草地作“批注”,文字诚然成熟好笑,但权作抒发胸臆——后来我才意识到,我的“评论习惯”,大略正肇始于此。    上到中学时,我这点儿文字工夫、便渐渐占了优势,老师同窗都晓得我的文笔还不错,学校和班上有个什么大情小事,都乐意让我去执笔宣传记载,我自己也总投稿给报社杂志,盼望把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印刷。那时候,你能在报上发表一篇文章,哪怕是豆腐块大小,也会令人艳羡。终于,在1981年秋天的一天,当年的国民日报社主办一份报纸《讥讽与风趣》,登了我篇幅很小的一个“笑话”,或许总共都不超过100字,但足以令我悲痛欲绝——要知道,那是我写了好多少十篇大大小小的货色,四处投寄,才换来的第一个“丰富播种”。    “豆腐块”的发表,真让我“一雪前耻”。机关大院里的小孩子们,从此再也不敢小觑我了,我再口吃严峻,我说话,也会有小伙伴恭顺地听了(哈哈,那时的人们显得如许单纯可恶啊)。为了让我说的话,不仅要他们能听、还要爱好听,我开端学习讲故事的技能,那会儿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进入国内出版的还不算多,买也买不到,而我能从香港的亲戚那里得到几本旧书,于是天天看一章,站在院子里的沙堆上开“故事会”、连背带编地复述一通,竟也成了院子里的半个“口吃袁阔成”,估量我的口吃后果,反倒增长了武打描写的悬念——大家都跟我提着一口吻,断断续续地半天咽不下去……    1984年,因“文革”停刊十几年的《北京青年报》复刊,在北京所有的中学里要招“学生记者”(实在就是业余通讯员),而且,《北京青年报》也挺能忽悠人,给这个组织起了个很洪亮的名字——北京市中学生通讯社(简称“学通社”),这个称说,后来竟然被人们传为“海内仅次于新华社、中国消息社的‘第三大通信社’”。当时招人告示一出,我的班主任马上就来找我说:“骆新,凭你的文字才能,你为什么不去报考记者呢?”    当个记者?一听这话,我就立刻高兴了——为什么不行呢?那时候,改造开放未几,各种思潮涌动、人们思维很活泼,所有的人都有强烈的表白愿望。而在压制的中学课堂,中学生们当然也不甘逞强,也想参加到社会改革的进程中,他们所表示出十足的“叛逆精力”,也曾成为社会上主要的舆论关注对象。只管我自己说话不利索,但在全部社会勉励尝试、激励翻新的大环境下,也萌发了“让明知山有虎,倾向虎山行”的胆量。于是,我就填了份表格、附上一篇小文章投送报社;果不其然,过了未几久,我就接到报社“口试”的告诉了。    我记得,那仍是一个冬天的日子,北京漫天大雪,在雪地上我深一脚、浅一脚地来到报社——当时,这家有名的报纸,还蜗居在北京眼镜三厂的半地下室厂房内办公。一进门,就看见烧着煤炉的房子里,坐了满屋子学生,从初一到高三都有。有的人忸怩羞怯,有的人则完整是一副领导派头。大家握手寒暄,好像都一下子都长大了。正式的测验还没开始呢,就有人开始大声发表起自己的看法,什么“中学生该不该有专长”、“怎么样解决考考考老师宝贝、分分分学性命根的问题”以及“要不要限度中学生早恋”……我原来一见到人多的场所,就紧张得讲不出话的人(而一个人讲故事则是有套路的,不须要即时沟通),可一陷入这样“打乱仗”气氛,却莫名其妙地添了伟大的自负和勇气,也想介入进去“搅局”。    既然你想参与,就必需得让自己的看法能引起留神。于是,我就成心表演了一个“抬杠”的角色,不论人家说什么,我都是开头一句话给撅回去:“错!你说得错误,这个问题……我、我感到……你、你片、片、片面了……”其实因为口吃和紧张,我后面的话,大多都没能流利地说下去,但只有你“抬杠”,马上会有人顺着你的话七嘴八舌地跟进,成果,我自己什么都不必再讲下去了,纯洁成了一个挑起事真个反对者——因为你敢“反对”,敢于质疑,总比一个劲地说“对对对”显得有价值吧?一味表现批准,那“有你”跟“没你”还有什么差别呢?    