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上古陶器的巅峰之作——蛋壳黑陶高柄杯
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1975年山东日照东海峪龙山文化遗址出土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因胎壁薄如卵衣,故名“蛋壳陶”。被誉为“中国古代陶器的颠峰之作”
蛋壳陶是龙山文化黑陶中的精品。它器壁极薄,器型规整,器物光亮漆黑,造型多样,是古陶中的瑰宝。
“所谓‘蛋壳陶’,是一种制作精致、造型小巧、外表漆黑黝亮、陶胎薄如鸡蛋壳的高柄杯。它仅为典型龙山文化所见,并非所有薄胎陶器皆为‘蛋壳陶’。”专家的结论是有一定根据的,因为高柄杯非常具有代表性,而且高度在25公分以下的高柄杯重量一般不超过70克。当然也有例外,高度超过25公分的高柄杯,重量一般不超过100克。除高柄杯之外,其它器形的薄胎黑陶能否称为蛋壳陶呢?因为许多不同器形的薄胎黑陶当年并没有被收录到有关考古文献和资料当中,国内博物馆也没有系统地展示过这些薄胎黑陶。根据这些薄胎黑陶的制作工艺和烧造水平,有相当一部分与蛋壳陶高柄杯同属一个时期烧造。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薄胎黑陶应该同属蛋壳陶范畴。问题的关键在于它们的厚度和重量。笔者个人的观点是:不论什么器形,薄胎黑陶的厚度在0.3至1毫米之间;单件重量不超过100克,原则上可以称为“蛋壳陶”
蛋壳陶创烧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鼎盛于龙山文化中期,断烧于龙山文化晚期,历经千余年。“ ‘蛋壳陶’不是偶然出现的几件特殊器物,它是龙山文化时期制陶手工业高度发达的产物。作为中国陶瓷史上及其重要的一个原始陶器品种,蛋壳陶空前绝后。 由于出土的蛋壳陶制品非常稀有,完整器物比历代官窑瓷器和元青花还要少。而且,出土的绝大部分器物是破损残缺的所谓“残器”。因此,研究价值、艺术价值、观赏价值、收藏价值都大打折扣。目前,国内博物馆的馆藏蛋壳陶也缺乏精品,而且很少有完整器物陈展。许多残器由于修补不得法,无法还原其本来面貌,以至于无法给观众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能够得到任何一件蛋壳陶精品,都是国内外众多博物馆和收藏家们可遇而不可求的奢望。因此,蛋壳陶又具有潜在的市场需求。利益驱动,复制蛋壳陶就有了动因。但是,现代人制作蛋壳陶的出发点与古人相去甚远,急功近利地去复制,其制成品与4500年前的真品无法比拟。
蛋壳陶取材于远古时期河湖中沉积的细泥。其细腻程度甚至超过现代加工工艺生产的陶土,而且这些陶土中绝不含粗砂或其它杂质。泥坯由技艺高超的陶艺匠人采用快轮拉坯成型或分段手工成型,经过利坯、打磨、砑光、剔地儿、划花、锥孔、镂空、捏塑、贴塑、粘接、高温烧制、渗碳等多道工艺烧造而成。由于采用了砑光、渗碳等工艺,蛋壳陶成品的吸水率较低,出土器物历经数千年基本不受水土侵蚀,器物表面光洁如新。
从许多蛋壳陶成品的胎体可见极其细密的同心圆拉坯痕迹,证明了制作蛋壳陶使用了当时非常先进的快轮拉坯技术(图9)。蛋壳陶的薄胎成型技术成为历史上最早使用快轮技术的典范。至于当时的快轮精度达到了什么水准?由于没有实物标本,我们无从考证。但是,据现在的制陶技术显示,要顺利拉出厚度在0.5-0.2毫米左右的薄胎陶坯几乎是不可能的。景德镇明清官窑的薄胎瓷底部厚度也有1-2毫米左右,拉坯至口沿处才不足1毫米。除非用模制注浆成型工艺,否则照原样仿制蛋壳陶,技术难度令今人无法想象。
