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16日星期二

[不分货色]试读:第15章 消息民工

灾难报道的练习&#;一些前线记者因为装备不够&#;甚至是因为没有穿上适当的鞋子&#;令自己陷入了危险的境地。而这些从灾害现场回来的记者&#;精神上同样遭遇强烈刺激&#;如果缺乏适当的心理治疗和辅导&#;往往会对他们的一辈子造成影响&#;而这些&#;并不是每家媒体都会考虑到。在内地&#;记者的地位算是不低&#;收入和其他职业比拟&#;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加上还有一些灰色收入&#;因此吸引不少人加入。但是很多记者也有自己的烦恼。我就收到一个网友的留言&#;他说&#;在新闻机构工作了好多年&#;但是到现在还没有能够和公司签约&#;为了新闻理想&#;也为了将来终有一天能够在这家媒体工作的生机&#;他一直压抑着自己的不满。他的身边&#;这样的新闻人很多&#;他很矛盾&#;不晓得是否应该坚持下去。虽然在很多中高层管理者的眼中&#;这些不计较个人待遇&#;从工资收入到保险&#;才是有事业心和拼搏精神的表现&#;但是想深一层&#;如果媒体对自己的员工都不能尽到责任&#;保护其应有的权力&#;那么是否会让自身的公信力显得虚伪&#;好好爱自己对于自己的工作处境&#;很多内地的同行会无奈地笑称自己是“新闻民工”&#;这样的称呼&#;其实也是建立在一种职业有分高低的基础上&#;因为当我们在说&#;农夫工或者其他那些在制造行业&#;为了争取更多的收入而拼命工作的年轻人的无奈的时候&#;媒体从业职员为了机会&#;或者为了理想&#;而不计回报&#;不计时间的付出和压力&#;因为有了“理想”两个字&#;就好像变得高尚一些&#;于是那些加班工资、超时工作、基本工资这些具体量化的标准&#;一下子和这个行业没有关系了。也因为这样&#;很少看到媒体对媒体这个行业自身进行自我监测和批驳。但是&#;正是因为这样的逆来顺受&#;或者说习以为常&#;导致整个媒体行业以及媒体从业人员对个人权益的忽视&#;而这往往会影响媒体如何看待劳工问题的视野。比如&#;在《富士康&#;关注劳工本身》这篇文章中&#;我们讨论了为何媒体在报道富士康问题的时候&#;缺乏看待这个问题的角度&#;再比如&#;企业社会责任&#;CSR&#;在中国已经是一个非常时尚的词汇&#;不少企业也乐于使用这样一个词汇来营造自己的公共形象。但是仔细想一下&#;媒体在议论这个话题的时候&#;更多的是放在企业如何回馈社会这个层面&#;好像慈善、公益事业的层面&#;却很少去想&#;所谓的社会责任&#;一个最基础的责任&#;那就是对企业里面的每一个人负责。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企业&#;把慈善公益的馈赠放在了员工身上&#;会不会被视为缺乏社会责任&#;同样的&#;因为缺乏从个体出发的思维方式&#;目光过于远大&#;媒体甚至看不到&#;所谓的“血汗行业”是一个普遍问题。香港的政务司司长唐英年&#;在出席“香港报业公会2009年最佳新闻奖”颁奖仪式时&#;在致词里面特别提到了记者的待遇问题&#;他指出&#;因为记者的工资没有吸引力&#;因此很难留住人才&#;导致传媒机构青黄不接&#;从而影响新闻质素。唐英年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感慨&#;是因为他听到了不少记者反映&#;如果要成家立室、生儿育女&#;资深媒体人最终只能选择转行。这是香港媒体行业的现实&#;我不止一次被问&#;为何香港的女记者这么多&#;因为中国社会对于男女在家庭中的角色依然保留着不少传统的看法&#;要担起抚养家庭责任的男士&#;在理想和现实之间&#;不得不做出比较实际的选择。说到对新闻素质的影响&#;缺乏资深人才当然是很重要的起因。记者是一个讲求经验的职业&#;在某一个问题上花的时间越多&#;看得越多&#;当然会有相对深入的理解&#;而且也更加善于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寻找事件背后的脉络。拿中国的劳工问题举例&#;一个经历过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记者&#;当然会更加容易看到问题所在&#;因为他会飞快地把现在和过去进行对比&#;尝试去看&#;哪些地方进步了&#;哪些地方改变了&#;哪些地方却还是停滞不前。而且&#;刚刚入行的记者&#;很多时候会由于过于投入&#;从而忘记了恪守中立的原则&#;使得面对受众的报道充满个人色彩。但是&#;影响新闻素质&#;人才并不是唯一的因素&#;一个怎样的编辑方针&#;才是最终决定一家媒体新闻素质的关键。编辑方针&#;在很大水平上会受到新闻主管人员的影响。而编辑方针&#;最终也影响着新入行的年轻记者们&#;让他们带着理想进来&#;很多时候却失望地离开。一个香港80后&#;曾经的新闻人&#;写下了她对于自己前辈们的看法:新闻工作最大的满意&#;不来自升职加薪&#;而是新闻本身。挫败感亦然。如果说曾班子&#;曾荫权&#;一直没有跟80后好好沟通&#;我想传媒高层也跟年轻读者和记者有代沟。一班好同事围在一起时&#;话题不是抱怨工时长、人工低&#;而是传媒高层如何处理政治化妆&#;在大是大非的议题里有没有挺直腰板&#;社评的立场是否基于人文精神&#;有没有经过严谨的逻辑推理&#;如何向主管推销关于社会公义的故事&#;新闻的取材和角度是否紧贴社会脉搏。”&#;何雪莹&#;香港记者协会&#;2010-04&#;记者之声&#;之15.新闻民工  郭台铭在带领记者参观富士康深圳厂房时&#;对记者笑着说&#;“记者很辛苦&#;记者行业是血汗行业。”这当然是为了拉近和记者之间的距离&#;表示对记者这个辛苦职业的体谅&#;只是&#;作为行内人&#;听着这句玩笑话却一点也笑不起来&#;因为我觉得&#;至少从两岸三地来说&#;郭台铭非常形象地描绘了记者这个行业的现状。  15.新闻民工郭台铭在带领记者参观富士康深圳厂房时&#;对记者笑着说&#;“记者很辛苦&#;记者行业是血汗行业。”这当然是为了拉近和记者之间的距离&#;表示对记者这个辛苦职业的体谅&#;只是&#;作为行内人&#;听着这句玩笑话却一点也笑不起来&#;因为我觉得&#;至少从两岸三地来说&#;郭台铭非常形象地描绘了记者这个行业的现状。虚假的公信力香港记者协会有一个给记者的采访建议&#;其中包括&#;当去外地采访突发事件的时候&#;记者一定要记得做好自我保障的工作&#;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提醒自己的老板&#;为自己购买人身保险。不过&#;如果真的要让一个记者在去机场的路上&#;打电话和自己的上司讨论这个问题&#;似乎不太现实。一来&#;很多人没有这样的概念&#;包括我自己&#;每次遭遇突发事件&#;脑子里面从来没有想过保险这个问题&#;二来&#;即便有这样的需求&#;一想到可能会因此给上司一个负面的印象&#;可能会影响到下次外出采访的机会&#;大多数人都会保持沉默。而现实情况是&#;就算有记者向就职的公司提出这样的要求&#;一般上司都会打着哈哈&#;或者是非常为难地表示&#;时间如此紧迫&#;真的做不到啊。也因为这样&#;记者协会特别公布了一些24小时之内接受投保的保险公司热线电话&#;遇到这样的情况&#;把电话告诉自己的上司。不过&#;坚持这样做的记者&#;往往大多会成为上司眼中一个麻烦的下属&#;或者从另外一个角度&#;会觉得这个下属毫无事业心&#;不明白记者这个职业是需要付出的。而很多媒体人也认同这样的看法&#;因而&#;就算每天工作20个小时也没有加班费用&#;大家还是迫不得已&#;因为做了记者&#;就是这样。但是&#;如果我们撇开记者这个职业名称&#;单纯来看这样的一些事实&#;这个行业的收入是否合理&#;我还记得自己是在90年代中期加入媒体这个行业的&#;作为一个没有媒体工作经验的新手&#;每个月的月薪有港元。但是在15年之后的今天&#;一个大学新闻系的毕业生进入媒体工作&#;月薪最低的只有6500港元&#;平均在7000港元到港元之间。当然&#;90年代是香港媒体最蓬勃的时期&#;带动了记者这个行业的收入增加&#;有一些媒体&#;一年甚至可以加两三次工资&#;但是现在&#;媒体的经营环境并不理想。香港记者协会做过这样一个统计&#;因为超时工作成为常态&#;计算下来&#;记者的平均时薪是20港元&#;虽然香港还在为是否设立最低基本工资而争论&#;但是这个数字&#;已经远远低于能够被香港社会所接受的最低工资水平。就算不加班&#;这样的收入&#;也已经是香港平均收入的下限了。2009年的时候&#;香港一家自称是最有公信力的媒体总编&#;和年轻的前线记者发生了一场争论。记者自称“新闻童工”&#;在仔细计算了自己的收入和开支后&#;发现如果要坚持自己的新闻理想&#;不单单入不敷出&#;还要承受伟大的精神压力。这篇网络上传播的文章&#;引发了不少同行的共鸣&#;大家感叹&#;如果记者连自己的基本生活都无法保障&#;那又如何保持新闻专业主义激情&#;而且从媒体经营的角度来说&#;为了理想不要面包的人当然会有&#;但是绝对不是大多数&#;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吸引高水准的专业人才&#;但媒体总编却不这样看&#;他用过来人的身份劝导年轻后辈要有吃苦的精神&#;因为他们这辈新闻人就是这样过来的。他感慨&#;现在的年轻人太多抱怨。这样的情况实在在世界各地都存在&#;媒体成了一个需要靠理想来支撑的行业。在美国&#;除了进入像《纽约时报》这样的大报&#;普通的报纸记者&#;做了十年&#;也可能不过五万美元的年薪&#;扣除税金&#;勉强够得上一个中产。我的一个朋友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毕业&#;找到了一份在FOX新闻部做制造助理的工作&#;这是成为记者的第一步&#;只有过了这关&#;才有机会成为在镜头前报道的电视记者。但是这份工作一个月的收入只有1000多美金&#;朋友算了一下&#;在纽约负担房租以及交通的基本费用都不够&#;自己也没有才能倒贴&#;最后只能够忍痛废弃。不过虽然工资收入不高&#;在美国的新闻媒体&#;驻外或者到艰险的地方采访&#;补贴却是相当高的&#;而且媒体最担心的是&#;员工千万不要在工作期间出现意外&#;也因为如此&#;保险非常重要。而如果要去战乱的地方&#;在一些媒体&#;如果记者不能够通过保险公司的培训考试&#;那就没有赴前线采访的机会&#;而对于那些买了巨额保险的媒体&#;保险公司还会派出安全顾问&#;陪同记者采访&#;一方面给予安全提议&#;另一方面是为了确保&#;如果记者是在没有遵守安全指引的情况下出现意外&#;保险公司是不需要理赔的。在玉树地震报道中&#;透过网络&#;听到了良多内地媒体记者的求助声音&#;这原本应该是所在媒体承担的责任。但是很多媒体为了抢新闻&#;把缺乏经验、设备&#;甚至身体状况不佳的记者放到了前线。虽然&#;报道是记者的职责&#;但是保护自己员工的安全&#;则是企业的职责。同样的情况在香港媒体身上也发生过。汶川地震&#;因为缺乏专业的虚伪的公信力  香港记者协会有一个给记者的采访倡议&#;其中包括&#;当去当地采访突发事件的时候&#;记者一定要记得做好自我保障的工作&#;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提醒自己的老板&#;为自己购买人身保险。不过&#;如果真的要让一个记者在去机场的路上&#;打电话和自己的上司讨论这个问题&#;仿佛不太现实。一来&#;很多人没有这样的概念&#;包括我自己&#;每次遭遇突发事件&#;脑子里面从来没有想过保险这个问题&#;二来&#;即便有这样的需求&#;一想到可能会因此给上司一个负面的印象&#;可能会影响到下次外出采访的机会&#;大多数人都会保持沉默。而现实情况是&#;就算有记者向就职的公司提出这样的要求&#;一般上司都会打着哈哈&#;或者是非常为难地表示&#;时间如此紧急&#;真的做不到啊。也因为这样&#;记者协会特别公布了一些24小时之内接受投保的保险公司热线电话&#;碰到这样的情况&#;把电话告诉自己的上司。 15.新闻民工郭台铭在带领记者参观富士康深圳厂房时&#;对记者笑着说&#;“记者很辛苦&#;记者行业是血汗行业。”这当然是为了拉近和记者之间的距离&#;表示对记者这个辛劳职业的体谅&#;只是&#;作为行内人&#;听着这句玩笑话却一点也笑不起来&#;因为我觉得&#;至少从两岸三地来说&#;郭台铭非常形象地描绘了记者这个行业的现状。虚伪的公信力香港记者协会有一个给记者的采访建议&#;其中包括&#;当去外地采访突发事件的时候&#;记者一定要记得做好自我保障的工作&#;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提醒自己的老板&#;为自己购置人身保险。不过&#;如果真的要让一个记者在去机场的路上&#;打电话和自己的上司探讨这个问题&#;似乎不太现实。一来&#;很多人没有这样的概念&#;包括我自己&#;每次遭遇突发事件&#;脑子里面从来没有想过保险这个问题&#;二来&#;即便有这样的需求&#;一想到可能会因此给上司一个负面的印象&#;可能会影响到下次外出采访的机会&#;大多数人都会保持沉默。而现实情况是&#;就算有记者向就职的公司提出这样的要求&#;一般上司都会打着哈哈&#;或者是非常为难地表示&#;时间如此紧急&#;真的做不到啊。也因为这样&#;记者协会特别公布了一些24小时之内接受投保的保险公司热线电话&#;遇到这样的情形&#;把电话告诉自己的上司。不过&#;坚持这样做的记者&#;往往大多会成为上司眼中一个麻烦的下属&#;或者从另外一个角度&#;会觉得这个下属毫无事业心&#;不明白记者这个职业是需要付出的。而很多媒体人也认同这样的看法&#;因此&#;就算每天工作20个小时也没有加班费用&#;大家还是心甘甘心&#;因为做了记者&#;就是这样。但是&#;如果我们撇开记者这个职业名称&#;单纯来看这样的一些事实&#;这个行业的收入是否合理&#;我还记得自己是在90年代中期加入媒体这个行业的&#;作为一个没有媒体工作经验的新手&#;每个月的月薪有港元。但是在15年之后的今天&#;一个大学新闻系的毕业生进入媒体工作&#;月薪最低的只有6500港元&#;平均在7000港元到港元之间。当然&#;90年代是香港媒体最蓬勃的时期&#;带动了记者这个行业的收入增添&#;有一些媒体&#;一年甚至可以加两三次工资&#;但是现在&#;媒体的经营环境并不理想。香港记者协会做过这样一个统计&#;因为超时工作成为常态&#;计算下来&#;记者的平均时薪是20港元&#;虽然香港还在为是否设立最低基本工资而争论&#;但是这个数字&#;已经远远低于能够被香港社会所接受的最低工资水平。就算不加班&#;这样的收入&#;也已经是香港平均收入的下限了。2009年的时候&#;香港一家自称是最有公信力的媒体总编&#;和年轻的前线记者发生了一场争论。记者自称“新闻童工”&#;在仔细计算了自己的收入和开支后&#;发现如果要坚持自己的新闻理想&#;不单单入不敷出&#;还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这篇网络上流传的文章&#;引发了不少同行的共鸣&#;大家感叹&#;如果记者连自己的基本生活都无法保障&#;那又如何保持新闻专业主义激情&#;而且从媒体经营的角度来说&#;为了理想不要面包的人当然会有&#;但是绝对不是大多数&#;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吸引高水准的专业人才&#;但媒体总编却不这样看&#;他用过来人的身份疏导年轻后辈要有刻苦的精神&#;因为他们这辈新闻人就是这样过来的。他感慨&#;现在的年轻人太多抱怨。这样的情况其实在世界各地都存在&#;媒体成了一个需要靠理想来支撑的行业。在美国&#;除了进入像《纽约时报》这样的大报&#;普通的报纸记者&#;做了十年&#;也可能不过五万美元的年薪&#;扣除税金&#;勉强够得上一个中产。我的一个朋友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毕业&#;找到了一份在FOX新闻部做制作助理的工作&#;这是成为记者的第一步&#;只有过了这关&#;才有机会成为在镜头前报道的电视记者。但是这份工作一个月的收入只有1000多美金&#;朋友算了一下&#;在纽约负担房租以及交通的基本费用都不够&#;自己也没有能力倒贴&#;最后只能够忍痛放弃。