我就是这样,靠“独持成见”、稀里糊涂地成为了学通社第一届“业余学生记者”兼“崇文辨别社的社长”,后来,我竟然当到了学通社第三任社长——咱们那一届后来发生了良多北京“名人”,诸如作家安置、主持人许戈辉、全国著名的法制电视记者徐滔、投资专家王冉等等。有意思的是,当时的上海《青年报》也办了一个“中学生记者团”。我与那会的记者团团长、当初也是市政协委员的文新团体总裁胡劲军,还曾相互“出访”京沪,“宾主之间进行了友爱谈判”呢,呵呵。    固然当上了“记者”,但我做梦也没想到,我的第一次采访居然差点“折戟沉沙”——就是因为我这个口吃的缺点!    那是1985年初的一天,我和我“引导”的崇文分辨社的摄影记者、上初二的刘菲骑着自行车,一起去采访一位名叫王昕兰的学生画家。在此之前的一天,我不求甚解地读了一些美术书籍,愿望自己在美术常识方面有所速成。喝着隆冬的西冬风,我和刘菲一路磋商着,如何能对这位“年青有为”的画家进行一番有看法的访谈……当我们敲开“画家”的门,见到她的时候,我呆了———这位“学生画家”是一个只有9岁的女孩──稀里糊涂的我们,只是凭一张报纸上“某学生在国际画展上获奖”的新闻,就断定了这次采访,当时只跟她的父母在电话里约了一个时光。    我所有的采访提纲立即“泡汤”,简直不知道该跟这位小学二年级的“画家”谈些什么。这可是我平生第一次采访啊!王昕兰和她的父母等着我提问,等待的眼光齐刷刷盯在我身上,本来就紧张的我身上开始冒汗。刘菲是摄影记者,人家无论那套,开始“噼里啪啦”拍墙上小画家的画。频频闪耀的闪光灯更增加了屋里的紧张氛围,要害时刻,我小时候曾经十分严重的口吃弊病终于也散步出来了———我先是支支吾吾,最后到了几乎一句整话也说不出来的田地,模糊能听到躲到一边的“画家”父母压抑的窃笑,他们确定很纳闷:这么一个连整话都不会说的人怎么当记者呀?    越是紧张,我就越吭哧着说不出话来,越是说不出话来我就越缓和……那个时候,我清楚了什么叫“真正的失望”。就在我绝望得眼泪都掉不下来的时候,忽然听到小昕兰怯怯的声音:“叔叔(我当时可是16岁呀),您别焦急,慢慢说,我有好多话要告知你呢!”    直到今天我也忘不了这个名叫王昕兰的小姑娘,和她那种真挚、安静、不带任何讥笑的眼神,还有随后的这几句话。我记不清,她是如何开始讲述她画画的经历,也记不清,她是如何在地上铺好纸笔为我们作画,但我明白地记得,在这个二年级的小姑娘眼前,我缓缓调剂了情感开始畸形发问。她让我渡过了第一次采访遭受的为难,或者说,她辅助我毁灭了一个潜在的危机。否则,只消一场哄堂大笑,就能葬送我从事新闻传布工作的信心和勇气。    从此之后,我的采访再也没有呈现过那天的情况(特殊是2008年,当我因为杰出的访谈节目拿到“中国新闻奖”的时候,我的第一反映,就是我想找一下这位王昕兰,对她表示感激)。我知道,如果“丢人”,就罗唆让它丢到家吧,当你连丢人都不怕,那还怕什么呢?后来,我用上了所有的课余时间,骑自行车,坐公交车,几乎跑遍了北京市的每一个区县。对我这个口吃者来说,腿勤、手勤不难,难的是“嘴勤”。有的时候,我采访的目标甚至不是为了写一篇稿子,而是对自我意志力的挑衅,我让自己一直与各种人交换。兴许人们都不信任——可能较无阻碍地说话,竟然是我在“学通社”三年最大的收成。    假如不这段“业余记者”的阅历,我几乎不能设想,自己是否可能会从事“采访和评论”这项特别的工作。其实许多事件,“可能”和“不可能”之间独一的区别,就在于你保持的水平!当然,我也从自己的经历中养成了一个习惯:尊敬每一个生理或心理上有缺点的人,不以嘲笑别人来反衬本人的“强盛”。 (注明:对于采访王昕兰的局部,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我的第一次采访》,发表在2000年1月5日《北京青年报》“留念学通社成破15周年”的专版上)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