蛋壳陶的砑光和渗碳着色工艺使器物表面产生了黝黑发亮、具有金属光泽的视觉效果,这个现象与同时期各个不同文化类型的红、白、灰陶的状况迥异。独特的渗碳工艺将碳分子在高温状态下渗透到器物胎体的微孔里面,使经过砑光处理的胎体表面形成更加致密光洁、细腻光润的黑色保护层。令蛋壳陶历经数千年而不受水土侵蚀。用现代人的眼光看蛋壳陶,一切都近乎完美,无可挑剔。
蛋壳陶胎体制作精细、器型多变、薄似蛋壳。以高柄杯为例:口沿最薄处厚度只有0.2毫米,通体0.3至0.5毫米。高柄圆管最厚处也只有1毫米左右(图10 )。可见,制作蛋壳陶对于陶土原料的挑选、采集、运输、保管、制坯以及成坯以后对各种加工工艺过程的耐受性都有极高的要求。由于成型工艺复杂,估计只有少数人掌握蛋壳陶的制作工艺,因此,部分类似的产品甚至出自一人之手的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这些少数人的想象力超乎寻常,留给后人的只是无限的惊诧、赞叹和无法企及的失落。
蛋壳陶的纹饰以玄纹、竹节纹、凹凸纹最为典型常用。尤其竹节纹的制作水平堪称空前绝后。纯粹用手工在0.5毫米厚的坯体上均匀分布竹节纹,使之等宽、等圆、等弧。做工非常精细规整,变径处处理的自然得体且胎体厚度内外一致(图11),绝无扭曲变形造成外观缺陷的作品存世。精美绝伦的竹节纹饰对商周以后青铜器的制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许多器型复杂的青铜器都采用竹节纹作为装饰,与蛋壳陶的竹节纹完全吻合。 蛋壳陶的锥孔工艺较为简单,制作却非常认真精准。器物表面孔与孔之间的纵横间隔井然有序,而且孔径大小均匀、疏密有致,给人以直观的美感。器物背面的处理也非常到位,很少有剔除物堵塞锥孔和堆积在器身内部的现象发生(图12)。我们见到的每一件蛋壳陶作品从内到外都干净利落,没有半点拖泥带水的痕迹。 蛋壳陶的镂空工艺更加精妙。在不足1毫米厚,半干的坯体上镂出非常规则的图形,不知要经过多少次的失败才能成功?难度可想而知。镂空的图形有圆形、菱形、楔型、正方形、三角形、椭圆型、水滴型等几何图形,当时人们用什么样的形象思维方式来表现这些图形?我们今天还无法破解(图13)。 蛋壳陶划花的纹饰有几何线条纹、波浪纹、鱼纹等等。还有一种特殊的划花工艺是在坯体整体砑光之后,剔地划几何纹饰。使乌黑发亮的器物表面形成比较强烈的视觉对比,明显增加了器物表面的装饰效果。但是,这些划花工艺是在厚度只有0.5毫米左右的陶坯上进行的,很多器物给人的感觉是一触即破。因此,手持器物时须非常小心谨慎,否则很容易失手或因为用力过度导致破损(图14)。 蛋壳陶还有贴塑鼓钉、盲鼻,捏塑鸡冠耳、环形耳等等不同的装饰工艺令人叹为观止。综上所述,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诞生于原始社会的蛋壳陶集各种装饰艺术和制作工艺于一身,其艺术价值远远超过了器物本身的实用价值(图15),因此被视为古代东方艺术宝库中独一无二的艺术瑰宝。
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尺寸:高12.4厘米、口径14.2厘米、底径6厘米,
出土时间.地点:1960年山东潍坊市姚官庄出土。
该杯由上下两部分组成,杯身作宽平沿,圆底,置入豆状并带有透雕、刻纹的底座中。整器细腻、坚硬、轻薄,器表磨光并施黑陶衣。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