不外虽然工资收入不高&#;在美国的新闻媒体&#;驻外或者到艰险的地方采访&#;补贴却是相当高的&#;而且媒体最担心的是&#;员工千万不要在工作期间出现意外&#;也因为如此&#;保险非常重要。而如果要去战乱的地方&#;在一些媒体&#;如果记者不能够通过保险公司的培训考试&#;那就没有赴火线采访的机会&#;而对于那些买了巨额保险的媒体&#;保险公司还会派出安全顾问&#;陪同记者采访&#;一方面给予安全建议&#;另一方面是为了确保&#;如果记者是在没有遵守安全指引的情况下出现意外&#;保险公司是不需要理赔的。在玉树地震报道中&#;透过网络&#;听到了很多内地媒体记者的求助声音&#;这原本应该是所在媒体承担的责任。但是很多媒体为了抢新闻&#;把缺乏经验、装备&#;甚至身体状况不佳的记者放到了前线。虽然&#;报道是记者的职责&#;但是保护自己员工的安全&#;则是企业的职责。同样的情况在香港媒体身上也发生过。汶川地震&#;由于缺乏专业的 不过&#;坚持这样做的记者&#;往往大多会成为上司眼中一个麻烦的下属&#;或者从另外一个角度&#;会觉得这个下属毫无事业心&#;不明白记者这个职业是需要付出的。而很多媒体人也认同这样的看法&#;因此&#;就算每天工作20个小时也没有加班费用&#;大家还是心甘情愿&#;因为做了记者&#;就是这样。 所以这些传媒高层在年轻后辈的眼中是这样&#;除了他们进入社会之后&#;锐气开始磨灭&#;变得更加现实之外&#;更重要的是&#;在于他们对市场的判断。我们常常说&#;怎样的人&#;看到的是怎样的世界。在这些高层的眼中&#;这是一个商业为先、效率为先的社会&#;人们需要的是吸引眼球&#;甚至是媚俗的东西。在传统媒体决定受众接收内容的时代&#;很难判断他们的对错。但是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受众可以夺回很大部分阅读的决定权&#;这使得阅读的内容越来越多元&#;媒体在无法节制大家看什么的情况下&#;只有一个出路&#;就是把某些内容做得深入一些。只是&#;新媒体的时代来得太快&#;这些高层还没有习惯&#;新闻已经不是传统的新闻模式&#;要学习在网络上寻找新闻线索&#;要承认传统媒体在速度上远远落伍于网络&#;要去尝试理解&#;怎样才是草根文化&#;才是受众真正有兴趣的内容。其实说到新闻工作带来的满足感&#;在和很多外人聊起来的时候&#;总是无法让对方信服。每当看到记者不怕辛苦&#;连续工作十多个小时&#;不少人在对记者的敬业表示赞叹的同时&#;不忘加上一句&#;“这样做是不是为了奖金&#;”在听到我们的解释&#;大家只不过拿着一份工资的时候&#;很多人表现出不相信的表情。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在内地&#;不少媒体正是用这样的奖励机制来对待记者。而这似乎是内地媒体的一个特色&#;记者的工作变成了计件工作制&#;只有发表了&#;才能够拿到相应的报酬。然而这样的方式一直是我相当反感的&#;因为我总在怀疑&#;这样的计算方法是否公平。社会进步&#;物质进步&#;现在不是谈共渡时艰&#;而是如何避免剥削。中国的制造业都在说要从依靠低本钱工人时代转型&#;新闻行业也是一样&#;依靠“新闻民工”这样廉价劳动力的时代&#;也应该成为过去式了。但是有些人总是会走极端&#;不是单纯用钱就是用理想来替大家决定这个职业带来的满足感。事实上&#;新闻确实是一个需要依靠一点信念来保持的行业&#;但是理想主义的坚持&#;并不代表不坚持捍卫自己的基本权益。媒体人只有好好地爱自己&#;才能够拥有人文关心的情怀。其实这样的人文情怀从来不是某一个时代的特殊产物&#;只是&#;当新闻记者因为环境而变成了“新闻民工”的时候&#;人文情怀只不过是一种奢谈。更多试读&#;http:www.my1510.cntopic.php?id=5832b9616bc4d7b4当当网购书地址&#;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ref=search-1-pub卓越网购书地址&#;http:www.amazon.cngpproductB004H3XC7Yref=s9_simh_gw_p14_d0_i1?pf_rd_m=A1AJ19PSB66TGU&pf_rd_s=center-2&pf_rd_r=0APHHW4D9KTGQ7ER8A8T&pf_rd_t=101&pf_rd_p=&pf_rd_i= 但是&#;如果我们撇开记者这个职业名称&#;单纯来看这样的一些事实&#;这个行业的收入是否合理&#; 15.新闻民工郭台铭在带领记者参观富士康深圳厂房时&#;对记者笑着说&#;“记者很辛苦&#;记者行业是血汗行业。”这当然是为了拉近和记者之间的距离&#;表示对记者这个辛苦职业的体谅&#;只是&#;作为行内人&#;听着这句玩笑话却一点也笑不起来&#;因为我觉得&#;至少从两岸三地来说&#;郭台铭非常形象地描绘了记者这个行业的现状。虚伪的公信力香港记者协会有一个给记者的采访建议&#;其中包括&#;当去外地采访突发事件的时候&#;记者一定要记得做好自我保障的工作&#;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提醒自己的老板&#;为自己购买人身保险。不过&#;如果真的要让一个记者在去机场的路上&#;打电话和自己的上司讨论这个问题&#;似乎不太现实。一来&#;很多人没有这样的概念&#;包括我自己&#;每次遭遇突发事件&#;脑子里面从来没有想过保险这个问题&#;二来&#;即便有这样的需要&#;一想到可能会因此给上司一个负面的印象&#;可能会影响到下次外出采访的机会&#;大多数人都会保持沉默。而现实情况是&#;就算有记者向辞职的公司提出这样的请求&#;正常上司都会打着哈哈&#;或者长短常为难地表示&#;时间如此紧急&#;真的做不到啊。也因为这样&#;记者协会特别公布了一些24小时之内接受投保的保险公司热线电话&#;遇到这样的情况&#;把电话告诉自己的上司。不过&#;坚持这样做的记者&#;往往大多会成为上司眼中一个麻烦的下属&#;或者从另外一个角度&#;会觉得这个下属毫无事业心&#;不清楚记者这个职业是需要付出的。而很多媒体人也认同这样的见地&#;因此&#;就算每天工作20个小时也没有加班费用&#;大家还是心甘情愿&#;因为做了记者&#;就是这样。然而&#;如果我们撇开记者这个职业名称&#;单纯来看这样的一些事实&#;这个行业的收入是否合理&#;我还记得自己是在90年代中期加入媒体这个行业的&#;作为一个没有媒体工作经验的新手&#;每个月的月薪有港元。但是在15年之后的今天&#;一个大学新闻系的毕业生进入媒体工作&#;月薪最低的只有6500港元&#;平均在7000港元到港元之间。当然&#;90年代是香港媒体最蓬勃的时期&#;带动了记者这个行业的收入增加&#;有一些媒体&#;一年甚至可以加两三次工资&#;但是现在&#;媒体的经营环境并不理想。香港记者协会做过这样一个统计&#;因为超时工作成为常态&#;计算下来&#;记者的平均时薪是20港元&#;虽然香港还在为是否设立最低基本工资而争论&#;但是这个数字&#;已经远远低于能够被香港社会所接受的最低工资水平。就算不加班&#;这样的收入&#;也已经是香港平均收入的下限了。2009年的时候&#;香港一家自称是最有公信力的媒体总编&#;和年轻的前线记者发生了一场争论。记者自称“新闻童工”&#;在仔细计算了自己的收入和开支后&#;发现如果要坚持自己的新闻理想&#;不单单入不敷出&#;还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这篇网络上流传的文章&#;引发了不少同行的共鸣&#;大家感叹&#;如果记者连自己的基本生涯都无法保障&#;那又如何保持新闻专业主义激情&#;而且从媒体经营的角度来说&#;为了理想不要面包的人当然会有&#;但是绝对不是大多数&#;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吸引高水准的专业人才&#;但媒体总编却不这样看&#;他用过来人的身份劝导年轻后辈要有吃苦的精神&#;因为他们这辈新闻人就是这样过来的。他感慨&#;现在的年轻人太多埋怨。这样的情况其实在世界各地都存在&#;媒体成了一个需要靠理想来支撑的行业。在美国&#;除了进入像《纽约时报》这样的大报&#;一般的报纸记者&#;做了十年&#;也可能不过五万美元的年薪&#;扣除税金&#;勉强够得上一个中产。我的一个朋友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毕业&#;找到了一份在FOX新闻部做制作助理的工作&#;这是成为记者的第一步&#;只有过了这关&#;才有机会成为在镜头前报道的电视记者。但是这份工作一个月的收入只有1000多美金&#;朋友算了一下&#;在纽约负担房租以及交通的基本费用都不够&#;自己也没有能力倒贴&#;最后只能够忍痛放弃。不过虽然工资收入不高&#;在美国的消息媒体&#;驻外或者到艰险的地方采访&#;补贴却是相当高的&#;而且媒体最担心的是&#;员工千万不要在工作期间呈现意外&#;也因为如此&#;保险非常重要。而如果要去战乱的地方&#;在一些媒体&#;如果记者不能够通过保险公司的培训考试&#;那就没有赴前线采访的机会&#;而对于那些买了巨额保险的媒体&#;保险公司还会派出安全顾问&#;陪同记者采访&#;一方面给予安全建议&#;另一方面是为了确保&#;如果记者是在没有遵守安全指引的情况下出现意外&#;保险公司是不需要理赔的。在玉树地震报道中&#;透过网络&#;听到了很多内地媒体记者的求助声音&#;这原本应该是所在媒体承担的责任。但是很多媒体为了抢新闻&#;把缺乏经验、设备&#;甚至身体状况不佳的记者放到了前线。虽然&#;报道是记者的职责&#;但是维护自己员工的安全&#;则是企业的职责。同样的情况在香港媒体身上也发生过。汶川地震&#;由于缺乏专业的 我还记得自己是在90年代中期加入媒体这个行业的&#;作为一个没有媒体工作经验的新手&#;每个月的月薪有港元。但是在15年之后的今天&#;一个大学新闻系的毕业生进入媒体工作&#;月薪最低的只有6500港元&#;平均在7000港元到港元之间。当然&#;90年代是香港媒体最蓬勃的时期&#;带动了记者这个行业的收入增加&#;有一些媒体&#;一年甚至可以加两三次工资&#;但是现在&#;媒体的经营环境并不理想。香港记者协会做过这样一个统计&#;因为超时工作成为常态&#;计算下来&#;记者的平均时薪是20港元&#;固然香港还在为是否设立最低基本工资而争论&#;但是这个数字&#;已经远远低于能够被香港社会所接受的最低工资程度。就算不加班&#;这样的收入&#;也已经是香港平均收入的下限了。 15.新闻民工郭台铭在率领记者参观富士康深圳厂房时&#;对记者笑着说&#;“记者很辛苦&#;记者行业是血汗行业。”这当然是为了拉近和记者之间的距离&#;表现对记者这个辛苦职业的体谅&#;只是&#;作为行内人&#;听着这句玩笑话却一点也笑不起来&#;因为我觉得&#;至少从两岸三地来说&#;郭台铭异常形象地描绘了记者这个行业的现状。虚伪的公信力香港记者协会有一个给记者的采访建议&#;其中包含&#;当去外埠采访突发事件的时候&#;记者一定要记得做好自我保障的工作&#;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提醒自己的老板&#;为自己购买人身保险。不过&#;如果真的要让一个记者在去机场的路上&#;打电话和自己的上司讨论这个问题&#;好像不太现实。一来&#;很多人没有这样的概念&#;包括我自己&#;每次遭遇突发事件&#;脑子里面从来没有想过保险这个问题&#;二来&#;即使有这样的需求&#;一想到可能会因此给上司一个负面的印象&#;可能会影响到下次外出采访的机会&#;大多数人都会保持沉默。而现实情况是&#;就算有记者向就职的公司提出这样的要求&#;普通上司都会打着哈哈&#;或者是非常为难地表示&#;时间如此紧急&#;真的做不到啊。也因为这样&#;记者协会特别公布了一些24小时之内接受投保的保险公司热线电话&#;遇到这样的情况&#;把电话告诉自己的上司。不过&#;坚持这样做的记者&#;往往大多会成为上司眼中一个麻烦的下属&#;或者从另外一个角度&#;会觉得这个下属毫无事业心&#;不明白记者这个职业是需要付出的。而很多媒体人也认同这样的看法&#;因此&#;就算每天工作20个小时也没有加班费用&#;大家还是心甘情愿&#;因为做了记者&#;就是这样。但是&#;如果我们撇开记者这个职业名称&#;单纯来看这样的一些事实&#;这个行业的收入是否合理&#;我还记得自己是在90年代中期加入媒体这个行业的&#;作为一个没有媒体工作经验的新手&#;每个月的月薪有港元。但是在15年之后的今天&#;一个大学新闻系的毕业生进入媒体工作&#;月薪最低的只有6500港元&#;平均在7000港元到港元之间。当然&#;90年代是香港媒体最蓬勃的时期&#;带动了记者这个行业的收入增加&#;有一些媒体&#;一年甚至可以加两三次工资&#;但是现在&#;媒体的经营环境并不理想。香港记者协会做过这样一个统计&#;因为超时工作成为常态&#;计算下来&#;记者的平均时薪是20港元&#;虽然香港还在为是否设立最低基本工资而争论&#;但是这个数字&#;已经远远低于可以被香港社会所接受的最低工资水平。就算不加班&#;这样的收入&#;也已经是香港平均收入的下限了。2009年的时候&#;香港一家自称是最有公信力的媒体总编&#;和年轻的前线记者发生了一场争论。记者自称“新闻童工”&#;在仔细计算了自己的收入和开支后&#;发现如果要坚持自己的新闻理想&#;不单单入不敷出&#;还要承受宏大的精神压力。这篇网络上流传的文章&#;引发了不少同行的共鸣&#;大家感叹&#;如果记者连自己的基本生活都无法保障&#;那又如何保持新闻专业主义激情&#;而且从媒体经营的角度来说&#;为了理想不要面包的人当然会有&#;但是绝对不是大多数&#;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吸引高水准的专业人才&#;但媒体总编却不这样看&#;他用过来人的身份劝导年轻后辈要有吃苦的精神&#;因为他们这辈新闻人就是这样过来的。他感慨&#;现在的年轻人太多抱怨。这样的情况其实在世界各地都存在&#;媒体成了一个需要靠理想来支撑的行业。在美国&#;除了进入像《纽约时报》这样的大报&#;普通的报纸记者&#;做了十年&#;也可能不过五万美元的年薪&#;扣除税金&#;勉强够得上一个中产。我的一个友人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毕业&#;找到了一份在FOX新闻部做制作助理的工作&#;这是成为记者的第一步&#;只有过了这关&#;才有机会成为在镜头前报道的电视记者。但是这份工作一个月的收入只有1000多美金&#;朋友算了一下&#;在纽约负担房租以及交通的基本费用都不够&#;自己也没有能力倒贴&#;最后只能够忍痛放弃。不过虽然工资收入不高&#;在美国的新闻媒体&#;驻外或者到艰险的地方采访&#;补贴却是相当高的&#;而且媒体最担心的是&#;员工千万不要在工作期间出现意外&#;也因为如此&#;保险非常重要。而如果要去战乱的处所&#;在一些媒体&#;如果记者不能够通过保险公司的培训考试&#;那就没有赴前线采访的机会&#;而对于那些买了巨额保险的媒体&#;保险公司还会派出安全顾问&#;陪同记者采访&#;一方面给予安全建议&#;另一方面是为了确保&#;如果记者是在没有遵守安全指引的情况下出现意外&#;保险公司是不需要理赔的。在玉树地震报道中&#;透过网络&#;听到了很多内地媒体记者的求助声音&#;这原本应该是所在媒体承担的责任。但是很多媒体为了抢新闻&#;把缺乏经验、设备&#;甚至身材状态不佳的记者放到了前线。虽然&#;报道是记者的职责&#;但是保护自己员工的安全&#;则是企业的职责。同样的情况在香港媒体身上也发生过。汶川地震&#;由于缺少专业的 2009年的时候&#;香港一家自称是最有公信力的媒体总编&#;和年轻的前线记者发生了一场争论。记者自称“新闻童工”&#;在仔细计算了自己的收入和开支后&#;发现如果要坚持自己的新闻理想&#;不单单入不敷出&#;还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这篇网络上流传的文章&#;引发了不少同行的共鸣&#;大家感叹&#;如果记者连自己的基本生活都无法保障&#;那又如何保持新闻专业主义激情&#;而且从媒体经营的角度来说&#;为了理想不要面包的人当然会有&#;但是绝对不是大多数&#;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吸引高水准的专业人才&#;但媒体总编却不这样看&#;他用过来人的身份劝导年轻后辈要有吃苦的精神&#;因为他们这辈新闻人就是这样过来的。