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份以来,发改委对于“价格”标准的文件,涵盖水价、油价、液化气、电视收费等,总体思路是“物价需稳固,提价要谨严”。(8月30日《广州日报》) 在一波波的公共事业涨价风潮中,民间焦急情感似在蔓延延烧。发改委一锤定音,波及民生的价格当前将不会呈现“全面、持续、大幅上涨”,即是给人们服下了一剂定心丸。但坊间也有传言,当前一揽子价格“不涨”的起因是由于国庆节;另有经济界人士以为,当前宏观经济存在着生活成本高企、资源价格上涨和通胀预期,因此新一轮的物价上调势在必行,只是各种因素叠加,增添了政策性调价的难度罢了。 不论如何,在市场经济中打拼多民的中国人已不再奢望价钱不涨的“定心丸”。人们熟习了因时而动、因势而为的市场化生存。在此情景下,发改委的“定心丸”无论是过时生效还是市场缓冲,大众也就漫不经心了。 但是,有此定心丸,民生的稳定情绪起码能够连续到“十.一”左右。然而国庆节之后呢?是否水价、油价乃至菜篮子、米袋子相继涨价,打民生一个趔趄,让民生一下子抵挡不住?果如斯,还不如该涨当涨,譬如成品油,依照规矩化的定价机制稳步调整,这样最少可能让人们有消化物价上涨的喘息机遇和调整心态去适应。 所以,与其将这一揽子发酵的涨价潮压制下去,还不如顺水推舟,依据市场变更和民生所能蒙受的力道,恰当调剂价格。 更主要的是,从前多少个月的宏观经济局势看,CPI、PPI因为存在滞后和翘尾因素,跟市场表示并分歧辙,因而缺乏了宏观经济的风向球效应。更能代表当前经济形式的,乃是今年投资打算和宽松的财政金融政策开释在房市、股市上的表现。参考当前的房市之热和股市多变,再研讨CPI、PPI,以及传导至民生层面的生涯成本,如何涨价、怎么调价,是否存在通胀隐忧就高深莫测了。 事实而论,假如中国经济保持现有的财政金融政策格式,年内经济增加速度笃定超过8%。这当然算是中国经济兑现了经济发展的许诺,对深陷危机漩涡的寰球经济也是重大奉献。但也必需考虑这一经济增长所付出的本钱,即大批固定资产投资、银行信贷放款过速、房市和股市过热以及中小型和民营企业难获同等融资权的困扰。用一句形象的话讲,繁荣过后,必须斟酌新的经济周期的负面影响。当前最让人担心的,就是中国经济重现通胀或更为重大的滞涨。 当前浮动在市场上的一揽子涨价潮,似已预示着这种危险。而发改委的表态,也仿佛让人看到了2008年春节前后限价政策的重来。但是,影响到民生微观生活的价格,毕竟是由宏观经济的市场供求来决议的。宏观经济是冷是热,是紊仍是稳,实在在当期并不所谓的“春江水暖鸭先知”,而传导至实体经济和民生那里,已经到了市场的中端或终端。此时,再用行政手腕去调控市场价格,后果就差能人意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