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伊始,工业和信息化部连续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整治手机“吸费”问题的通知》(与国家工商总局联合下发)、意见征集:《互联网信息服务市场秩序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中国互联网协会也就《互联网终端软件服务行业规范》征求意见。通信、互联网行业监管力度明显加强,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排除后面的背景不谈,这都预示着,工业和信息化部开始积极加强通信、互联网行业的管理力度,这值得所有行业从业者关注。本博主试图陆续对这几个通知或征求意见稿做一个简单的分析,希望对大家有利。本文从《》开始。 解读:1、下发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联合印发2、文件级别:正式通知,针对一项具体问题的“进一步整治”3、文件出台原因:2010年以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手机“吸费”问题,不法分子通过手机中的内置软件,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或是手机自动点播或订制服务;或是在用户正常操作其他业务时,手机触发点播或订制服务;或是用户点击订制类服务后,未经二次确认,即被扣除相关费用,严重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经过前一段时期的努力,手机“吸费”问题整体上得到一定程度遏制,但未获得进网许可证的非法手机“吸费”现象仍然比较严重。4、意义重大需高度重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各地通信管理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把此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确保各项具体工作要求尽快落到实处。各相关企业要积极开展自查自纠工作,坚持诚信守法经营,自觉维护用户合法权益。5、打击SP仍是最重要的内容: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者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规定,规范经营行为,不得制作、使用、提供各类“吸费”软件,不得以任何方式侵害用户合法权益。而基础运营商要从SP合作、定制手机管理上加强力度,各地通信管理局要加强管理。6、山寨手机(没有或伪造冒用进网许可证、许可标志手机)从流通渠道痛击。7、证后抽查手机内置信息。8、举报、申述很重要,处理、分析、想飞提示或警示很重要:要发挥、申诉举报中心的作用,及时受理和依法处理消费者相关申诉举报,并加强对相关咨询、申诉、举报信息的汇总分析和综合利用,适时发布消费提示和警示。 博主評:1、SP又被上了一道“紧箍咒”,日子将更难过。我2009年底写过《》,2010年4月实施的《《手机定制管理规定》》,此通知,尽一步压缩了SP的生存空间。2、山寨手机将再受限制。渠道的分散性以及价格魔力,仍能给山寨手机带来一定的生存空间。如能真正有效打击SP“吸费”行为的话,大部分山寨手机厂商将退出。而对山寨机“发展”最大的影响来自,自身负面的口碑及运营商“规模集采+补贴”降低了品牌产品的价格。3、充分发挥了投诉、举报机构的力量,可全面发现问题。4、不足一:对SP恶意“吸费”行为打击力度仍显不足。形成恶意“吸费”的根源在SP提供业务以及运营商为SP计费。完全可能从运营商计费情况,倒推出SP的受益情况,并给予足够严厉的刑事和经济处罚。5、不足二:严厉打击山寨手机会明显减少“吸费”行为,但只能是辅助手段。6、不足三:对“内置软件”抽检,很难全面解决“内置软件”“吸费”问题。7、不足四:“内置软件”限定过窄。仅限于入网检测手机、定制手机,目前的“吸费”问题已经大量出现在了SP诱导下载中。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此类问题会越来越多。 相关: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