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31日星期三

中欧拯救世界经济的新契机

    第七届亚欧峰会开幕,会期虽然只有两天,但是其象征意义和实际效应却不能低估。本届峰会,聚集了欧亚45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国际组织负责人与会,在规模档次上都破了纪录。   从政治意义上讲,这是北京“两奥”之后,北京举行的最大规模的国际性峰会,北京的国际政治地位再次得到全球确认。不夸张地说,北京在政治上已经具备了“第二联合国”的地位。此外,德国总理默克尔的与会,修复了因达赖、奥运而走低的中德关系。更重要的是,具有鹰派之称的日本信任首相麻生太郎一改日本首相首访美国的惯例,利用亚欧峰会首访中国,凸显中日关系将延续福田时代“和”的主旋。   本届亚欧峰会的主旨是经济。在愈演愈烈的世界性金融危机面前,东道主中国审时度势地调整了会议议题,将国际经济和金融形势列为首要议题。而这,也是亚欧各国共同关心的课题。此前,以华尔街为风暴眼弥漫世界各地的金融风暴已经造成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亚欧作为美国之外的第三大经济体,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影响。   应该说,亚欧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这给本届亚欧峰会增加了通过协商达成共识协同合作联合行动的契机,也确保了本届亚欧峰会具有拯救亚欧经济的实际意义。亚欧经济安然渡过难关,美国经济就不会继续沉沦,全球经济复苏有望。   因此,“对话合作,互利共赢”已经成为与会者共同体认的共识。中国主席胡锦涛强调“中欧加强沟通应对金融危机”;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则认为“中欧关系是战略性、强有力、成熟的关系”;东盟秘书处秘书长素林则表示“会议的成功举办将对解决当前世界面临的热点问题起到重要作用”。亚欧峰会发表关于全球金融形势的联合声明认为,各国政府应体现远见和魄力,坚定、果断、负责、及时地采取有效措施,妥善应对当前金融危机的挑战。领导人对通过共同努力克服危机充满信心。总之,本届亚欧峰会,欧亚大陆都热切期望达成拯救全球经济的北京新共识。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1998年的亚欧伦敦峰会欧洲曾出台帮助亚洲的金融举措。这次北京峰会则充满了亚欧互相帮助共度难关的意味。这不仅体现了欧亚合作的新水平,也彰显亚洲实力的增强。尤其中国,10年的时间已经成为全球最主要的经济贸易大国,外汇储备高达1.9万亿美元。在金融危机导致出口形势恶化的情势下,中国采取多种举措激活国内市场,确保经济增长的势头。一方面,中国央行和欧洲央行一起,联合降息,发挥稳固资本市场的作用;另一方面,中国出台大规模减税政策,刺激中小企业活跃国内市场的生存能力和内贸能力。此外,就是深化农村土地改革,缩减城乡差距,正和全国统一的流通市场,为繁荣国内经济,拓展国内市场化解结构性壁垒。过去30年,中国沿海地区的制造业市场为欧美日等主要国家提供了海量的贸易机会。如果巨大的中国中西部市场被激活被拓展,中国提振全球经济的引擎依然动力澎湃。   所以,此番亚洲峰会的新共识除了实现两大洲范围内协同救市的功能外,亚欧各国更对中国充满了发挥更大作用的期待。中国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不认为中国是世界的救世主,但他认为“目前中国能自保,并由此成为亚洲经济区的一个稳定因素。”而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和法国总统萨科奇出席亚欧峰会的核心内容就是邀请中国领导人,出席下月在华盛顿举行的环球金融峰会。他们期望中国担负更多的全球责任。不惟欧亚各国对华报以热望,白宫也表示,在应对当前金融危机问题上,中国将发挥“稳定者”的角色。美国《华尔街日报》则评论,中国经济放缓让全球经济感到“切肤之痛”,在极度深寒的世界性金融危机情势下,中国打个喷嚏全球都感冒的时代已经来临。   尤值一提的是,在金融危机的发源地美国,布什政府启动的救市举措并不及时且不顺利,在救市效率、政策设计和启动救市基金方面远不如欧盟和中国。欧盟短期内就能启动2万亿救市资金和联合出台降息举措,中国更是迅捷出售,连续发出救市组合拳。中欧联合,有利于建构新的全球金融体系,改变美元一枝独秀的风险货币体制,提升欧元和人民币的地位。 