他感慨&#;现在的年轻人太多抱怨。  这样的情况其真实 未审世界各地都存在&#;媒体成了一个需要靠理想来支撑的行业。在美国&#;除了进入像《纽约时报》这样的大报&#;普通的报纸记者&#;做了十年&#;也可能不过五万美元的年薪&#;扣除税金&#;勉强够得上一个中产。 15.新闻民工郭台铭在带领记者参观富士康深圳厂房时&#;对记者笑着说&#;“记者很辛苦&#;记者行业是血汗行业。”这当然是为了拉近和记者之间的距离&#;表示对记者这个辛苦职业的体谅&#;只是&#;作为行内人&#;听着这句玩笑话却一点也笑不起来&#;因为我觉得&#;至少从两岸三地来说&#;郭台铭非常形象地描写了记者这个行业的现状。虚伪的公信力香港记者协会有一个给记者的采访建议&#;其中包括&#;当去外地采访突发事件的时候&#;记者一定要记得做好自我保障的工作&#;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提醒自己的老板&#;为自己购买人身保险。不过&#;如果真的要让一个记者在去机场的路上&#;打电话和自己的上司讨论这个问题&#;好像不太现实。一来&#;很多人没有这样的概念&#;包括我自己&#;每次遭遇突发事件&#;头脑里面从来没有想过保险这个问题&#;二来&#;即便有这样的需求&#;一想到可能会因此给上司一个负面的印象&#;可能会影响到下次外出采访的机会&#;大多数人都会保持缄默。而现实情况是&#;就算有记者向就职的公司提出这样的要求&#;一般上司都会打着哈哈&#;或者是非常为难地表示&#;时光如此紧急&#;真的做不到啊。也因为这样&#;记者协会特别公布了一些24小时之内接受投保的保险公司热线电话&#;遇到这样的情况&#;把电话告诉自己的上司。不过&#;坚持这样做的记者&#;往往大多会成为上司眼中一个麻烦的下属&#;或者从另外一个角度&#;会觉得这个下属毫无事业心&#;不明白记者这个职业是需要付出的。而很多媒体人也认同这样的看法&#;因此&#;就算每天工作20个小时也没有加班费用&#;大家还是心甘宁愿&#;因为做了记者&#;就是这样。但是&#;如果我们撇开记者这个职业名称&#;单纯来看这样的一些事实&#;这个行业的收入是否公道&#;我还记得自己是在90年代中期加入媒体这个行业的&#;作为一个没有媒体工作经验的新手&#;每个月的月薪有港元。但是在15年之后的今天&#;一个大学新闻系的毕业生进入媒体工作&#;月薪最低的只有6500港元&#;平均在7000港元到港元之间。当然&#;90年代是香港媒体最蓬勃的时期&#;带动了记者这个行业的收入增加&#;有一些媒体&#;一年甚至可以加两三次工资&#;但是当初&#;媒体的经营环境并不理想。香港记者协会做过这样一个统计&#;因为超时工作成为常态&#;计算下来&#;记者的平均时薪是20港元&#;虽然香港还在为是否设立最低基本工资而争论&#;但是这个数字&#;已经远远低于能够被香港社会所接受的最低工资水平。就算不加班&#;这样的收入&#;也已经是香港平均收入的下限了。2009年的时候&#;香港一家自称是最有公信力的媒体总编&#;和年轻的前线记者发生了一场争辩。记者自称“新闻童工”&#;在仔细计算了自己的收入和开销后&#;发现如果要坚持自己的新闻理想&#;不单单入不敷出&#;还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这篇网络上流传的文章&#;引发了不少同行的共鸣&#;大家感叹&#;如果记者连自己的根本生活都无奈保障&#;那又如何保持新闻专业主义激情&#;而且从媒体经营的角度来说&#;为了理想不要面包的人当然会有&#;但是绝对不是大多数&#;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吸引高水准的专业人才&#;但媒体总编却不这样看&#;他用过来人的身份劝导年轻后辈要有吃苦的精神&#;因为他们这辈新闻人就是这样过来的。他感慨&#;现在的年轻人太多抱怨。这样的情况其实在世界各地都存在&#;媒体成了一个须要靠理想来支撑的行业。在美国&#;除了进入像《纽约时报》这样的大报&#;普通的报纸记者&#;做了十年&#;也可能不过五万美元的年薪&#;扣除税金&#;勉强够得上一个中产。我的一个朋友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毕业&#;找到了一份在FOX新闻部做制作助理的工作&#;这是成为记者的第一步&#;只有过了这关&#;才有机会成为在镜头前报道的电视记者。但是这份工作一个月的收入只有1000多美金&#;朋友算了一下&#;在纽约负担房租以及交通的基本费用都不够&#;自己也没有能力倒贴&#;最后只能够忍痛放弃。不过虽然工资收入不高&#;在美国的新闻媒体&#;驻外或者到艰险的地方采访&#;补贴却是相当高的&#;而且媒体最担心的是&#;员工千万不要在工作期间出现意外&#;也因为如此&#;保险十分重要。而如果要去战乱的地方&#;在一些媒体&#;如果记者不能够通过保险公司的培训考试&#;那就不赴前线采访的机会&#;而对于那些买了巨额保险的媒体&#;保险公司还会派出安全顾问&#;陪同记者采访&#;一方面给予安全建议&#;另一方面是为了确保&#;如果记者是在没有遵守安全指引的情况下出现意外&#;保险公司是不需要理赔的。在玉树地震报道中&#;透过网络&#;听到了很多内地媒体记者的求助声音&#;这原本应该是所在媒体承担的责任。但是很多媒体为了抢新闻&#;把缺乏经验、设备&#;甚至身体状况不佳的记者放到了前线。虽然&#;报道是记者的职责&#;但是保护自己员工的安全&#;则是企业的职责。同样的情况在香港媒体身上也发生过。汶川地震&#;由于缺乏专业的 我的一个朋友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毕业&#;找到了一份在FOX新闻部做制作助理的工作&#;这是成为记者的第一步&#;只有过了这关&#;才有机会成为在镜头前报道的电视记者。但是这份工作一个月的收入只有1000多美金&#;朋友算了一下&#;在纽约负担房租以及交通的基本费用都不够&#;自己也没有能力倒贴&#;最后只能够忍痛放弃。 灾难报道的训练&#;一些前线记者因为设备不够&#;甚至是因为没有穿上适当的鞋子&#;令自己陷入了危险的境地。而这些从灾难现场回来的记者&#;精神上同样遭受强烈刺激&#;如果缺乏适当的心理治疗和辅导&#;往往会对他们的一辈子造成影响&#;而这些&#;并不是每家媒体都会考虑到。在内地&#;记者的地位算是不低&#;收入和其他职业相比&#;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加上还有一些灰色收入&#;因此吸引不少人加入。但是很多记者也有自己的烦恼。我就收到一个网友的留言&#;他说&#;在新闻机构工作了好多年&#;但是到现在还没有能够和公司签约&#;为了新闻理想&#;也为了将来终有一天能够在这家媒体工作的希望&#;他一直压抑着自己的不满。他的身边&#;这样的新闻人很多&#;他很矛盾&#;不知道是否应该坚持下去。虽然在很多中高层管理者的眼中&#;这些不计较个人待遇&#;从工资收入到保险&#;才是有事业心和拼搏精神的表现&#;但是想深一层&#;如果媒体对自己的员工都不能尽到责任&#;维护其应有的权利&#;那么是否会让自身的公信力显得虚伪&#;好好爱自己对于自己的工作处境&#;很多内地的同行会无奈地笑称自己是“新闻民工”&#;这样的称呼&#;其实也是树立在一种职业有分高低的基本上&#;因为当我们在说&#;农民工或者其他那些在制造行业&#;为了争夺更多的收入而拼命工作的年青人的无奈的时候&#;媒体从业人员为了机遇&#;或者为了理想&#;而不计回报&#;不计时间的付出和压力&#;因为有了“理想”两个字&#;就好像变得高尚一些&#;于是那些加班工资、超时工作、基本工资这些具体量化的尺度&#;一下子和这个行业没有关系了。也因为这样&#;很少看到媒体对媒体这个行业本身进行自我监测和批评。但是&#;正是因为这样的唾面自干&#;或者说习以为常&#;导致整个媒体行业以及媒体从业人员对于个人权利的疏忽&#;而这往往会影响媒体如何看待劳工问题的视野。比如&#;在《富士康&#;关注劳工本身》这篇文章中&#;我们讨论了为何媒体在报道富士康问题的时候&#;缺乏看待这个问题的角度&#;再比如&#;企业社会责任&#;CSR&#;在中国已经是一个非常时尚的词汇&#;不少企业也乐于应用这样一个词汇来营造自己的公共形象。但是仔细想一下&#;媒体在谈论这个话题的时候&#;更多的是放在企业如何回馈社会这个层面&#;好像慈悲、公益事业的层面&#;却很少去想&#;所谓的社会责任&#;一个最基本的责任&#;那就是对企业里面的每一个人负责。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企业&#;把慈善公益的捐赠放在了员工身上&#;会不会被视为缺乏社会责任&#;同样的&#;因为缺乏从个体出发的思维方式&#;眼光过于远大&#;媒体甚至看不到&#;所谓的“血汗行业”是一个普遍问题。香港的政务司司长唐英年&#;在缺席“香港报业公会2009年最佳新闻奖”颁奖仪式时&#;在致词里面特别提到了记者的待遇问题&#;他指出&#;因为记者的工资没有吸引力&#;因此很难留住人才&#;导致传媒机构青黄不接&#;从而影响新闻质素。唐英年之所以有如斯大的感慨&#;是因为他听到了不少记者反应&#;如果要成家立室、生儿育女&#;资深媒体人最终只能取舍转行。这是香港媒体行业的现实&#;我不止一次被问&#;为何香港的女记者这么多&#;因为中国社会对于男女在家庭中的角色依然保留着不少传统的看法&#;要担起抚养家庭责任的男士&#;在理想和现实之间&#;不得不做出比较实际的选择。说到对新闻素质的影响&#;缺乏资深人才当然是很重要的原因。记者是一个讲求经验的职业&#;在某一个问题上花的时间越多&#;看得越多&#;当然会有相对深入的理解&#;而且也更加擅上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寻谋事件背后的脉络。拿中国的劳工问题举例&#;一个经历过中国改造开放30年的记者&#;当然会更加容易看到问题所在&#;因为他会飞快地把现在和过去进行对比&#;尝试去看&#;哪些地方进步了&#;哪些地方改变了&#;哪些地方却还是停滞不前。而且&#;刚刚入行的记者&#;很多时候会由于过于投入&#;从而忘记了遵守中立的原则&#;使得面对受众的报道充满个人色彩。但是&#;影响新闻素质&#;人才并不是唯一的因素&#;一个怎样的编辑方针&#;才是最终决定一家媒体新闻素质的关键。编辑方针&#;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新闻主管人员的影响。而编纂方针&#;最终也影响着新入行的年轻记者们&#;让他们带着理想进来&#;很多时候却扫兴地离开。一个香港80后&#;曾经的新闻人&#;写下了她对于自己前辈们的看法:新闻工作最大的满足&#;不来自升职加薪&#;而是新闻本身。挫败感亦然。如果说曾班子&#;曾荫权&#;一直没有跟80后好好沟通&#;我想传媒高层也跟年轻读者和记者有代沟。一班好同事围在一起时&#;话题不是抱怨工时长、人工低&#;而是传媒高层如何处理政治化装&#;在大是大非的议题里有没有挺直腰板&#;社评的立场是否基于人文精神&#;有没有经过谨严的逻辑推理&#;如何向主管推销对于社会公义的故事&#;新闻的取材和角度是否紧贴社会脉搏。”&#;何雪莹&#;香港记者协会&#;2010-04&#;记者之声&#;之 不过虽然工资收入不高&#;在美国的新闻媒体&#;驻外或者到艰险的地方采访&#;补贴却是相当高的&#;而且媒体最担心的是&#;员工千万不要在工作期间出现意外&#;也因为如此&#;保险非常重要。而如果要去战乱的地方&#;在一些媒体&#;如果记者不能够通过保险公司的培训考试&#;那就没有赴前线采访的机会&#;而对于那些买了巨额保险的媒体&#;保险公司还会派出安全顾问&#;陪同记者采访&#;一方面给予安全建议&#;另一方面是为了确保&#;如果记者是在没有遵守安全指引的情况下出现意外&#;保险公司是不需要理赔的。  在玉树地震报道中&#;透过网络&#;听到了很多内地媒体记者的求助声音&#;这本来应该是所在媒体承当的责任。但是很多媒体为了抢新闻&#;把缺乏经验、设备&#;甚至身体状况不佳的记者放到了前线。虽然&#;报道是记者的职责&#;但是保护自己员工的安全&#;则是企业的职责。同样的情况在香港媒体身上也发生过。汶川地震&#;由于缺乏专业的灾难报道的训练&#;一些前线记者因为装备不够&#;甚至是因为没有穿上适当的鞋子&#;令自己陷入了危险的境地。而这些从灾难现场回来的记者&#;精神上同样遭受强烈刺激&#;如果缺乏适当的心理治疗和辅导&#;往往会对他们的一辈子造成影响&#;而这些&#;并不是每家媒体都会考虑到。  在内地&#;记者的地位算是不低&#;收入和其他职业相比&#;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加上还有一些灰色收入&#;因此吸引不少人加入。但是很多记者也有自己的烦恼。我就收到一个网友的留言&#;他说&#;在新闻机构工作了好多年&#;但是到现在还没有能够和公司签约&#;为了新闻理想&#;也为了未来终有一天能够在这家媒体工作的希望&#;他一直压抑着自己的不满。他的身边&#;这样的新闻人很多&#;他很矛盾&#;不知道是否应该坚持下去。 灾难报道的训练&#;一些前线记者因为装备不够&#;甚至是因为没有穿上适当的鞋子&#;令自己陷入了危险的境地。而这些从灾难现场回来的记者&#;精神上同样遭受强烈刺激&#;如果缺乏适当的心理治疗和辅导&#;往往会对他们的一辈子造成影响&#;而这些&#;并不是每家媒体都会斟酌到。在内地&#;记者的地位算是不低&#;收入和其他职业相比&#;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加上还有一些灰色收入&#;因此吸引不少人加入。但是很多记者也有自己的烦恼。我就收到一个网友的留言&#;他说&#;在新闻机构工作了好多年&#;但是到现在还没有能够和公司签约&#;为了新闻理想&#;也为了将来终有一天能够在这家媒体工作的盼望&#;他一直压抑着自己的不满。他的身边&#;这样的新闻人很多&#;他很矛盾&#;不知道是否应该坚持下去。虽然在很多中高层管理者的眼中&#;这些不计较个人待遇&#;从工资收入到保险&#;才是有事业心和拼搏精神的表现&#;但是想深一层&#;如果媒体对自己的员工都不能尽到责任&#;维护其应有的权利&#;那么是否会让自身的公信力显得虚伪&#;好好爱自己对于自己的工作处境&#;很多内地的同行会无奈地笑称自己是“新闻民工”&#;这样的称呼&#;其实也是建立在一种职业有分高下的基础上&#;因为当我们在说&#;农夫工或者其他那些在制作行业&#;为了争取更多的收入而拼命工作的年轻人的无奈的时候&#;媒体从业人员为了机会&#;或者为了理想&#;而不计回报&#;不计时间的付出和压力&#;因为有了“理想”两个字&#;就好像变得高尚一些&#;于是那些加班工资、超时工作、基本工资这些详细量化的标准&#;一下子和这个行业没有关系了。也因为这样&#;很少看到媒体对媒体这个行业本身进行自我监测和批评。但是&#;正是因为这样的逆来顺受&#;或者说习以为常&#;导致整个媒体行业以及媒体从业人员对于个人权益的忽视&#;而这往往会影响媒体如何看待劳工问题的视野。比如&#;在《富士康&#;关注劳工本身》这篇文章中&#;我们讨论了为何媒体在报道富士康问题的时候&#;缺乏看待这个问题的角度&#;再比如&#;企业社会责任&#;CSR&#;在中国已经是一个非常时尚的词汇&#;不少企业也乐于使用这样一个词汇来营造自己的公共形象。但是仔细想一下&#;媒体在谈论这个话题的时候&#;更多的是放在企业如何回馈社会这个层面&#;好像慈善、公益事业的层面&#;却很少去想&#;所谓的社会责任&#;一个最基本的责任&#;那就是对企业里面的每一个人负责。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企业&#;把慈善公益的捐赠放在了员工身上&#;会不会被视为缺乏社会责任&#;同样的&#;因为缺乏从个体动身的思维方式&#;眼光过于远大&#;媒体甚至看不到&#;所谓的“血汗行业”是一个普遍问题。香港的政务司司长唐英年&#;在出席“香港报业公会2009年最佳新闻奖”颁奖仪式时&#;在致词里面特别提到了记者的待遇问题&#;他指出&#;因为记者的工资没有吸引力&#;因此很难留住人才&#;导致传媒机构青黄不接&#;从而影响新闻质素。