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晃奔四张去了,忽然就很好奇:我的姓是怎么来的?根在哪儿?这动机在头脑里就回旋啊彷徨啊,几乎跟片子《谁说我不在乎》里吕丽萍对结婚证的揣摩一样——着疯了…… 上周末回家探亲,问了问快90岁的奶奶,咱家“戴”是从哪儿来的啊?奶奶说,打嫁给爷爷前,就一直在绍兴了。爷爷过世早,又是独生子,这根线是问不出成果的了。 赶巧我老爷子曾据说过诸暨跟桐庐接壤的马剑镇有一个“戴氏宗祠”,又赶巧半年前老爷子的友人——老家是马剑镇的绍兴第二国民病院的董院长,因为工作的关联,曾带我老爷子去过一次“戴氏宗祠”。于是,耐不住我的好奇,全家人决议应用周末再去一次。 从绍兴动身,走去诸暨的省道,进诸暨城后,向大塘镇方向前行,而后接去五泄的方向,以上均有路标指导。当车子快濒临五泄时,有一个小村落,路口的唆使标记为“桐庐/富阳”方向,扎进去,就开端翻山了。 翻山时,你是截然想不到山那边是什么景色的。每次我走西部,翻越垭口后,看到的风景都是一再的出乎预感——这次也不例外——浙东平原的“绿”切实让我大吃一惊。 泊车“色”一番是必定的,只是田间的黄牛,始终用端详本地人的目光在看我。我心说:最多就是少小离家老大回啦,也不至于这么相间不相识嘛…… 因为这条路应当算是县级公路,走的车比拟少,所以两边的景致确认很朴实。观赏中,就人不知鬼不觉的开到了目标地——马剑镇的“戴氏宗祠”。 祠内古老而又神奇的雕刻艺术、工整肃穆的庭院建造、戴氏一门从唐朝开始的族谱文明底蕴、以及至今保留完好的乾隆年间的宅门古宫,让我此行如斯的快慰及充斥感恩。 镇上的大人们,在祠堂里安闲的打着麻将;小孩子们,则在祖堂里补习着作业——连久违的粉笔和板擦,都在这样古朴的祠堂里,为她增加着遥远的记忆……独一的遗憾,不见到祠堂的看护人,靠近百岁的戴大爷——他已经在这里,任务的、默默的守护了快50年了。 流浪,是如此盼望寻根——我的根找到了,你的呢? 浙东平原(一组3张) 在祖堂里上课的孩子(一组2张) 黑板与粉笔(一组2张) 戴氏宗祠(一组4张) 老镇(一组一张)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