自主招生:关键年需关键突破

2011年&#;我国高校自主招生改革试点进入第9个年头&#;这也是关键之年。自主招生的未来走向如何&#;是赢得公众信任&#;减轻考生负担&#;还是进一步加剧公众的改革焦虑&#;增加学生的学业和考试负担&#;就看这一年中教育部门和相关高校是否有改革意识&#;能否对有关自主招生环节进行全新调整。如果自主招生继续现行模式——“自主招生资格考试+统一高考+集中录取”&#;即每所自主招生高校通过单独或联合考试、学校面试&#;先给符合条件的考生自主招生资格&#;再要求这些学生必须参加高考&#;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将该校作为A志愿(或第一志愿)&#;考生高考分数必须达到学校承诺的录取条件&#;方可被录取&#;那么&#;无论自主招生怎么改革&#;都摆脱不了两个事实&#;其一&#;高校是利用这一政策“抢生源”&#;其二&#;高校举行的自主招生测试&#;不管是联考还是单独考试&#;都变身为“小高考”。这样的“自主招生”&#;除了增加公众的改革焦虑、考生的压力之外&#;对突围基础教育的应试教育格局与提高大学的教育质量&#;没有任何积极意义。说到底&#;现行自主招生&#;本质上是“伪自主招生”&#;没有学校的自主权&#;也没有学生的选择权。要让自主招生改革有积极意义&#;办法十分简单&#;就是打破集中录取&#;真正赋予高校自主招生权、扩大考生选择机会。具体的操作路径有二。其一&#;基于高考成绩的大学自主招生。这是香港地区高校在内地的自主招生办法&#;具体为&#;6月底高考成绩公布之后&#;学校主动提出申请自主招生的分数门槛(不再是以前的按志愿、分数依次投档&#;学校的投档线是被动“投出来”的)&#;达到分数要求的学生可以自主申请多所大学(比如5—6所)&#;可同时获得多所大学录取通知书&#;再根据学校的办学质量、录取专业、提供奖学金等进行确认。这样的自主招生&#;首先通过统一高考&#;确保了基本的公平&#;其次&#;把统一高考的功能由选拔变为评价&#;是学校评价学生的材料之一&#;学校基于高考成绩&#;再结合中学学科成绩、中学综合表现和大学的面试考察&#;自主录取学生&#;充分体现学校的自主性&#;再次&#;每个学2011年&#;我国高校自主招生改革试点进入第9个年头&#;这也是关键之年。自主招生的未来走向如何&#;是赢得公众信任&#;减轻考生负担&#;还是进一步加剧公众的改革焦虑&#;增加学生的学业和考试负担&#;就看这一年中教育部门和相关高校是否有改革意识&#;能否对有关自主招生环节进行全新调整。 如果自主招生继续现行模式——“自主招生资格考试+统一高考+集中录取”&#;即每所自主招生高校通过单独或联合考试、学校面试&#;先给符合条件的考生自主招生资格&#;再要求这些学生必须参加高考&#;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将该校作为A志愿(或第一志愿)&#;考生高考分数必须达到学校承诺的录取条件&#;方可被录取&#;那么&#;无论自主招生怎么改革&#;都摆脱不了两个事实&#;其一&#;高校是利用这一政策“抢生源”&#;其二&#;高校举行的自主招生测试&#;不管是联考还是单独考试&#;都变身为“小高考”。这样的“自主招生”&#;除了增加公众的改革焦虑、考生的压力之外&#;对突围基础教育的应试教育格局与提高大学的教育质量&#;没有任何积极意义。 生可获得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权&#;实现学生和学校的双向选择&#;建立起高等教育的市场竞争机制。从操作层面看&#;大家的担忧无非两方面。一是公平问题。学校自主设立分数门槛&#;入围面试的学生肯定远多于实际录取学生(比如2∶1)&#;这一过程会否有猫腻&#;二是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低&#;学生可获得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必然出现确认报到比例低&#;大学录取任务不能一次完成的问题。