唐英年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感慨&#;是因为他听到了不少记者反映&#;如果要成家立室、生儿育女&#;资深媒体人最终只能选择转行。这是香港媒体行业的现实&#;我不止一次被问&#;为何香港的女记者这么多&#;因为中国社会对于男女在家庭中的角色依然保留着不少传统的看法&#;要担起抚养家庭责任的男士&#;在理想和现实之间&#;不得不做出比较实际的挑选。说到对新闻素质的影响&#;缺乏资深人才当然是很重要的原因。记者是一个讲求经验的职业&#;在某一个问题上花的时间越多&#;看得越多&#;当然会有相对深入的理解&#;而且也更加擅长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寻找事件背后的脉络。拿中国的劳工问题举例&#;一个阅历过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记者&#;当然会更加容易看到问题所在&#;因为他会飞快地把现在和过去进行对比&#;尝试去看&#;哪些地方进步了&#;哪些地方改变了&#;哪些地方却还是停滞不前。而且&#;刚刚入行的记者&#;很多时候会由于过于投入&#;从而忘记了恪守中破的原则&#;使得面对受众的报道充满个人色彩。但是&#;影响新闻素质&#;人才并不是唯一的因素&#;一个怎样的编辑方针&#;才是最终决定一家媒体新闻素质的关键。编辑方针&#;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新闻主管人员的影响。而编辑方针&#;最终也影响着新入行的年轻记者们&#;让他们带着理想进来&#;很多时候却失望地离开。一个香港80后&#;曾经的新闻人&#;写下了她对于自己前辈们的看法:新闻工作最大的满足&#;不来自升职加薪&#;而是新闻本身。挫败感亦然。如果说曾班子&#;曾荫权&#;一直没有跟80后好好沟通&#;我想传媒高层也跟年轻读者和记者有代沟。一班好同事围在一起时&#;话题不是抱怨工时长、人工低&#;而是传媒高层如何处理政治化妆&#;在大是大非的议题里有没有挺直腰板&#;社评的立场是否基于人文精神&#;有没有经过严谨的逻辑推理&#;如何向主管倾销关于社会公义的故事&#;新闻的取材和角度是否紧贴社会脉搏。”&#;何雪莹&#;香港记者协会&#;2010-04&#;记者之声&#;之 虽然在很多中高层管理者的眼中&#;这些不计较个人待遇&#;从工资收入到保险&#;才是有事业心和拼搏精神的表现&#;但是想深一层&#;如果媒体对自己的员工都不能尽到责任&#;维护其应有的权利&#;那么是否会让自身的公信力显得虚伪&#; 所以这些传媒高层在年轻后辈的眼中是这样&#;除了他们进入社会之后&#;锐气开始磨灭&#;变得更加现实之外&#;更重要的是&#;在于他们对市场的判断。我们常常说&#;怎样的人&#;看到的是怎样的世界。在这些高层的眼中&#;这是一个商业为先、效率为先的社会&#;人们需要的是吸引眼球&#;甚至是媚俗的东西。在传统媒体决定受众接收内容的时代&#;很难判断他们的对错。但是跟着新媒体的出现&#;受众可以夺回很大部分阅读的决定权&#;这使得阅读的内容越来越多元&#;媒体在无法控制大家看什么的情况下&#;只有一个出路&#;就是把某些内容做得深入一些。只是&#;新媒体的时代来得太快&#;这些高层还没有习惯&#;新闻已经不是传统的新闻模式&#;要学习在网络上寻找新闻线索&#;要否认传统媒体在速度上远远落后于网络&#;要去尝试理解&#;怎样才是草根文化&#;才是受众真正有兴趣的内容。其实说到新闻工作带来的满足感&#;在和很多外人聊起来的时候&#;总是无法让对方信服。每当看到记者不怕辛苦&#;连续工作十多个小时&#;不少人在对记者的敬业表示惊叹的同时&#;不忘加上一句&#;“这样做是不是为了奖金&#;”在听到我们的说明&#;大家只不过拿着一份工资的时候&#;很多人表现出不相信的表情。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在内地&#;不少媒体正是用这样的奖励机制来看待记者。而这似乎是内地媒体的一个特色&#;记者的工作变成了计件工作制&#;只有发表了&#;才能够拿到相应的报酬。然而这样的方式一直是我相当反感的&#;因为我总在疑惑&#;这样的计算办法是否公平。社会进步&#;物质进步&#;现在不是谈共渡时艰&#;而是如何避免剥削。中国的制造业都在说要从依靠低成本工人时代转型&#;新闻行业也是一样&#;依靠“新闻民工”这样廉价劳动力的时代&#;也应该成为过去式了。但是有些人总是会走极端&#;不是单纯用钱就是用理想来替大家决定这个职业带来的满足感。事实上&#;新闻确实是一个需要依靠一点信念来坚持的行业&#;但是理想主义的坚持&#;并不代表不坚持捍卫自己的基本权益。媒体人只有好好地爱自己&#;才能够占有人文关怀的情怀。其实这样的人文情怀从来不是某一个时代的特殊产物&#;只是&#;当新闻记者因为环境而变成了“新闻民工”的时候&#;人文情怀只不过是一种奢谈。更多试读&#;http:www.my1510.cntopic.php?id=5832b9616bc4d7b4当当网购书地址&#;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ref=search-1-pub卓越网购书地址&#;http:www.amazon.cngpproductB004H3XC7Yref=s9_simh_gw_p14_d0_i1?pf_rd_m=A1AJ19PSB66TGU&pf_rd_s=center-2&pf_rd_r=0APHHW4D9KTGQ7ER8A8T&pf_rd_t=101&pf_rd_p=&pf_rd_i= 好好爱自己所以这些传媒高层在年轻后辈的眼中是这样&#;除了他们进入社会之后&#;锐气开端磨灭&#;变得更加现实之外&#;更重要的是&#;在于他们对市场的断定。我们常常说&#;怎样的人&#;看到的是怎样的世界。在这些高层的眼中&#;这是一个商业为先、效率为先的社会&#;人们需要的是吸引眼球&#;甚至是媚俗的东西。在传统媒体决定受众接收内容的时代&#;很难判断他们的对错。但是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受众可以夺回很大部门阅读的决定权&#;这使得阅读的内容越来越多元&#;媒体在无法控制大家看什么的情况下&#;只有一个出路&#;就是把某些内容做得深入一些。只是&#;新媒体的时代来得太快&#;这些高层还没有习惯&#;新闻已经不是传统的新闻模式&#;要学习在网络上寻找新闻线索&#;要承认传统媒体在速度上远远落后于网络&#;要去尝试理解&#;怎样才是草根文化&#;才是受众真正有兴趣的内容。其实说到新闻工作带来的满足感&#;在和很多外人聊起来的时候&#;总是无法让对方信服。每当看到记者不怕辛苦&#;连续工作十多个小时&#;不少人在对记者的敬业表示赞叹的同时&#;不忘加上一句&#;“这样做是不是为了奖金&#;”在听到我们的解释&#;大家只不过拿着一份工资的时候&#;很多人表现出不相信的表情。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在内地&#;不少媒体正是用这样的奖励机制来对待记者。而这似乎是内地媒体的一个特色&#;记者的工作变成了计件工作制&#;只有发表了&#;才干够拿到相应的报酬。然而这样的方式一直是我相当反感的&#;因为我总在怀疑&#;这样的计算方法是否公平。社会进步&#;物质进步&#;现在不是谈共渡时艰&#;而是如何避免剥削。中国的制造业都在说要从依靠低成本工人时代转型&#;新闻行业也是一样&#;依靠“新闻民工”这样廉价劳动力的时代&#;也应该成为过去式了。但是有些人总是会走极端&#;不是单纯用钱就是用理想来替大家决定这个职业带来的满足感。事实上&#;新闻确切是一个需要依靠一点信念来坚持的行业&#;但是幻想主义的坚持&#;并不代表不坚持捍卫自己的基本权益。媒体人只有好好地爱自己&#;才能够拥有人文关怀的情怀。其实这样的人文情怀从来不是某一个时代的特殊产物&#;只是&#;当新闻记者因为环境而变成了“新闻民工”的时候&#;人文情怀只不过是一种奢谈。更多试读&#;http:www.my1510.cntopic.php?id=5832b9616bc4d7b4当当网购书地址&#;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ref=search-1-pub卓越网购书地址&#;http:www.amazon.cngpproductB004H3XC7Yref=s9_simh_gw_p14_d0_i1?pf_rd_m=A1AJ19PSB66TGU&pf_rd_s=center-2&pf_rd_r=0APHHW4D9KTGQ7ER8A8T&pf_rd_t=101&pf_rd_p=&pf_rd_i=  对于自己的工作处境&#;很多内地的同行会无奈地笑称自己是“新闻民工”&#;这样的称谓&#;其实也是建立在一种职业有分高低的基础上&#;因为当我们在说&#;农民工或者其余那些在制造行业&#;为了争取更多的收入而拼命工作的年轻人的无奈的时候&#;媒体从业人员为了机会&#;或者为了理想&#;而不计回报&#;不计时间的付出和压力&#;因为有了“理想”两个字&#;就好像变得高尚一些&#;于是那些加班工资、超时工作、基本工资这些具体量化的标准&#;一下子和这个行业没有关系了。也因为这样&#;很少看到媒体对媒体这个行业本身进行自我监测和批评。15.新闻民工郭台铭在带领记者参观富士康深圳厂房时&#;对记者笑着说&#;“记者很辛苦&#;记者行业是血汗行业。”这当然是为了拉近和记者之间的距离&#;表示对记者这个辛苦职业的体谅&#;只是&#;作为行内人&#;听着这句玩笑话却一点也笑不起来&#;因为我觉得&#;至少从两岸三地来说&#;郭台铭非常形象地描绘了记者这个行业的现状。虚伪的公信力香港记者协会有一个给记者的采访建议&#;其中包括&#;当去外地采访突发事件的时候&#;记者一定要记得做好自我保障的工作&#;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提醒自己的老板&#;为自己购买人身保险。不过&#;如果然的要让一个记者在去机场的路上&#;打电话和自己的上司讨论这个问题&#;似乎不太现实。一来&#;很多人没有这样的概念&#;包括我自己&#;每次遭遇突发事件&#;脑子里面从来没有想过保险这个问题&#;二来&#;即便有这样的需求&#;一想到可能会因此给上司一个负面的印象&#;可能会影响到下次外出采访的机会&#;大多数人都会保持沉默。而现实情况是&#;就算有记者向就职的公司提出这样的要求&#;一般上司都会打着哈哈&#;或者是非常为难地表示&#;时间如此紧急&#;真的做不到啊。也因为这样&#;记者协会特别公布了一些24小时之内接受投保的保险公司热线电话&#;遇到这样的情况&#;把电话告诉自己的上司。不过&#;坚持这样做的记者&#;往往大多会成为上司眼中一个麻烦的下属&#;或者从另外一个角度&#;会觉得这个下属毫无事业心&#;不明确记者这个职业是需要付出的。而很多媒体人也认同这样的看法&#;因此&#;就算天天工作20个小时也没有加班用度&#;大家仍是心甘情愿&#;因为做了记者&#;就是这样。但是&#;如果咱们撇开记者这个职业名称&#;单纯来看这样的一些事实&#;这个行业的收入是否合理&#;我还记得自己是在90年代中期加入媒体这个行业的&#;作为一个没有媒体工作教训的新手&#;每个月的月薪有港元。但是在15年之后的今天&#;一个大学新闻系的毕业生进入媒体工作&#;月薪最低的只有6500港元&#;均匀在7000港元到港元之间。当然&#;90年代是香港媒体最蓬勃的时期&#;带动了记者这个行业的收入增加&#;有一些媒体&#;一年甚至能够加两三次工资&#;但是现在&#;媒体的经营环境并不理想。香港记者协会做过这样一个统计&#;因为超时工作成为常态&#;计算下来&#;记者的平均时薪是20港元&#;虽然香港还在为是否设立最低基本工资而争论&#;但是这个数字&#;已经远远低于能够被香港社会所接受的最低工资水平。就算不加班&#;这样的收入&#;也已经是香港平均收入的下限了。2009年的时候&#;香港一家自称是最有公信力的媒体总编&#;和年轻的前线记者发生了一场争论。记者自称“新闻童工”&#;在仔细计算了自己的收入和开支后&#;发现如果要坚持自己的新闻理想&#;不单单入不敷出&#;还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这篇网络上流传的文章&#;引发了不少同行的共鸣&#;大家感叹&#;如果记者连自己的基本生活都无法保障&#;那又如何保持新闻专业主义激情&#;而且从媒体经营的角度来说&#;为了理想不要面包的人当然会有&#;但是绝对不是大多数&#;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吸引高水准的专业人才&#;但媒体总编却不这样看&#;他用过来人的身份劝导年轻后辈要有吃苦的精神&#;因为他们这辈新闻人就是这样过来的。他感慨&#;现在的年轻人太多抱怨。这样的情况其实在世界各地都存在&#;媒体成了一个需要靠理想来支撑的行业。在美国&#;除了进入像《纽约时报》这样的大报&#;普通的报纸记者&#;做了十年&#;也可能不过五万美元的年薪&#;扣除税金&#;勉强够得上一个中产。我的一个朋友在哥伦比亚大学研讨生毕业&#;找到了一份在FOX新闻部做制作助理的工作&#;这是成为记者的第一步&#;只有过了这关&#;才有机会成为在镜头前报道的电视记者。但是这份工作一个月的收入只有1000多美金&#;朋友算了一下&#;在纽约负担房租以及交通的基本费用都不够&#;自己也没有能力倒贴&#;最后只能够忍痛放弃。不过虽然工资收入不高&#;在美国的新闻媒体&#;驻外或者到艰险的地方采访&#;补贴却是相当高的&#;而且媒体最担心的是&#;员工千万不要在工作期间出现意外&#;也因为如此&#;保险非常重要。而如果要去战乱的地方&#;在一些媒体&#;如果记者不能够通过保险公司的培训考试&#;那就没有赴前线采访的机会&#;而对于那些买了巨额保险的媒体&#;保险公司还会派出安全顾问&#;陪同记者采访&#;一方面给予安全建议&#;另一方面是为了确保&#;如果记者是在没有遵照安全指引的情况下出现意外&#;保险公司是不需要理赔的。在玉树地震报道中&#;透过网络&#;听到了很多内地媒体记者的求助声音&#;这原本应该是所在媒体承担的责任。但是很多媒体为了抢新闻&#;把缺乏经验、设备&#;甚至身体状况不佳的记者放到了前线。虽然&#;报道是记者的职责&#;但是保护自己员工的安全&#;则是企业的职责。同样的情况在香港媒体身上也发生过。汶川地震&#;由于缺乏专业的  但是&#;正是因为这样的逆来顺受&#;或者说司空见惯&#;导致整个媒体行业以及媒体从业人员对于个人权益的忽视&#;而这往往会影响媒体如何对待劳工问题的视野。15.新闻民工郭台铭在带领记者参观富士康深圳厂房时&#;对记者笑着说&#;“记者很辛苦&#;记者行业是血汗行业。”这当然是为了拉近和记者之间的距离&#;表示对记者这个辛苦职业的体谅&#;只是&#;作为行内人&#;听着这句玩笑话却一点也笑不起来&#;因为我觉得&#;至少从两岸三地来说&#;郭台铭非常形象地描绘了记者这个行业的现状。虚伪的公信力香港记者协会有一个给记者的采访建议&#;其中包括&#;当去外地采访突发事件的时候&#;记者一定要记得做好自我保障的工作&#;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提醒自己的老板&#;为自己购买人身保险。不过&#;如果真的要让一个记者在去机场的路上&#;打电话和自己的上司讨论这个问题&#;似乎不太现实。一来&#;很多人没有这样的概念&#;包括我自己&#;每次遭遇突发事件&#;脑子里面从来没有想过保险这个问题&#;二来&#;即便有这样的需求&#;一想到可能会因此给上司一个负面的印象&#;可能会影响到下次外出采访的机会&#;大多数人都会保持沉默。而现实情况是&#;就算有记者向就任的公司提出这样的要求&#;一般上司都会打着哈哈&#;或者是非常难堪地表示&#;时间如此紧急&#;真的做不到啊。也因为这样&#;记者协会特别公布了一些24小时之内接受投保的保险公司热线电话&#;遇到这样的情况&#;把电话告诉自己的上司。不过&#;坚持这样做的记者&#;往往大多会成为上司眼中一个麻烦的下属&#;或者从另外一个角度&#;会觉得这个下属毫无事业心&#;不明白记者这个职业是需要付出的。而很多媒体人也认同这样的见解&#;因此&#;就算每天工作20个小时也没有加班费用&#;大家还是心甘情愿&#;因为做了记者&#;就是这样。但是&#;如果我们撇开记者这个职业名称&#;单纯来看这样的一些事实&#;这个行业的收入是否合理&#;我还记得自己是在90年代中期加入媒体这个行业的&#;作为一个没有媒体工作经验的新手&#;每个月的月薪有港元。但是在15年之后的今天&#;一个大学新闻系的毕业生进入媒体工作&#;月薪最低的只有6500港元&#;平均在7000港元到港元之间。当然&#;90年代是香港媒体最蓬勃的时代&#;带动了记者这个行业的收入增加&#;有一些媒体&#;一年甚至可以加两三次工资&#;但是现在&#;媒体的经营环境并不理想。香港记者协会做过这样一个统计&#;因为超时工作成为常态&#;计算下来&#;记者的平均时薪是20港元&#;虽然香港还在为是否设立最低基本工资而争论&#;但是这个数字&#;已经远远低于能够被香港社会所接受的最低工资水平。就算不加班&#;这样的收入&#;也已经是香港平均收入的下限了。2009年的时候&#;香港一家自称是最有公信力的媒体总编&#;和年轻的前线记者发生了一场争论。记者自称“新闻童工”&#;在仔细计算了自己的收入和开支后&#;发现如果要坚持自己的新闻理想&#;不单单入不敷出&#;还要承受巨大的精力压力。这篇网络上流传的文章&#;引发了不少同行的共鸣&#;大家感叹&#;如果记者连自己的基本生活都无法保障&#;那又如何保持新闻专业主义激情&#;而且从媒体经营的角度来说&#;为了理想不要面包的人当然会有&#;但是绝对不是大多数&#;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吸引高水准的专业人才&#;但媒体总编却不这样看&#;他用过来人的身份劝导年轻后辈要有吃苦的精神&#;因为他们这辈新闻人就是这样过来的。他感慨&#;现在的年轻人太多抱怨。这样的情况其实在世界各地都存在&#;媒体成了一个需要靠理想来支撑的行业。在美国&#;除了进入像《纽约时报》这样的大报&#;普通的报纸记者&#;做了十年&#;也可能不过五万美元的年薪&#;扣除税金&#;勉强够得上一个中产。我的一个朋友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毕业&#;找到了一份在FOX新闻部做制作助理的工作&#;这是成为记者的第一步&#;只有过了这关&#;才有机会成为在镜头前报道的电视记者。但是这份工作一个月的收入只有1000多美金&#;朋友算了一下&#;在纽约负担房租以及交通的基本费用都不够&#;自己也没有能力倒贴&#;最后只能够忍痛放弃。不过虽然工资收入不高&#;在美国的新闻媒体&#;驻外或者到艰险的地方采访&#;补贴却是相当高的&#;而且媒体最担心的是&#;员工千万不要在工作期间出现意外&#;也因为如此&#;保险非常重要。而如果要去战乱的地方&#;在一些媒体&#;如果记者不能够通过保险公司的培训考试&#;那就没有赴前线采访的机会&#;而对于那些买了巨额保险的媒体&#;保险公司还会派出安全顾问&#;陪同记者采访&#;一方面给予安全建议&#;另一方面是为了确保&#;如果记者是在没有遵守安全指引的情况下出现意外&#;保险公司是不需要理赔的。在玉树地震报道中&#;透过网络&#;听到了很多内地媒体记者的求助声音&#;这原本应该是所在媒体承担的义务。但是很多媒体为了抢新闻&#;把缺乏经验、设备&#;甚至身体状况不佳的记者放到了前线。虽然&#;报道是记者的职责&#;但是保护自己员工的安全&#;则是企业的职责。同样的情况在香港媒体身上也发生过。汶川地震&#;由于缺乏专业的  比方&#;在《富士康&#;关注劳工本身》这篇文章中&#;我们讨论了为何媒体在报道富士康问题的时候&#;缺乏看待这个问题的角度&#;再比如&#;企业社会责任&#;CSR&#;在中国已经是一个非常时尚的词汇&#;不少企业也乐于使用这样一个词汇来营造自己的公共形象。但是仔细想一下&#;媒体在谈论这个话题的时候&#;更多的是放在企业如何回馈社会这个层面&#;好像慈善、公益事业的层面&#;却很少去想&#;所谓的社会责任&#;一个最基本的责任&#;那就是对企业里面的每一个人负责。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企业&#;把慈善公益的捐赠放在了员工身上&#;会不会被视为缺乏社会责任&#;同样的&#;因为缺乏从个体出发的思维方式&#;眼力过于弘远&#;媒体甚至看不到&#;所谓的“血汗行业”是一个普遍问题。灾难报道的训练&#;一些前线记者因为装备不够&#;甚至是因为没有穿上适当的鞋子&#;令自己陷入了危险的境地。而这些从灾难现场回来的记者&#;精神上同样遭受强烈刺激&#;如果缺乏适当的心理治疗和辅导&#;往往会对他们的一辈子造成影响&#;而这些&#;并不是每家媒体都会考虑到。在内地&#;记者的位置算是不低&#;收入和其他职业相比&#;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加上还有一些灰色收入&#;因此吸引不少人加入。但是很多记者也有自己的懊恼。我就收到一个网友的留言&#;他说&#;在新闻机构工作了好多年&#;但是到现在还没有能够和公司签约&#;为了新闻理想&#;也为了将来终有一天能够在这家媒体工作的希望&#;他一直压抑着自己的不满。他的身边&#;这样的新闻人很多&#;他很矛盾&#;不知道是否应该坚持下去。虽然在很多中高层治理者的眼中&#;这些不计较个人待遇&#;从工资收入到保险&#;才是有事业心和拼搏精神的表现&#;但是想深一层&#;如果媒体对自己的员工都不能尽到责任&#;维护其应有的权利&#;那么是否会让本身的公信力显得虚伪&#;好好爱自己对于自己的工作处境&#;很多内地的同行会无奈地笑称自己是“新闻民工”&#;这样的称说&#;其实也是建立在一种职业有分高低的基础上&#;因为当我们在说&#;农民工或者其他那些在制造行业&#;为了争取更多的收入而拼命工作的年轻人的无奈的时候&#;媒体从业人员为了机会&#;或者为了理想&#;而不计回报&#;不计时间的付出和压力&#;因为有了“理想”两个字&#;就好像变得高贵一些&#;于是那些加班工资、超时工作、基本工资这些具体量化的标准&#;一下子和这个行业没有关联了。也因为这样&#;很少看到媒体对媒体这个行业本身进行自我监测和批评。但是&#;正是因为这样的逆来顺受&#;或者说习以为常&#;导致整个媒体行业以及媒体从业人员对于个人权益的忽视&#;而这往往会影响媒体如何看待劳工问题的视线。好比&#;在《富士康&#;关注劳工本身》这篇文章中&#;我们讨论了为何媒体在报道富士康问题的时候&#;缺乏看待这个问题的角度&#;再比如&#;企业社会责任&#;CSR&#;在中国已经是一个非常时尚的词汇&#;不少企业也乐于使用这样一个词汇来营造自己的公共形象。但是仔细想一下&#;媒体在念叨这个话题的时候&#;更多的是放在企业如何回馈社会这个层面&#;好像慈善、公益事业的层面&#;却很少去想&#;所谓的社会责任&#;一个最基本的责任&#;那就是对企业里面的每一个人负责。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企业&#;把慈善公益的捐赠放在了员工身上&#;会不会被视为缺乏社会责任&#;同样的&#;因为缺乏从个体出发的思维方式&#;眼光过于远大&#;媒体甚至看不到&#;所谓的“血汗行业”是一个广泛问题。香港的政务司司长唐英年&#;在出席“香港报业公会2009年最佳新闻奖”颁奖仪式时&#;在致词里面特别提到了记者的待遇问题&#;他指出&#;因为记者的工资没有吸引力&#;因此很难留住人才&#;导致传媒机构青黄不接&#;从而影响新闻质素。唐英年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感叹&#;是因为他听到了不少记者反映&#;如果要成家立室、生儿育女&#;资深媒体人最终只能选择转行。这是香港媒体行业的现实&#;我不止一次被问&#;为何香港的女记者这么多&#;因为中国社会对于男女在家庭中的角色依然保留着不少传统的看法&#;要担起抚养家庭责任的男士&#;在理想和现实之间&#;不得不做出比较实际的抉择。说到对新闻素质的影响&#;缺乏资深人才当然是很重要的原因。记者是一个讲求经验的职业&#;在某一个问题上花的时间越多&#;看得越多&#;当然会有相对深入的理解&#;而且也更加擅长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寻找事件当面的脉络。拿中国的劳工问题举例&#;一个经历过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记者&#;当然会更加容易看到问题所在&#;因为他会飞快地把现在和过去进行对比&#;尝试去看&#;哪些地方进步了&#;哪些地方改变了&#;哪些地方却还是停滞不前。而且&#;刚刚入行的记者&#;很多时候会由于过于投入&#;从而忘记了恪守中立的原则&#;使得面对受众的报道充斥个人色彩。但是&#;影响新闻素质&#;人才并不是唯一的因素&#;一个怎样的编辑方针&#;才是最终决定一家媒体新闻素质的关键。编辑方针&#;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新闻主管人员的影响。而编辑方针&#;最终也影响着新入行的年轻记者们&#;让他们带着理想进来&#;很多时候却失望地离开。一个香港80后&#;曾经的新闻人&#;写下了她对于自己前辈们的看法:新闻工作最大的满足&#;不来自升职加薪&#;而是新闻本身。挫败感亦然。如果说曾班子&#;曾荫权&#;一直没有跟80后好好沟通&#;我想传媒高层也跟年轻读者和记者有代沟。一班好同事围在一起时&#;话题不是抱怨工时长、人工低&#;而是传媒高层如何处置政治化妆&#;在大是大非的议题里有没有挺直腰板&#;社评的立场是否基于人文精神&#;有没有经由严谨的逻辑推理&#;如何向主管推销关于社会公义的故事&#;新闻的取材和角度是否紧贴社会脉搏。”&#;何雪莹&#;香港记者协会&#;2010-04&#;记者之声&#;之  香港的政务司司长唐英年&#;在出席“香港报业公会2009年最佳新闻奖”颁奖典礼时&#;在致词里面特别提到了记者的待遇问题&#;他指出&#;因为记者的工资没有吸引力&#;因此很难留住人才&#;导致传媒机构青黄不接&#;从而影响新闻质素。唐英年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感慨&#;是因为他听到了不少记者反映&#;如果要成家立室、生儿育女&#;资深媒体人最终只能选择转行。15.新闻民工郭台铭在带领记者参观富士康深圳厂房时&#;对记者笑着说&#;“记者很辛苦&#;记者行业是心血行业。”这当然是为了拉近和记者之间的间隔&#;表示对记者这个辛苦职业的体谅&#;只是&#;作为行内人&#;听着这句玩笑话却一点也笑不起来&#;因为我觉得&#;至少从两岸三地来说&#;郭台铭非常形象地描绘了记者这个行业的现状。虚伪的公信力香港记者协会有一个给记者的采访建议&#;其中包括&#;当去外地采访突发事件的时候&#;记者必定要记得做好自我保障的工作&#;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提示自己的老板&#;为自己购买人身保险。不过&#;如果真的要让一个记者在去机场的路上&#;打电话和自己的上司讨论这个问题&#;似乎不太现实。一来&#;很多人没有这样的概念&#;包括我自己&#;每次遭遇突发事件&#;脑子里面素来没有想过保险这个问题&#;二来&#;即便有这样的需求&#;一想到可能会因此给上司一个负面的印象&#;可能会影响到下次外出采访的机会&#;大多数人都会保持沉默。而现实情况是&#;就算有记者向就职的公司提出这样的要求&#;个别上司都会打着哈哈&#;或者是非常为难地表示&#;时间如此紧急&#;真的做不到啊。也因为这样&#;记者协会特别颁布了一些24小时之内接受投保的保险公司热线电话&#;遇到这样的情况&#;把电话告诉自己的上司。不过&#;坚持这样做的记者&#;往往大多会成为上司眼中一个麻烦的下属&#;或者从另外一个角度&#;会觉得这个下属毫无事业心&#;不明白记者这个职业是需要付出的。而很多媒体人也认同这样的看法&#;因此&#;就算每天工作20个小时也没有加班费用&#;大家还是心甘情愿&#;因为做了记者&#;就是这样。但是&#;如果我们撇开记者这个职业名称&#;单纯来看这样的一些事实&#;这个行业的收入是否合理&#;我还记得自己是在90年代中期加入媒体这个行业的&#;作为一个没有媒体工作经验的新手&#;每个月的月薪有港元。但是在15年之后的今天&#;一个大学新闻系的毕业生进入媒体工作&#;月薪最低的只有6500港元&#;平均在7000港元到港元之间。当然&#;90年代是香港媒体最蓬勃的时期&#;带动了记者这个行业的收入增加&#;有一些媒体&#;一年甚至可以加两三次工资&#;但是现在&#;媒体的经营环境并不理想。香港记者协会做过这样一个统计&#;因为超时工作成为常态&#;计算下来&#;记者的平均时薪是20港元&#;虽然香港还在为是否设立最低基本工资而争论&#;但是这个数字&#;已经远远低于能够被香港社会所接受的最低工资水平。就算不加班&#;这样的收入&#;也已经是香港平均收入的下限了。2009年的时候&#;香港一家自称是最有公信力的媒体总编&#;和年轻的前线记者发生了一场争论。记者自称“新闻童工”&#;在仔细计算了自己的收入和开支后&#;发明如果要坚持自己的新闻理想&#;不单单入不敷出&#;还要蒙受巨大的精神压力。这篇网络上流传的文章&#;引发了不少同行的共鸣&#;大家感慨&#;如果记者连自己的基本生活都无法保障&#;那又如何保持新闻专业主义激情&#;而且从媒体经营的角度来说&#;为了理想不要面包的人当然会有&#;但是相对不是大多数&#;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吸引高水准的专业人才&#;但媒体总编却不这样看&#;他用过来人的身份开导年轻后辈要有吃苦的精神&#;因为他们这辈新闻人就是这样过来的。他感慨&#;现在的年轻人太多抱怨。这样的情况其切实世界各地都存在&#;媒体成了一个需要靠理想来支撑的行业。在美国&#;除了进入像《纽约时报》这样的大报&#;普通的报纸记者&#;做了十年&#;也可能不过五万美元的年薪&#;扣除税金&#;勉强够得上一个中产。我的一个朋友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毕业&#;找到了一份在FOX新闻部做制作助理的工作&#;这是成为记者的第一步&#;只有过了这关&#;才有机会成为在镜头前报道的电视记者。但是这份工作一个月的收入只有1000多美金&#;朋友算了一下&#;在纽约负担房租以及交通的基本费用都不够&#;自己也没有能力倒贴&#;最后只能够忍痛放弃。不过虽然工资收入不高&#;在美国的新闻媒体&#;驻外或者到艰险的地方采访&#;补贴却是相当高的&#;而且媒体最担忧的是&#;员工千万不要在工作期间出现意外&#;也因为如此&#;保险非常重要。而如果要去战乱的地方&#;在一些媒体&#;如果记者不能够通过保险公司的培训测验&#;那就没有赴前线采访的机会&#;而对于那些买了巨额保险的媒体&#;保险公司还会派出保险顾问&#;陪同记者采访&#;一方面给予安全建议&#;另一方面是为了确保&#;如果记者是在没有遵守安全指引的情况下出现意外&#;保险公司是不需要理赔的。在玉树地震报道中&#;透过网络&#;听到了很多内地媒体记者的求助声音&#;这原本应该是所在媒体承担的责任。但是很多媒体为了抢新闻&#;把缺乏经验、设备&#;甚至身体状况不佳的记者放到了前线。虽然&#;报道是记者的职责&#;但是掩护自己员工的安全&#;则是企业的职责。同样的情况在香港媒体身上也发生过。汶川地震&#;由于缺乏专业的  这是香港媒体行业的现实&#;我不止一次被问&#;为何香港的女记者这么多&#;因为中国社会对于男女在家庭中的角色依然保存着不少传统的看法&#;要担起抚养家庭责任的男士&#;在理想和现实之间&#;不得不做出比较实际的选择。  说到对新闻素质的影响&#;缺乏资深人才当然是很重要的原因。记者是一个讲求经验的职业&#;在某一个问题上花的时间越多&#;看得越多&#;当然会有绝对深入的理解&#;而且也更加擅长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寻找事件背后的脉络。拿中国的劳工问题举例&#;一个经历过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记者&#;当然会更加容易看到问题所在&#;因为他会飞快地把现在跟过去进行对比&#;尝试去看&#;哪些地方进步了&#;哪些地方转变了&#;哪些地方却还是停滞不前。