这些担忧完全可以通过进一步的改革配套予以消除。这包括要求自主招生高校组成独立于行政部门的招生委员会&#;负责制订自主招生标准&#;监督自主招生过程&#;详尽公布自主招生学生的高考成绩、中学学科成绩、中学推荐资料、大学面试考察成绩以及面试考察的老师姓名&#;在自主招生阶段结束后再进行集中录取&#;未被录取的学生和未完成的高校招生计划&#;按原来的高考录取体系进行投档和录取。事实上&#;由于现在的自主招生名额只是学校招生总数的5%&#;所以上述试点大可放心进行&#;当自主招生成熟时可进一步扩大比例。另外&#;目前拿到自主招生资格的学生&#;获得的其实是高考录取降分优惠(降低20—30分)&#;相比大学在高考后自主划定申请分数门槛&#;哪一个更具公平性呢&#;其二&#;基于联考成绩的大学自主招生。这就是在大学联考推出之后&#;高校结合联考成绩、中学学科成绩以及大学面试&#;就可录取学生。这些学生不再参加统一高考、集中录取。换句话说&#;5%的高校自主招生权&#;不再与集中录取嫁接。这一调整无疑是革命性的。如果该模式推行&#;将在统一高考之外培育由社会机构组织的考试&#;这一考试靠市场竞争(学校的认可与学生的选择)获得公信力&#;联考形式成熟后&#;甚至可一年举办多次&#;每次考试都可以作为申请大学自主招生的有效成绩。这样&#;我国的高考升学就将建立起“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新系统&#;打破一考定终身。同样&#;对于这一模式&#;公众最大的担忧还是公平问题。需要指出的是&#;大学完全自主招生&#;不只是大学的自主权&#;也是学生的说到底&#;现行自主招生&#;本质上是“伪自主招生”&#;没有学校的自主权&#;也没有学生的选择权。要让自主招生改革有积极意义&#;办法十分简单&#;就是打破集中录取&#;真正赋予高校自主招生权、扩大考生选择机会。具体的操作路径有二。 其一&#;基于高考成绩的大学自主招生。这是香港地区高校在内地的自主招生办法&#;具体为&#;6月底高考成绩公布之后&#;学校主动提出申请自主招生的分数门槛(不再是以前的按志愿、分数依次投档&#;学校的投档线是被动“投出来”的)&#;达到分数要求的学生可以自主申请多所大学(比如5—6所)&#;可同时获得多所大学录取通知书&#;再根据学校的办学质量、录取专业、提供奖学金等进行确认。这样的自主招生&#;首先通过统一高考&#;确保了基本的公平&#;其次&#;把统一高考的功能由选拔变为评价&#;是学校评价学生的材料之一&#;学校基于高考成绩&#;再结合中学学科成绩、中学综合表现和大学的面试考察&#;自主录取学生&#;充分体现学校的自主性&#;再次&#;每个学生可获得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权&#;实现学生和学校的双向选择&#;建立起高等教育的市场竞争机制。生可获得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权&#;实现学生和学校的双向选择&#;建立起高等教育的市场竞争机制。从操作层面看&#;大家的担忧无非两方面。一是公平问题。学校自主设立分数门槛&#;入围面试的学生肯定远多于实际录取学生(比如2∶1)&#;这一过程会否有猫腻&#;二是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低&#;学生可获得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必然出现确认报到比例低&#;大学录取任务不能一次完成的问题。这些担忧完全可以通过进一步的改革配套予以消除。这包括要求自主招生高校组成独立于行政部门的招生委员会&#;负责制订自主招生标准&#;监督自主招生过程&#;详尽公布自主招生学生的高考成绩、中学学科成绩、中学推荐资料、大学面试考察成绩以及面试考察的老师姓名&#;在自主招生阶段结束后再进行集中录取&#;未被录取的学生和未完成的高校招生计划&#;按原来的高考录取体系进行投档和录取。事实上&#;由于现在的自主招生名额只是学校招生总数的5%&#;所以上述试点大可放心进行&#;当自主招生成熟时可进一步扩大比例。另外&#;目前拿到自主招生资格的学生&#;获得的其实是高考录取降分优惠(降低20—30分)&#;相比大学在高考后自主划定申请分数门槛&#;哪一个更具公平性呢&#;其二&#;基于联考成绩的大学自主招生。