而且&#;刚入行的记者&#;很多时候会由于过于投入&#;从而忘却了恪守中立的原则&#;使得面对受众的报道充满个人色彩。所以这些传媒高层在年轻后辈的眼中是这样&#;除了他们进入社会之后&#;锐气开始磨灭&#;变得更加事实之外&#;更重要的是&#;在于他们对市场的判定。我们常常说&#;怎样的人&#;看到的是怎样的世界。在这些高层的眼中&#;这是一个商业为先、效率为先的社会&#;人们需要的是吸引眼球&#;甚至是媚俗的货色。在传统媒体决定受众接收内容的时代&#;很难判断他们的对错。但是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受众可以夺回很大部分阅读的决定权&#;这使得阅读的内容越来越多元&#;媒体在无法把持大家看什么的情况下&#;只有一个出路&#;就是把某些内容做得深入一些。只是&#;新媒体的时代来得太快&#;这些高层还没有习惯&#;新闻已经不是传统的新闻模式&#;要学习在网络上寻找新闻线索&#;要承认传统媒体在速度上远远落后于网络&#;要去尝试理解&#;怎样才是草根文化&#;才是受众真正有兴趣的内容。其实说到新闻工作带来的满足感&#;在和很多外人聊起来的时候&#;总是无法让对方信服。每当看到记者不怕辛苦&#;连续工作十多个小时&#;不少人在对记者的敬业表示赞叹的同时&#;不忘加上一句&#;“这样做是不是为了奖金&#;”在听到我们的解释&#;大家只不过拿着一份工资的时候&#;很多人表现出不相信的表情。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在内地&#;不少媒体恰是用这样的奖励机制来对待记者。而这似乎是内地媒体的一个特色&#;记者的工作变成了计件工作制&#;只有发表了&#;才能够拿到相应的报酬。然而这样的方式一直是我相当反感的&#;因为我总在怀疑&#;这样的计算方法是否公平。社会进步&#;物质进步&#;现在不是谈共渡时艰&#;而是如何避免盘剥。中国的制造业都在说要从依靠低成本工人时代转型&#;新闻行业也是一样&#;依靠“新闻民工”这样廉价劳动力的时代&#;也应该成为过去式了。但是有些人总是会走极端&#;不是单纯用钱就是用理想来替大家决定这个职业带来的满足感。事实上&#;新闻确实是一个需要依靠一点信念来坚持的行业&#;但是理想主义的坚持&#;并不代表不坚持捍卫自己的基本权益。媒体人只有好好地爱自己&#;才能够拥有人文关怀的情怀。其实这样的人文情怀从来不是某一个时代的特殊产物&#;只是&#;当新闻记者因为环境而变成了“新闻民工”的时候&#;人文情怀只不过是一种奢谈。更多试读&#;http:www.my1510.cntopic.php?id=5832b9616bc4d7b4当当网购书地址&#;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ref=search-1-pub卓越网购书地址&#;http:www.amazon.cngpproductB004H3XC7Yref=s9_simh_gw_p14_d0_i1?pf_rd_m=A1AJ19PSB66TGU&pf_rd_s=center-2&pf_rd_r=0APHHW4D9KTGQ7ER8A8T&pf_rd_t=101&pf_rd_p=&pf_rd_i=  但是&#;影响新闻素质&#;人才并不是独一的因素&#;一个怎样的编辑方针&#;才是最终决定一家媒体新闻素质的症结。编辑方针&#;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新闻主管人员的影响。而编辑方针&#;终极也影响着新入行的年轻记者们&#;让他们带着理想进来&#;很多时候却失望地离开。劫难报道的训练&#;一些前线记者因为装备不够&#;甚至是因为没有穿上适当的鞋子&#;令自己陷入了危险的境地。而这些从灾难现场回来的记者&#;精神上同样遭受强烈刺激&#;如果缺乏适当的心理医治和辅导&#;往往会对他们的一辈子造成影响&#;而这些&#;并不是每家媒体都会考虑到。在内地&#;记者的地位算是不低&#;收入和其他职业相比&#;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加上还有一些灰色收入&#;因此吸引不少人加入。但是很多记者也有自己的烦恼。我就收到一个网友的留言&#;他说&#;在新闻机构工作了好多年&#;但是到现在还没有能够和公司签约&#;为了新闻理想&#;也为了将来终有一天能够在这家媒体工作的希望&#;他一直压制着自己的不满。他的身边&#;这样的新闻人很多&#;他很矛盾&#;不知道是否应该坚持下去。虽然在很多中高层管理者的眼中&#;这些不计较个人待遇&#;从工资收入到保险&#;才是有事业心和拼搏精神的表现&#;但是想深一层&#;如果媒体对自己的员工都不能尽到责任&#;维护其应有的权利&#;那么是否会让自身的公信力显得虚伪&#;好好爱自己对于自己的工作处境&#;许多内地的同行会无奈地笑称自己是“新闻民工”&#;这样的称呼&#;其实也是建立在一种职业有分高低的基础上&#;因为当我们在说&#;农民工或者其他那些在制造行业&#;为了争取更多的收入而拼命工作的年轻人的无奈的时候&#;媒体从业人员为了机会&#;或者为了理想&#;而不计回报&#;不计时间的付出和压力&#;因为有了“理想”两个字&#;就似乎变得崇高一些&#;于是那些加班工资、超时工作、基本工资这些详细量化的标准&#;一下子和这个行业没有关系了。也因为这样&#;很少看到媒体对媒体这个行业本身进行自我监测和批评。但是&#;正是因为这样的逆来顺受&#;或者说习认为常&#;导致全部媒体行业以及媒体从业人员对于个人权益的忽视&#;而这往往会影响媒体如何看待劳工问题的视野。比如&#;在《富士康&#;关注劳工本身》这篇文章中&#;我们讨论了为何媒体在报道富士康问题的时候&#;缺乏看待这个问题的角度&#;再比如&#;企业社会责任&#;CSR&#;在中国已经是一个非常时尚的词汇&#;不少企业也乐于使用这样一个词汇来营造自己的公共形象。但是仔细想一下&#;媒体在谈论这个话题的时候&#;更多的是放在企业如何回馈社会这个层面&#;好像慈善、公益事业的层面&#;却很少去想&#;所谓的社会责任&#;一个最基本的责任&#;那就是对企业里面的每一个人负责。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企业&#;把慈祥公益的捐赠放在了员工身上&#;会不会被视为缺乏社会责任&#;同样的&#;因为缺乏从个体出发的思维方式&#;眼光过于远大&#;媒体甚至看不到&#;所谓的“血汗行业”是一个普遍问题。香港的政务司司长唐英年&#;在出席“香港报业公会2009年最佳新闻奖”颁奖仪式时&#;在致词里面特别提到了记者的待遇问题&#;他指出&#;因为记者的工资没有吸引力&#;因此很难留住人才&#;导致传媒机构青黄不接&#;从而影响新闻质素。唐英年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感慨&#;是因为他听到了不少记者反映&#;如果要成家立室、生儿育女&#;资深媒体人最终只能选择转行。这是香港媒体行业的现实&#;我不止一次被问&#;为何香港的女记者这么多&#;因为中国社会对于男女在家庭中的角色仍然保留着不少传统的看法&#;要担起抚养家庭责任的男士&#;在理想和现实之间&#;不得不做出比较实际的选择。说到对新闻素质的影响&#;缺乏资深人才当然是很重要的原因。记者是一个讲求经验的职业&#;在某一个问题上花的时间越多&#;看得越多&#;当然会有相对深入的理解&#;而且也更加擅长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寻找事件背后的脉络。拿中国的劳工问题举例&#;一个经历过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记者&#;当然会更加轻易看到问题所在&#;因为他会飞快地把现在和过去进行比较&#;尝试去看&#;哪些地方进步了&#;哪些地方改变了&#;哪些地方却还是停滞不前。而且&#;刚刚入行的记者&#;很多时候会由于过于投入&#;从而忘记了恪守中立的原则&#;使得面对受众的报道布满个人颜色。但是&#;影响新闻素质&#;人才并不是唯一的因素&#;一个怎样的编辑方针&#;才是最终决定一家媒体新闻素质的关键。编辑方针&#;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新闻主管人员的影响。而编辑方针&#;最终也影响着新入行的年轻记者们&#;让他们带着理想进来&#;很多时候却失望地分开。一个香港80后&#;曾经的新闻人&#;写下了她对于自己前辈们的看法:新闻工作最大的满足&#;不来自升职加薪&#;而是新闻本身。挫败感亦然。如果说曾班子&#;曾荫权&#;一直没有跟80后好好沟通&#;我想传媒高层也跟年轻读者和记者有代沟。一班好共事围在一起时&#;话题不是抱怨工时长、人工低&#;而是传媒高层如何处理政治化妆&#;在大是大非的议题里有没有挺直腰板&#;社评的立场是否基于人文精神&#;有没有经过严谨的逻辑推理&#;如何向主管推销关于社会公义的故事&#;新闻的取材和角度是否紧贴社会脉搏。”&#;何雪莹&#;香港记者协会&#;2010-04&#;记者之声&#;之  灾害报道的训练&#;一些前线记者由于装备不够&#;甚至是因为没有穿上适当的鞋子&#;令自己陷入了危险的地步。而这些从灾难现场回来的记者&#;精神上同样遭受强烈刺激&#;如果缺乏恰当的心理治疗和辅导&#;往往会对他们的一辈子造成影响&#;而这些&#;并不是每家媒体都会考虑到。在内地&#;记者的地位算是不低&#;收入和其他职业相比&#;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加上还有一些灰色收入&#;因此吸引不少人加入。但是很多记者也有自己的烦恼。我就收到一个网友的留言&#;他说&#;在新闻机构工作了好多年&#;但是到现在还没有能够和公司签约&#;为了新闻理想&#;也为了将来终有一天能够在这家媒体工作的愿望&#;他始终压抑着自己的不满。他的身边&#;这样的新闻人很多&#;他很抵触&#;不知道是否应当坚持下去。虽然在很多中高层管理者的眼中&#;这些不计较个人待遇&#;从工资收入到保险&#;才是有事业心和拼搏精神的表现&#;但是想深一层&#;如果媒体对自己的员工都不能尽到责任&#;维护其应有的权利&#;那么是否会让自身的公信力显得虚伪&#;好好爱自己对于自己的工作处境&#;很多内地的同行会无奈地笑称本人是“新闻民工”&#;这样的称呼&#;其实也是建立在一种职业有分高低的基础上&#;因为当我们在说&#;农民工或者其他那些在制造行业&#;为了争取更多的收入而拼命工作的年轻人的无奈的时候&#;媒体从业人员为了机会&#;或者为了理想&#;而不计回报&#;不计时间的付出和压力&#;因为有了“理想”两个字&#;就好像变得高尚一些&#;于是那些加班工资、超时工作、基本工资这些具体量化的标准&#;一下子和这个行业没有关系了。也因为这样&#;很少看到媒体对媒体这个行业本身进行自我监测和批评。但是&#;正是因为这样的逆来顺受&#;或者说习以为常&#;导致整个媒体行业以及媒体从业人员对于个人权益的忽视&#;而这往往会影响媒体如何看待劳工问题的视野。比如&#;在《富士康&#;关注劳工本身》这篇文章中&#;我们讨论了为何媒体在报道富士康问题的时候&#;缺乏看待这个问题的角度&#;再比如&#;企业社会责任&#;CSR&#;在中国已经是一个无比时尚的词汇&#;不少企业也乐于使用这样一个词汇来营造自己的公共形象。但是仔细想一下&#;媒体在谈论这个话题的时候&#;更多的是放在企业如何回馈社会这个层面&#;好像慈善、公益事业的层面&#;却很少去想&#;所谓的社会责任&#;一个最基本的责任&#;那就是对企业里面的每一个人负责。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企业&#;把慈善公益的捐献放在了员工身上&#;会不会被视为缺乏社会责任&#;同样的&#;因为缺乏从个体出发的思维方式&#;眼光过于远大&#;媒体甚至看不到&#;所谓的“血汗行业”是一个普遍问题。香港的政务司司长唐英年&#;在出席“香港报业公会2009年最佳新闻奖”颁奖典礼时&#;在致词里面特别提到了记者的待遇问题&#;他指出&#;因为记者的工资没有吸引力&#;因此很难留住人才&#;导致传媒机构青黄不接&#;从而影响新闻质素。唐英年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感慨&#;是因为他听到了不少记者反映&#;如果要成家立室、生儿育女&#;资深媒体人最终只能选择转行。这是香港媒体行业的现实&#;我不止一次被问&#;为何香港的女记者这么多&#;因为中国社会对于男女在家庭中的角色依然保留着不少传统的意见&#;要担起抚育家庭责任的男士&#;在理想和现实之间&#;不得不做出比拟实际的选择。说到对新闻素质的影响&#;缺乏资深人才当然是很重要的原因。记者是一个讲究经验的职业&#;在某一个问题上花的时间越多&#;看得越多&#;当然会有相对深入的理解&#;而且也更加擅长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寻找事件背地的脉络。拿中国的劳工问题举例&#;一个经历过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记者&#;当然会更加容易看到问题所在&#;因为他会飞快地把现在和过去进行对照&#;尝试去看&#;哪些地方进步了&#;哪些地方改变了&#;哪些地方却还是停止不前。而且&#;刚刚入行的记者&#;很多时候会由于过于投入&#;从而忘记了恪守中立的准则&#;使得面对受众的报道充满个人色彩。但是&#;影响新闻素质&#;人才并不是唯一的因素&#;一个怎样的编辑方针&#;才是最终决定一家媒体新闻素质的要害。编辑方针&#;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新闻主管人员的影响。而编辑方针&#;最终也影响着新入行的年轻记者们&#;让他们带着理想进来&#;很多时候却绝望地离开。一个香港80后&#;曾经的新闻人&#;写下了她对于自己前辈们的看法:新闻工作最大的满足&#;不来自升职加薪&#;而是新闻本身。挫败感亦然。如果说曾班子&#;曾荫权&#;一直没有跟80后好好沟通&#;我想传媒高层也跟年轻读者和记者有代沟。一班好同事围在一起时&#;话题不是抱怨工时长、人工低&#;而是传媒高层如何处理政治化妆&#;在大是大非的议题里有没有挺直腰板&#;社评的态度是否基于人文精神&#;有没有经过严谨的逻辑推理&#;如何向主管推销关于社会公义的故事&#;新闻的取材和角度是否紧贴社会脉搏。”&#;何雪莹&#;香港记者协会&#;2010-04&#;记者之声&#;之一个香港80后&#;曾经的新闻人&#;写下了她对于自己先辈们的看法:  15.新闻民工郭台铭在带领记者参观富士康深圳厂房时&#;对记者笑着说&#;“记者很辛苦&#;记者行业是血汗行业。”这当然是为了拉近和记者之间的距离&#;表示对记者这个辛苦职业的体谅&#;只是&#;作为行内人&#;听着这句玩笑话却一点也笑不起来&#;因为我认为&#;至少从两岸三地来说&#;郭台铭非常形象地刻画了记者这个行业的现状。虚伪的公信力香港记者协会有一个给记者的采访建议&#;其中包括&#;当去外地采访突发事件的时候&#;记者一定要记得做好自我保障的工作&#;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提醒自己的老板&#;为自己购买人身保险。不过&#;如果真的要让一个记者在去机场的路上&#;打电话和自己的上司讨论这个问题&#;似乎不太现实。一来&#;很多人没有这样的概念&#;包括我自己&#;每次遭遇突发事件&#;脑子里面从来没有想过保险这个问题&#;二来&#;即便有这样的需求&#;一想到可能会因此给上司一个负面的印象&#;可能会影响到下次外出采访的机会&#;大多数人都会保持沉默。而现实情况是&#;就算有记者向就职的公司提出这样的要求&#;一般上司都会打着哈哈&#;或者是非常为难地表示&#;时间如此紧急&#;真的做不到啊。也因为这样&#;记者协会特别公布了一些24小时之内接受投保的保险公司热线电话&#;遇到这样的情况&#;把电话告诉自己的上司。不过&#;坚持这样做的记者&#;往往大多会成为上司眼中一个麻烦的下属&#;或者从另外一个角度&#;会觉得这个下属毫无事业心&#;不明白记者这个职业是需要付出的。而很多媒体人也认同这样的看法&#;因此&#;就算每天工作20个小时也没有加班费用&#;大家还是心甘情愿&#;因为做了记者&#;就是这样。但是&#;如果我们撇开记者这个职业名称&#;单纯来看这样的一些事实&#;这个行业的收入是否合理&#;我还记得自己是在90年代中期加入媒体这个行业的&#;作为一个没有媒体工作经验的新手&#;每个月的月薪有港元。但是在15年之后的今天&#;一个大学新闻系的毕业生进入媒体工作&#;月薪最低的只有6500港元&#;平均在7000港元到港元之间。当然&#;90年代是香港媒体最蓬勃的时期&#;带动了记者这个行业的收入增加&#;有一些媒体&#;一年甚至可以加两三次工资&#;但是现在&#;媒体的经营环境并不理想。香港记者协会做过这样一个统计&#;因为超时工作成为常态&#;盘算下来&#;记者的平均时薪是20港元&#;虽然香港还在为是否设立最低基本工资而争论&#;但是这个数字&#;已经远远低于能够被香港社会所接受的最低工资水平。就算不加班&#;这样的收入&#;也已经是香港平均收入的下限了。2009年的时候&#;香港一家自称是最有公信力的媒体总编&#;和年轻的前线记者发生了一场争论。记者自称“新闻童工”&#;在仔细计算了自己的收入和开支后&#;发现如果要坚持自己的新闻理想&#;不单单入不敷出&#;还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这篇网络上流传的文章&#;引发了不少同行的共鸣&#;大家感叹&#;如果记者连自己的基本生活都无法保障&#;那又如何保持新闻专业主义激情&#;而且从媒体经营的角度来说&#;为了理想不要面包的人当然会有&#;但是绝对不是大多数&#;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吸引高水准的专业人才&#;但媒体总编却不这样看&#;他用过来人的身份劝导年轻后辈要有吃苦的精神&#;因为他们这辈新闻人就是这样过来的。他感慨&#;现在的年轻人太多抱怨。这样的情况其其实世界各地都存在&#;媒体成了一个需要靠理想来支撑的行业。在美国&#;除了进入像《纽约时报》这样的大报&#;普通的报纸记者&#;做了十年&#;也可能不过五万美元的年薪&#;扣除税金&#;勉强够得上一个中产。我的一个朋友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毕业&#;找到了一份在FOX新闻部做制作助理的工作&#;这是成为记者的第一步&#;只有过了这关&#;才有机会成为在镜头前报道的电视记者。但是这份工作一个月的收入只有1000多美金&#;朋友算了一下&#;在纽约负担房租以及交通的基本费用都不够&#;自己也没有能力倒贴&#;最后只能够忍痛放弃。不过虽然工资收入不高&#;在美国的新闻媒体&#;驻外或者到艰险的地方采访&#;补贴却是相当高的&#;而且媒体最担心的是&#;员工千万不要在工作期间出现意外&#;也因为如此&#;保险非常重要。而如果要去战乱的地方&#;在一些媒体&#;如果记者不能够通过保险公司的培训考试&#;那就没有赴前线采访的机会&#;而对于那些买了巨额保险的媒体&#;保险公司还会派出安全参谋&#;陪同记者采访&#;一方面给予安全建议&#;另一方面是为了确保&#;如果记者是在没有遵守安全指引的情况下涌现意外&#;保险公司是不需要理赔的。在玉树地震报道中&#;透过网络&#;听到了很多内地媒体记者的求助声音&#;这原本应该是所在媒体承担的责任。但是很多媒体为了抢新闻&#;把缺乏经验、设备&#;甚至身体状况不佳的记者放到了前线。虽然&#;报道是记者的职责&#;但是保护自己员工的安全&#;则是企业的职责。同样的情况在香港媒体身上也产生过。汶川地震&#;由于缺乏专业的新闻工作最大的满足&#;不来自升职加薪&#;而是新闻本身。挫败感亦然。如果说曾班子&#;曾荫权&#;一直没有跟80后好好沟通&#;我想传媒高层也跟年轻读者和记者有代沟。一班好同事围在一起时&#;话题不是抱怨工时长、人工低&#;而是传媒高层如何处理政治化妆&#;在大是大非的议题里有没有挺直腰板&#;社评的立场是否基于人文精神&#;有没有经过严谨的逻辑推理&#;如何向主管推销关于社会公义的故事&#;新闻的取材和角度是否紧贴社会脉搏。”&#;何雪莹&#;香港记者协会&#;2010-04&#;记者之声&#;  之所以这些传媒高层在年轻后辈的眼中是这样&#;除了他们进入社会之后&#;锐气开始磨灭&#;变得更加现实之外&#;更重要的是&#;在于他们对市场的判断。我们常常说&#;怎样的人&#;看到的是怎样的世界。在这些高层的眼中&#;这是一个商业为先、效率为先的社会&#;人们需要的是吸引眼球&#;甚至是媚俗的东西。在传统媒体决定受众接收内容的时代&#;很难判断他们的对错。但是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受众可以夺回很大部分阅读的决定权&#;这使得阅读的内容越来越多元&#;媒体在无法控制大家看什么的情况下&#;只有一个出路&#;就是把某些内容做得深入一些。  只是&#;新媒体的时代来得太快&#;这些高层还没有习惯&#;新闻已经不是传统的新闻模式&#;要学习在网络上寻找新闻线索&#;要承认传统媒体在速度上远远落后于网络&#;要去尝试懂得&#;怎样才是草根文化&#;才是受众真正有兴趣的内容。  所以这些传媒高层在年轻后辈的眼中是这样&#;除了他们进入社会之后&#;锐气开始磨灭&#;变得更加现实之外&#;更重要的是&#;在于他们对市场的判断。我们常常说&#;怎样的人&#;看到的是怎样的世界。在这些高层的眼中&#;这是一个商业为先、效率为先的社会&#;人们需要的是吸引眼球&#;甚至是媚俗的东西。在传统媒体决定受众接收内容的时代&#;很难判断他们的对错。但是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受众可以夺回很大部分阅读的决定权&#;这使得阅读的内容越来越多元&#;媒体在无法控制大家看什么的情况下&#;只有一个出路&#;就是把某些内容做得深入一些。只是&#;新媒体的时代来得太快&#;这些高层还没有习惯&#;新闻已经不是传统的新闻模式&#;要学习在网络上寻找新闻线索&#;要承认传统媒体在速度上远远落后于网络&#;要去尝试理解&#;怎样才是草根文明&#;才是受众真正有兴致的内容。其实说到新闻工作带来的满意感&#;在和很多外人聊起来的时候&#;总是无法让对方信服。每当看到记者不怕辛苦&#;连续工作十多个小时&#;不少人在对记者的敬业表示赞叹的同时&#;不忘加上一句&#;“这样做是不是为了奖金&#;”在听到我们的解释&#;大家只不过拿着一份工资的时候&#;很多人表示出不相信的表情。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在内地&#;不少媒体正是用这样的奖励机制来对待记者。而这似乎是内地媒体的一个特色&#;记者的工作变成了计件工作制&#;只有发表了&#;才能够拿到相应的报酬。然而这样的方式一直是我相当反感的&#;因为我总在怀疑&#;这样的计算方式是否公正。社会提高&#;物质先进&#;现在不是谈共渡时艰&#;而是如何避免剥削。中国的制造业都在说要从依靠低成本工人时代转型&#;新闻行业也是一样&#;依靠“新闻民工”这样廉价劳动力的时代&#;也应该成为过去式了。但是有些人总是会走极端&#;不是单纯用钱就是用理想来替大家决定这个职业带来的满足感。事实上&#;新闻确实是一个需要依靠一点信念来坚持的行业&#;但是理想主义的坚持&#;并不代表不坚持捍卫自己的基本权益。媒体人只有好好地爱自己&#;才能够拥有人文关怀的情怀。其实这样的人文情怀从来不是某一个时代的特殊产物&#;只是&#;当新闻记者因为环境而变成了“新闻民工”的时候&#;人文情怀只不过是一种奢谈。更多试读&#;http:www.my1510.cntopic.php?id=5832b9616bc4d7b4当当网购书地址&#;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ref=search-1-pub卓越网购书地址&#;http:www.amazon.cngpproductB004H3XC7Yref=s9_simh_gw_p14_d0_i1?pf_rd_m=A1AJ19PSB66TGU&pf_rd_s=center-2&pf_rd_r=0APHHW4D9KTGQ7ER8A8T&pf_rd_t=101&pf_rd_p=&pf_rd_i=其实说到新闻工作带来的满足感&#;在和很多外人聊起来的时候&#;总是无法让对方信服。每当看到记者不怕辛苦&#;持续工作十多个小时&#;不少人在对记者的敬业表示赞叹的同时&#;不忘加上一句&#;“这样做是不是为了奖金&#;”在听到我们的解释&#;大家只不过拿着一份工资的时候&#;很多人表现出不相信的表情。  所以这些传媒高层在年轻子弟的眼中是这样&#;除了他们进入社会之后&#;锐气开始磨灭&#;变得更加现实之外&#;更重要的是&#;在于他们对市场的判断。我们常常说&#;怎样的人&#;看到的是怎样的世界。在这些高层的眼中&#;这是一个贸易为先、效率为先的社会&#;人们需要的是吸引眼球&#;甚至是媚俗的东西。在传统媒体决定受众接收内容的时期&#;很难判断他们的对错。但是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受众可以夺回很大局部阅读的决定权&#;这使得阅读的内容越来越多元&#;媒体在无法控制大家看什么的情况下&#;只有一个出路&#;就是把某些内容做得深入一些。只是&#;新媒体的时代来得太快&#;这些高层还没有习惯&#;新闻已经不是传统的新闻模式&#;要学习在网络上寻找新闻线索&#;要承认传统媒体在速度上远远落后于网络&#;要去尝试理解&#;怎么才是草根文化&#;才是受众真正有兴趣的内容。其实说到新闻工作带来的满足感&#;在和很多外人聊起来的时候&#;总是无法让对方信服。每当看到记者不怕辛苦&#;连续工作十多个小时&#;不少人在对记者的敬业表示赞叹的同时&#;不忘加上一句&#;“这样做是不是为了奖金&#;”在听到我们的解释&#;大家只不过拿着一份工资的时候&#;很多人表现出不相信的表情。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在内地&#;不少媒体正是用这样的奖励机制来对待记者。而这似乎是内地媒体的一个特点&#;记者的工作变成了计件工作制&#;只有发表了&#;才能够拿到相应的报酬。然而这样的方式一直是我相当反感的&#;因为我总在怀疑&#;这样的计算方法是否公平。社会进步&#;物质进步&#;现在不是谈共渡时艰&#;而是如何避免剥削。中国的制造业都在说要从依靠低成本工人时代转型&#;新闻行业也是一样&#;依附“新闻民工”这样廉价劳能源的时代&#;也应该成为过去式了。但是有些人总是会走极端&#;不是单纯用钱就是用理想来替大家决定这个职业带来的满足感。事实上&#;新闻确实是一个需要依靠一点信念来坚持的行业&#;但是理想主义的坚持&#;并不代表不坚持保卫自己的基本权益。媒体人只有好好地爱自己&#;才能够领有人文关怀的情怀。其实这样的人文情怀从来不是某一个时代的特殊产物&#;只是&#;当新闻记者因为环境而变成了“新闻民工”的时候&#;人文情怀只不过是一种奢谈。更多试读&#;http:www.my1510.cntopic.php?id=5832b9616bc4d7b4当当网购书地址&#;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ref=search-1-pub卓越网购书地址&#;http:www.amazon.cngpproductB004H3XC7Yref=s9_simh_gw_p14_d0_i1?pf_rd_m=A1AJ19PSB66TGU&pf_rd_s=center-2&pf_rd_r=0APHHW4D9KTGQ7ER8A8T&pf_rd_t=101&pf_rd_p=&pf_rd_i=有这样的设法&#;是因为在内地&#;不少媒体正是用这样的奖励机制来对待记者。而这似乎是内地媒体的一个特色&#;记者的工作变成了计件工作制&#;只有发表了&#;才能够拿到相应的报酬。然而这样的方法一直是我相称反感的&#;因为我总在怀疑&#;这样的计算方法是否公平。  所以这些传媒高层在年轻后辈的眼中是这样&#;除了他们进入社会之后&#;锐气开始磨灭&#;变得更加现实之外&#;更重要的是&#;在于他们对市场的判断。我们常常说&#;怎样的人&#;看到的是怎样的世界。在这些高层的眼中&#;这是一个商业为先、效率为先的社会&#;人们需要的是吸引眼球&#;甚至是媚俗的东西。在传统媒体决定受众接收内容的时代&#;很难判断他们的对错。但是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受众可以夺回很大部分阅读的决定权&#;这使得阅读的内容越来越多元&#;媒体在无法控制大家看什么的情况下&#;只有一个出路&#;就是把某些内容做得深刻一些。只是&#;新媒体的时代来得太快&#;这些高层还没有习惯&#;新闻已经不是传统的新闻模式&#;要学习在网络上寻找新闻线索&#;要承认传统媒体在速度上远远落后于网络&#;要去尝试理解&#;怎样才是草根文化&#;才是受众真正有兴趣的内容。其实说到新闻工作带来的满足感&#;在和很多外人聊起来的时候&#;总是无法让对方信服。每当看到记者不怕辛苦&#;连续工作十多个小时&#;不少人在对记者的敬业表示惊叹的同时&#;不忘加上一句&#;“这样做是不是为了奖金&#;”在听到我们的解释&#;大家只不过拿着一份工资的时候&#;很多人表现出不相信的表情。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在内地&#;不少媒体正是用这样的嘉奖机制来对待记者。而这似乎是内地媒体的一个特色&#;记者的工作变成了计件工作制&#;只有发表了&#;才能够拿到相应的报酬。然而这样的方式一直是我相称反感的&#;因为我总在怀疑&#;这样的计算方法是否公平。社会进步&#;物资进步&#;现在不是谈共渡时艰&#;而是如何避免克扣。中国的制造业都在说要从依靠低成本工人时代转型&#;新闻行业也是一样&#;依靠“新闻民工”这样廉价劳动力的时代&#;也应该成为过去式了。但是有些人总是会走极端&#;不是单纯用钱就是用理想来替大家决定这个职业带来的满足感。事实上&#;新闻确实是一个需要依靠一点信念来坚持的行业&#;但是理想主义的坚持&#;并不代表不坚持捍卫自己的基本权益。媒体人只有好好地爱自己&#;才能够拥有人文关怀的情怀。其实这样的人文情怀从来不是某一个时代的特殊产物&#;只是&#;当新闻记者因为环境而变成了“新闻民工”的时候&#;人文情怀只不过是一种奢谈。更多试读&#;http:www.my1510.cntopic.php?id=5832b9616bc4d7b4当当网购书地址&#;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ref=search-1-pub出色网购书地址&#;http:www.amazon.cngpproductB004H3XC7Yref=s9_simh_gw_p14_d0_i1?pf_rd_m=A1AJ19PSB66TGU&pf_rd_s=center-2&pf_rd_r=0APHHW4D9KTGQ7ER8A8T&pf_rd_t=101&pf_rd_p=&pf_rd_i=社会进步&#;物质进步&#;现在不是谈共渡时艰&#;而是如何避免剥削。中国的制造业都在说要从依靠低成本工人时代转型&#;新闻行业也是一样&#;依靠“新闻民工”这样廉价劳动力的时代&#;也应该成为从前式了。但是有些人总是会走极端&#;不是单纯用钱就是用理想来替大家决定这个职业带来的满足感。  所以这些传媒高层在年轻后辈的眼中是这样&#;除了他们进入社会之后&#;锐气开始磨灭&#;变得更加现实之外&#;更主要的是&#;在于他们对市场的判断。我们常常说&#;怎样的人&#;看到的是怎样的世界。在这些高层的眼中&#;这是一个商业为先、效力为先的社会&#;人们需要的是吸引眼球&#;甚至是媚俗的东西。在传统媒体决定受众吸收内容的时代&#;很难判断他们的对错。但是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受众可以夺回很大部分阅读的决定权&#;这使得阅读的内容越来越多元&#;媒体在无法掌握大家看什么的情况下&#;只有一个出路&#;就是把某些内容做得深入一些。