这就是在大学联考推出之后&#;高校结合联考成绩、中学学科成绩以及大学面试&#;就可录取学生。这些学生不再参加统一高考、集中录取。换句话说&#;5%的高校自主招生权&#;不再与集中录取嫁接。这一调整无疑是革命性的。如果该模式推行&#;将在统一高考之外培育由社会机构组织的考试&#;这一考试靠市场竞争(学校的认可与学生的选择)获得公信力&#;联考形式成熟后&#;甚至可一年举办多次&#;每次考试都可以作为申请大学自主招生的有效成绩。这样&#;我国的高考升学就将建立起“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新系统&#;打破一考定终身。同样&#;对于这一模式&#;公众最大的担忧还是公平问题。需要指出的是&#;大学完全自主招生&#;不只是大学的自主权&#;也是学生的 从操作层面看&#;大家的担忧无非两方面。一是公平问题。学校自主设立分数门槛&#;入围面试的学生肯定远多于实际录取学生(比如2∶1)&#;这一过程会否有猫腻&#;二是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低&#;学生可获得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必然出现确认报到比例低&#;大学录取任务不能一次完成的问题。这些担忧完全可以通过进一步的改革配套予以消除。这包括要求自主招生高校组成独立于行政部门的招生委员会&#;负责制订自主招生标准&#;监督自主招生过程&#;详尽公布自主招生学生的高考成绩、中学学科成绩、中学推荐资料、大学面试考察成绩以及面试考察的老师姓名&#;在自主招生阶段结束后再进行集中录取&#;未被录取的学生和未完成的高校招生计划&#;按原来的高考录取体系进行投档和录取。 自主选择权。当选择大学的权利真正交到学生手中&#;我国高校还会像今天这般无视受教育者的权益吗&#;在美国大学中&#;正是由于有两项基本制度——自由申请入学制度和自由转学制度&#;学生有权“以脚投票”选择大学&#;才使大学不敢不重视教育质量&#;再牛的教授&#;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也必须上讲台为大学生上课。以上两条路径&#;实行起来并不难&#;只需政府部门放权给目前试点的80所高校即可。可以说&#;只要突破这一环&#;真正的自主招生就将在我国教育体系形成。但这也正是自主招生改革的最难之处——教育行政部门不愿放权。客观上说&#;这不仅仅是自主招生改革的难题&#;也是我国所有教育改革的难题。在笔者看来&#;政府部门放权是改革的大势所趋&#;我国《教育规划纲要》所指出的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已经明确了政府必须放权。因此&#;2011年的自主招生改革走向&#;某种程度检验着我国教改的诚意&#;假如政府部门把5%自主权交给大学&#;让大学大胆尝试&#;这意味着动真格的教改&#;反之&#;教改则是雷声大、雨点小&#;变为换汤不换药的走过场和折腾。事实上&#;由于现在的自主招生名额只是学校招生总数的5%&#;所以上述试点大可放心进行&#;当自主招生成熟时可进一步扩大比例。另外&#;目前拿到自主招生资格的学生&#;获得的其实是高考录取降分优惠(降低20—30分)&#;相比大学在高考后自主划定申请分数门槛&#;哪一个更具公平性呢&#; 其二&#;基于联考成绩的大学自主招生。这就是在大学联考推出之后&#;高校结合联考成绩、中学学科成绩以及大学面试&#;就可录取学生。这些学生不再参加统一高考、集中录取。换句话说&#;5%的高校自主招生权&#;不再与集中录取嫁接。这一调整无疑是革命性的。如果该模式推行&#;将在统一高考之外培育由社会机构组织的考试&#;这一考试靠市场竞争(学校的认可与学生的选择)获得公信力&#;联考形式成熟后&#;甚至可一年举办多次&#;每次考试都可以作为申请大学自主招生的有效成绩。这样&#;我国的高考升学就将建立起“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新系统&#;打破一考定终身。 同样&#;对于这一模式&#;公众最大的担忧还是公平问题。