只是&#;新媒体的时代来得太快&#;这些高层还没有习惯&#;新闻已经不是传统的新闻模式&#;要学习在网络上寻找新闻线索&#;要承认传统媒体在速度上远远落后于网络&#;要去尝试理解&#;怎样才是草根文化&#;才是受众真正有兴趣的内容。其实说到新闻工作带来的满足感&#;在和很多外人聊起来的时候&#;总是无法让对方信服。每当看到记者不怕辛苦&#;连续工作十多个小时&#;不少人在对记者的敬业表示赞叹的同时&#;不忘加上一句&#;“这样做是不是为了奖金&#;”在听到我们的解释&#;大家只不过拿着一份工资的时候&#;很多人表现出不相信的表情。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在内地&#;不少媒体正是用这样的奖励机制来对待记者。而这似乎是内地媒体的一个特色&#;记者的工作变成了计件工作制&#;只有发表了&#;能力够拿到相应的报酬。然而这样的方式一直是我相当反感的&#;因为我总在怀疑&#;这样的计算方法是否公平。社会进步&#;物质进步&#;现在不是谈共渡时艰&#;而是如何防止抽剥。中国的制造业都在说要从依靠低成本工人时代转型&#;新闻行业也是一样&#;依靠“新闻民工”这样便宜劳动力的时代&#;也应该成为过去式了。但是有些人总是会走极端&#;不是单纯用钱就是用理想来替大家决定这个职业带来的满足感。事实上&#;新闻确实是一个需要依靠一点信念来坚持的行业&#;但是理想主义的坚持&#;并不代表不坚持捍卫自己的基本权益。媒体人只有好好地爱自己&#;才能够拥有人文关怀的情怀。其实这样的人文情怀从来不是某一个时代的特殊产物&#;只是&#;当新闻记者因为环境而变成了“新闻民工”的时候&#;人文情怀只不过是一种奢谈。更多试读&#;http:www.my1510.cntopic.php?id=5832b9616bc4d7b4当当网购书地址&#;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ref=search-1-pub卓著网购书地址&#;http:www.amazon.cngpproductB004H3XC7Yref=s9_simh_gw_p14_d0_i1?pf_rd_m=A1AJ19PSB66TGU&pf_rd_s=center-2&pf_rd_r=0APHHW4D9KTGQ7ER8A8T&pf_rd_t=101&pf_rd_p=&pf_rd_i=事实上&#;新闻确实是一个需要依靠一点信念来坚持的行业&#;但是理想主义的坚持&#;并不代表不坚持捍卫自己的基本权益。媒体人只有好好地爱自己&#;才可能拥有人文关怀的情怀。其实这样的人文情怀从来不是某一个时代的特别产物&#;只是&#;当新闻记者因为环境而变成了“新闻民工”的时候&#;人文情怀只不过是一种奢谈。 更多试读&#;当当网购书地址&#;15.新闻民工郭台铭在带领记者参观富士康深圳厂房时&#;对记者笑着说&#;“记者很辛苦&#;记者行业是血汗行业。”这当然是为了拉近和记者之间的距离&#;表示对记者这个辛苦职业的体谅&#;只是&#;作为行内人&#;听着这句玩笑话却一点也笑不起来&#;因为我觉得&#;至少从两岸三地来说&#;郭台铭非常形象地描绘了记者这个行业的现状。虚伪的公信力香港记者协会有一个给记者的采访建议&#;其中包括&#;当去本地采访突发事件的时候&#;记者一定要记得做好自我保障的工作&#;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提醒自己的老板&#;为自己购买人身保险。不过&#;如果真的要让一个记者在去机场的路上&#;打电话和自己的上司讨论这个问题&#;似乎不太现实。一来&#;很多人没有这样的概念&#;包括我自己&#;每次遭受突发事件&#;脑子里面从来没有想过保险这个问题&#;二来&#;即便有这样的需求&#;一想到可能会因此给上司一个负面的印象&#;可能会影响到下次外出采访的机会&#;大多数人都会保持沉默。而现实情况是&#;就算有记者向就职的公司提出这样的要求&#;一般上司都会打着哈哈&#;或者是非常为难地表示&#;时间如此紧急&#;真的做不到啊。也因为这样&#;记者协会特别公布了一些24小时之内接受投保的保险公司热线电话&#;遇到这样的情况&#;把电话告诉自己的上司。不过&#;坚持这样做的记者&#;往往大多会成为上司眼中一个麻烦的下属&#;或者从另外一个角度&#;会感到这个下属毫无事业心&#;不明白记者这个职业是需要付出的。而很多媒体人也认同这样的看法&#;因此&#;就算每天工作20个小时也没有加班费用&#;大家还是心甘情愿&#;因为做了记者&#;就是这样。但是&#;假如我们撇开记者这个职业名称&#;单纯来看这样的一些事实&#;这个行业的收入是否合理&#;我还记得自己是在90年代中期参加媒体这个行业的&#;作为一个没有媒体工作经验的新手&#;每个月的月薪有港元。但是在15年之后的今天&#;一个大学新闻系的毕业生进入媒体工作&#;月薪最低的只有6500港元&#;平均在7000港元到港元之间。当然&#;90年代是香港媒体最蓬勃的时期&#;带动了记者这个行业的收入增加&#;有一些媒体&#;一年甚至可以加两三次工资&#;但是现在&#;媒体的经营环境并不理想。香港记者协会做过这样一个统计&#;因为超时工作成为常态&#;计算下来&#;记者的平均时薪是20港元&#;虽然香港还在为是否设立最低基本工资而争论&#;但是这个数字&#;已经远远低于能够被香港社会所接受的最低工资水平。就算不加班&#;这样的收入&#;也已经是香港平均收入的下限了。2009年的时候&#;香港一家自称是最有公信力的媒体总编&#;和年轻的前线记者发生了一场争论。记者自称“新闻童工”&#;在仔细计算了自己的收入和开支后&#;发现如果要坚持自己的新闻理想&#;不单单入不敷出&#;还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这篇网络上流传的文章&#;引发了不少同行的共鸣&#;大家感叹&#;如果记者连自己的基本生活都无法保障&#;那又如何保持新闻专业主义激情&#;而且从媒体经营的角度来说&#;为了理想不要面包的人当然会有&#;但是绝对不是大多数&#;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吸引高水准的专业人才&#;但媒体总编却不这样看&#;他用过来人的身份劝导年轻后辈要有吃苦的精神&#;因为他们这辈新闻人就是这样过来的。他感慨&#;现在的年轻人太多抱怨。这样的情况其实在世界各地都存在&#;媒体成了一个需要靠理想来支撑的行业。在美国&#;除了进入像《纽约时报》这样的大报&#;普通的报纸记者&#;做了十年&#;也可能不过五万美元的年薪&#;扣除税金&#;勉强够得上一个中产。我的一个朋友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毕业&#;找到了一份在FOX新闻部做制作助理的工作&#;这是成为记者的第一步&#;只有过了这关&#;才有机会成为在镜头前报道的电视记者。但是这份工作一个月的收入只有1000多美金&#;朋友算了一下&#;在纽约负担房租以及交通的基本费用都不够&#;自己也没有能力倒贴&#;最后只能够忍痛放弃。不过虽然工资收入不高&#;在美国的新闻媒体&#;驻外或者到艰险的地方采访&#;补贴却是相当高的&#;而且媒体最担心的是&#;员工千万不要在工作期间出现意外&#;也因为如此&#;保险非常重要。而如果要去战乱的地方&#;在一些媒体&#;如果记者不能够通过保险公司的培训考试&#;那就没有赴前线采访的机会&#;而对于那些买了巨额保险的媒体&#;保险公司还会派出安全顾问&#;陪伴记者采访&#;一方面给予安全建议&#;另一方面是为了确保&#;如果记者是在没有遵守安全指引的情况下出现意外&#;保险公司是不需要理赔的。在玉树地震报道中&#;透过网络&#;听到了很多内地媒体记者的求助声音&#;这原本应该是所在媒体承担的责任。但是很多媒体为了抢新闻&#;把缺乏经验、设备&#;甚至身体状况不佳的记者放到了前线。虽然&#;报道是记者的职责&#;但是保护自己员工的安全&#;则是企业的职责。同样的情况在香港媒体身上也发生过。汶川地震&#;因为缺乏专业的所以这些传媒高层在年轻后辈的眼中是这样&#;除了他们进入社会之后&#;锐气开始磨灭&#;变得更加现实之外&#;更重要的是&#;在于他们对市场的判断。我们经常说&#;怎样的人&#;看到的是怎样的世界。在这些高层的眼中&#;这是一个商业为先、效率为先的社会&#;人们需要的是吸引眼球&#;甚至是媚俗的东西。在传统媒体决议受众接受内容的时代&#;很难判断他们的对错。但是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受众可以夺回很大部分浏览的决定权&#;这使得阅读的内容越来越多元&#;媒体在无法控制大家看什么的情况下&#;只有一个前途&#;就是把某些内容做得深入一些。只是&#;新媒体的时代来得太快&#;这些高层还没有习惯&#;新闻已经不是传统的新闻模式&#;要学习在网络上寻找新闻线索&#;要承认传统媒体在速度上远远落后于网络&#;要去尝试理解&#;怎样才是草根文化&#;才是受众真正有兴趣的内容。其实说到新闻工作带来的满足感&#;在和很多外人聊起来的时候&#;总是无法让对方佩服。每当看到记者不怕辛苦&#;连续工作十多个小时&#;不少人在对记者的敬业表示赞叹的同时&#;不忘加上一句&#;“这样做是不是为了奖金&#;”在听到我们的解释&#;大家只不过拿着一份工资的时候&#;很多人表现出不信任的表情。有这样的主意&#;是因为在内地&#;不少媒体正是用这样的奖励机制来对待记者。而这似乎是内地媒体的一个特色&#;记者的工作变成了计件工作制&#;只有发表了&#;才能够拿到相应的报酬。然而这样的方式一直是我相当恶感的&#;因为我总在猜忌&#;这样的计算方法是否公平。社会进步&#;物质进步&#;现在不是谈共渡时艰&#;而是如何避免盘剥。中国的制造业都在说要从依靠低成本工人时代转型&#;新闻行业也是一样&#;依靠“新闻民工”这样廉价劳动力的时代&#;也应该成为过去式了。但是有些人老是会走极其&#;不是单纯用钱就是用理想来替大家决定这个职业带来的知足感。事实上&#;新闻确实是一个需要依靠一点信心来坚持的行业&#;但是理想主义的坚持&#;并不代表不坚持捍卫自己的基本权益。媒体人只有好好地爱自己&#;才能够拥有人文关怀的情怀。其实这样的人文情怀从来不是某一个时代的特殊产物&#;只是&#;当新闻记者因为环境而变成了“新闻民工”的时候&#;人文情怀只不过是一种奢谈。更多试读&#;http:www.my1510.cntopic.php?id=5832b9616bc4d7b4当当网购书地址&#;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ref=search-1-pub卓越网购书地址&#;http:www.amazon.cngpproductB004H3XC7Yref=s9_simh_gw_p14_d0_i1?pf_rd_m=A1AJ19PSB66TGU&pf_rd_s=center-2&pf_rd_r=0APHHW4D9KTGQ7ER8A8T&pf_rd_t=101&pf_rd_p=&pf_rd_i=卓越网购书地址&#;15.新闻民工郭台铭在带领记者参观富士康深圳厂房时&#;对记者笑着说&#;“记者很辛苦&#;记者行业是血汗行业。”这当然是为了拉近和记者之间的距离&#;表示对记者这个辛苦职业的谅解&#;只是&#;作为行内人&#;听着这句玩笑话却一点也笑不起来&#;因为我觉得&#;至少从两岸三地来说&#;郭台铭非常形象地描绘了记者这个行业的现状。虚伪的公信力香港记者协会有一个给记者的采访建议&#;其中包括&#;当去外地采访突发事件的时候&#;记者一定要记得做好自我保障的工作&#;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提醒自己的老板&#;为自己购买人身保险。不过&#;如果真的要让一个记者在去机场的路上&#;打电话和自己的上司讨论这个问题&#;似乎不太现实。一来&#;很多人没有这样的概念&#;包括我自己&#;每次遭遇突发事件&#;脑子里面从来没有想过保险这个问题&#;二来&#;即便有这样的需求&#;一想到可能会因此给上司一个负面的印象&#;可能会影响到下次外出采访的机会&#;大多数人都会保持沉默。而现实情况是&#;就算有记者向就职的公司提出这样的要求&#;一般上司都会打着哈哈&#;或者是非常为难地表示&#;时间如此紧急&#;真的做不到啊。也因为这样&#;记者协会特殊公布了一些24小时之内接收投保的保险公司热线电话&#;遇到这样的情况&#;把电话告知自己的上司。不过&#;坚持这样做的记者&#;往往大多会成为上司眼中一个麻烦的下属&#;或者从另外一个角度&#;会觉得这个下属毫无事业心&#;不明白记者这个职业是需要付出的。而很多媒体人也认同这样的看法&#;因此&#;就算每天工作20个小时也没有加班费用&#;大家还是心甘情愿&#;因为做了记者&#;就是这样。但是&#;如果我们撇开记者这个职业名称&#;单纯来看这样的一些事实&#;这个行业的收入是否合理&#;我还记得自己是在90年代中期加入媒体这个行业的&#;作为一个没有媒体工作经验的新手&#;每个月的月薪有港元。但是在15年之后的今天&#;一个大学新闻系的毕业生进入媒体工作&#;月薪最低的只有6500港元&#;平均在7000港元到港元之间。当然&#;90年代是香港媒体最蓬勃的时期&#;带动了记者这个行业的收入增长&#;有一些媒体&#;一年甚至可以加两三次工资&#;但是现在&#;媒体的经营环境并不理想。香港记者协会做过这样一个统计&#;因为超时工作成为常态&#;计算下来&#;记者的平均时薪是20港元&#;虽然香港还在为是否设立最低基本工资而争论&#;但是这个数字&#;已经远远低于能够被香港社会所接受的最低工资水平。就算不加班&#;这样的收入&#;也已经是香港平均收入的下限了。2009年的时候&#;香港一家自称是最有公信力的媒体总编&#;和年轻的前线记者发生了一场争论。记者自称“新闻童工”&#;在细心计算了自己的收入和开支后&#;发现如果要坚持自己的新闻理想&#;不单单入不敷出&#;还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这篇网络上流传的文章&#;引发了不少同行的共识&#;大家感叹&#;如果记者连自己的基本生活都无法保障&#;那又如何坚持新闻专业主义豪情&#;而且从媒体经营的角度来说&#;为了理想不要面包的人当然会有&#;但是绝对不是大多数&#;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吸引高水准的专业人才&#;但媒体总编却不这样看&#;他用过来人的身份劝导年轻后辈要有吃苦的精神&#;因为他们这辈新闻人就是这样过来的。他感慨&#;现在的年轻人太多抱怨。这样的情况其着实世界各地都存在&#;媒体成了一个需要靠理想来支持的行业。在美国&#;除了进入像《纽约时报》这样的大报&#;普通的报纸记者&#;做了十年&#;也可能不过五万美元的年薪&#;扣除税金&#;委曲够得上一个中产。我的一个朋友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毕业&#;找到了一份在FOX新闻部做制作助理的工作&#;这是成为记者的第一步&#;只有过了这关&#;才有机会成为在镜头前报道的电视记者。但是这份工作一个月的收入只有1000多美金&#;朋友算了一下&#;在纽约累赘房租以及交通的基本费用都不够&#;自己也没有能力倒贴&#;最后只能够忍痛放弃。不过虽然工资收入不高&#;在美国的新闻媒体&#;驻外或者到艰险的地方采访&#;补助却是相当高的&#;而且媒体最担心的是&#;员工千万不要在工作期间出现意外&#;也因为如此&#;保险非常重要。而如果要去战乱的地方&#;在一些媒体&#;如果记者不能够通过保险公司的培训考试&#;那就没有赴前线采访的机会&#;而对于那些买了巨额保险的媒体&#;保险公司还会派出平安顾问&#;陪同记者采访&#;一方面给予安全建议&#;另一方面是为了确保&#;如果记者是在没有遵守安全指引的情况下出现意外&#;保险公司是不需要理赔的。在玉树地震报道中&#;透过网络&#;听到了很多内地媒体记者的求助声音&#;这底本应该是所在媒体承担的责任。但是很多媒体为了抢新闻&#;把缺乏经验、设备&#;甚至身体状况不佳的记者放到了前线。虽然&#;报道是记者的职责&#;但是保护自己员工的安全&#;则是企业的职责。同样的情况在香港媒体身上也发生过。汶川地震&#;由于缺乏专业的  起源:()-[不分东西]试读:第15章 新闻民工_闾丘露薇_新浪博客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