需要指出的是&#;大学完全自主招生&#;不只是大学的自主权&#;也是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当选择大学的权利真正交到学生手中&#;我国高校还会像今天这般无视受教育者的权益吗&#;在美国大学中&#;正是由于有两项基本制度——自由申请入学制度和自由转学制度&#;学生有权“以脚投票”选择大学&#;才使大学不敢不重视教育质量&#;再牛的教授&#;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也必须上讲台为大学生上课。 自主选择权。当选择大学的权利真正交到学生手中&#;我国高校还会像今天这般无视受教育者的权益吗&#;在美国大学中&#;正是由于有两项基本制度——自由申请入学制度和自由转学制度&#;学生有权“以脚投票”选择大学&#;才使大学不敢不重视教育质量&#;再牛的教授&#;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也必须上讲台为大学生上课。以上两条路径&#;实行起来并不难&#;只需政府部门放权给目前试点的80所高校即可。可以说&#;只要突破这一环&#;真正的自主招生就将在我国教育体系形成。但这也正是自主招生改革的最难之处——教育行政部门不愿放权。客观上说&#;这不仅仅是自主招生改革的难题&#;也是我国所有教育改革的难题。在笔者看来&#;政府部门放权是改革的大势所趋&#;我国《教育规划纲要》所指出的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已经明确了政府必须放权。因此&#;2011年的自主招生改革走向&#;某种程度检验着我国教改的诚意&#;假如政府部门把5%自主权交给大学&#;让大学大胆尝试&#;这意味着动真格的教改&#;反之&#;教改则是雷声大、雨点小&#;变为换汤不换药的走过场和折腾。以上两条路径&#;实行起来并不难&#;只需政府部门放权给目前试点的80所高校即可。可以说&#;只要突破这一环&#;真正的自主招生就将在我国教育体系形成。但这也正是自主招生改革的最难之处——教育行政部门不愿放权。客观上说&#;这不仅仅是自主招生改革的难题&#;也是我国所有教育改革的难题。在笔者看来&#;政府部门放权是改革的大势所趋&#;我国《教育规划纲要》所指出的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已经明确了政府必须放权。因此&#;2011年的自主招生改革走向&#;某种程度检验着我国教改的诚意&#;假如政府部门把5%自主权交给大学&#;让大学大胆尝试&#;这意味着动真格的教改&#;反之&#;教改则是雷声大、雨点小&#;变为换汤不换药的走过场和折腾。来源:()-自主招生:关键年需关键突破_bqxiong_新浪博客

铁道部部长的批示和“工行计息”案的败诉

   昨天,北京的姜先生挺高兴,因为他知道,自己写给铁道部部长的信,还真起作用了。   原来,今年的九月底,姜先生乘坐火车回北京,去这趟列车的餐车吃饭,他打开菜单一看,我的妈呀,这菜真太贵了!最便宜的“木耳白菜”也要16块钱,再来份米饭加碗汤,这顿比“工地盒饭”内容还少的饭,吃下来愣花了30块钱,关键是还没有吃饱。   回到北京,姜先生越想这事越窝心!干脆给铁道部的部长刘志军写了一封信,措词很不客气。没想到,昨天下午,这个路段管“路风监察”和“对客服务”的负责人、还有列车的车队长、那趟列车的餐车长一共四个人,还真是怀揣着铁道部刘志军部长的“亲笔批示”,冒着寒风、登门向他赔礼来了,除了道歉,还退了据说是姜先生“多交”的20块钱餐费。   餐车长是这样解释的:“木耳白菜”原来的定价是12块,但是,因为成本上涨,9月28日那天,就把价格调整成15块了。姜先生信上所说“这么一个菜能卖16块钱”,肯定是记错了。另外呢,米饭和汤您如果觉得不够,其实还是可以多加的,这都怪餐车上的服务员,工作做得不够细致,没提前跟姜先生做说明,让旅客在餐车上、花钱吃饭还饿着了,真不好意思。就是因为这么多的失误,餐车长现在已经被停职了……   今天,有不少媒体都为姜先生的这段特殊旅程而大发感慨,还援引姜先生的话,赞扬说“我们看到了铁道部对于民情上达的反应,是及时、快速和公正的”。当然,对于刘志军部长为这么个事专门作批示,我觉得没什么不好,至少说明,这封信没被扔进垃圾桶。在中国办事,只要上级领导高度重视了,下面也就会争相仿效,至少对整个行业的风气建设有好处;但是,仅以姜先生一件事,就断定整个铁道系统都能“聆听民意、快速处置”,我认为就有点夸大其词了!列车餐饮价格过高的问题,其实由来已久了,因为在环境封闭的列车上,餐车具有绝对垄断的地位,“独此一家,别无分号”,再加上餐车的经营,现在基本都被铁路职工给承包了,抬到售价,牟取暴利,这样的现象相当普遍,不能仅凭一句“工作失误”,就能解释清楚的。况且,部长有批示,你加以重视了,那部长没有批示的事儿多了,你怎么办呢?难道旅客除了向铁道部最高领导写信反映,就只能干瞪眼忍着各种恶劣的服务吗?   所以跟姜先生相比,储户段先生的遭遇就没那么幸运了。前段时间,细心的段先生发现,日历上都分大小月,但他存钱的工商银行,在计算利息的时候,偏偏不计算那个“31日”,所以他的存款一年下来,利息被少算了105.86元,于是,段先生把自己将账户所在的支行告上了法庭。不过也是在昨天,一审判决结果下来了,法院驳回了段先生的起诉,因为按照1965年,央行曾经下发过计息通行做法,规定“各类储蓄存款,全年都按360天计息,即无论大月、小月和闰月,每月均按30天计算。”不过法院也指出,计息规则对储户选择储蓄机构及储蓄方式,的确具有实质影响。工行没有尽到告知义务,对这场争议的产生负有一定过错。所以法院也会发司法建议函。该支行应该承担80%案件受理费,也就是40块钱。   姜先生和段先生二位,都可以被某些部门称为“刁民”,因为都是锱铢必较,尽管一个人赢得了问题解决,而另一个却输掉了官司,但是,他们俩都值得我们尊重,起码让我们认识到了垄断行业的软肋,垄断行业之所以形成一种“藐视客户”的排场,也是咱们这些人长期甘吃哑巴亏给“惯”出来的。WTO五周年的时候,大伙也看明白了两个方向:甭总指望着监管部门能逼着这些老大们就范,要么就开放门槛,加大竞争,因为监管者很容易被收买,但竞争者却不是那么容易被买通的,要么就让我们每个人都成为像姜先生、段先生这样的所谓“刁民”,成天盯着你的问题,看你还敢与全体人民作对不?

行贿有一个雅号叫“送钱”

据7月22日新华网报道:张治安案件发生后,安徽阜阳市委高度关注案件有关情况,20日阜阳市委召开常委会议,研究决定免去涉嫌为谋取职务,向张治安送钱的5名县处级干部、8名科级干部的职务。 阜阳当局确实“高度关注”。你瞧,《中国青年报》(7月10日)《现代快报》(7月19日)等媒体在纷纷揭露“‘白宫书记’买官后卖官被公诉,买官者仍在任”之后,20日阜阳就作出反应,免掉被媒体点名的十多位被公安机关证实向张治安行贿买官的官员职务。 可是,这种“高度关注”令人高兴不起来。该案相关事实早就查明,6月25日已进入公诉阶段,迟迟不见阜阳有啥动静,直至全国媒体、公共舆论的介入,行贿买官者才得到处理。如果没有记者揭发,他们会捋买官者的乌纱吗?肯定是不可能的。 即使是今天,“高度关注”了,“严肃处理”了,仍然能看出当局对买官者的“厚爱”。你看,当局用了一个非常奇妙、暧昧的词——“送钱”,而不是“行贿”。可别以为这是一个小小的“疏忽”,其实是用心良苦。如果是“行贿”,按中国现行法律,行贿与受贿同罪,这样一来,这些买官者不但要丢官,而且还要负上刑事责任,要坐牢。而“送钱”则不然,它不是一个法律词汇,可以是行贿、收买,也可以理解生意往来、朋友馈赠、情人送礼等等。如此这般,其性质就截然不同了。词汇小小变化,含义有天壤之别,你说某些人是不是用心良苦?原来,行贿还有一个雅号叫“送钱”。 而且,“免职”也颇为蹊跷,值得玩味。按照现行的“公务员处分条例”,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的种类为6种: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免职”不在其列。而按过往的操作,“免职”既可以是对官员的一种处分,也可以是常规动作——另任他职之前免除现职。阜阳对这13名向张治安行贿买官的官员进行“免职”,究竟属于何种情况?会不会过一段时间,风平浪静之后,他们又静悄悄地复出,改任他职? 当地对这些买官的官员“呵护”若此,可谓仁至义尽矣。只是老百姓见了,不免疑窦丛生:某些人对明显违法乱纪的官员如此袒护,玩小伎俩愚弄百姓,执政为谁?是非不分,黑白颠倒,这些官员如何体现“先进性”?阜阳如此处理这起事件,很难让人相信当局的态度是鲜明的,立场是坚定的,方法是正确的,结果是公正的。 对官员毫无原则的宠爱,则是对老百姓的严苛。苛政猛于虎,长此以往,最终会把民心丧失殆尽的,望三思。 相关链接:/09/0722/11/5EQT19V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