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击鼓说唱俑
东汉 击鼓说唱俑 灰陶制,高55厘米
出土于四川成都天回山崖墓,现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已有太多的人为这尊两千多年前的滑稽夸张的乐观精神所感染,已有太多的人看到他而忘却了烦恼,手舞足蹈的造型,夸张而不失本色。
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强盛时期。从公元前202年刘邦称雄,到公元220年曹丕废帝,历时420年。
汉朝初年,百业襄败,经济濒临崩溃。汉初统治阶级吸取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历史教训,以发展社会经济为指针,重农抑末,削减商贾大户的经济实力,减轻农民租税,到了汉文帝时,即更进一步提倡节俭,提倡农耕,免天下农田租税12年。汉景帝时又将租税减至三十份之一,从而出现以经济鼎盛而闻名于历史的“文景之治”。
汉代陶俑,就是在繁荣的经济基础上所产生和兴盛起来的。由于国力的强盛,贵族王侯们蜕变侈奢、纵情享乐。《汉书?成帝纪》载:“方今世俗奢僭罔报、靡有厌足”。公卿列侯,亲属近臣、四方所则,未闻修身遵礼,同心忧国者也。或乃奢侈逸豫、务广第宅治园池,多蓄奴婢,被服骑毂、设钟鼓、备女乐,可谓“夯侈报欲”。
生时醉生梦死,死后更要厚葬以“示德”,其时盛行“厚资多藏,器用如生人”,“厚葬为德,薄终为鄙”,王公贵胄们不惜倾尽家资修建陵寝。
多姿多彩如汉代彩陶艺术俑,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
从迄今为止考古发掘情况看,两汉各时期陶俑,有较大的差异,但汉代陶俑与前秦及隋唐陶俑的根本区别,突出地表现对神韵的追求上,汉代杰出工匠所遗下的艺术品上所体现的风格,表明这一时期艺术家对神韵的理解与追求——在写实的基础上刻划精神,以形似求神似,这一创作理念在说唱俑上表现得淋漓尽致。艺术家截取说唱艺术最精彩的说唱举动,利用形体夸张及人物面部表情变化来突出艺术形象,看似头大身小,躯体粗短,身材比例失调,但恰恰如此,其丰富的说唱内容醉人的表演形式,及演艺成功者的自然流露,被刻划的惟妙惟肖,恰到好处。
说唱俑席地而坐,头戴软小冠,并以长巾围绕一匝,前额上打一花结。上身光赤,下身著长裤,赤脚,额前布满皱纹皱,眯缝双眼,活泼诙谐憨厚之态。说唱俑左臂抱一扁鼓,翘起的右脚,扬起的握着鼓椎的右手,都着意表现出一位神采飞扬的说书人的滑稽形象。这个说唱俑的表演仿佛已经进入了高潮,他得意忘形,表情夸张,竟不自觉地手舞足蹈起来
俑在汉代雕塑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从车马出行到侍卫家奴,从庖厨宴饮到歌舞百戏,几乎无所不包,反映了汉代五彩斑斓的社会生活。虽然这些俑比起秦代的同类作品尺寸相对较小,但表现出强烈的写实主义风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四川地区的汉俑独具特色,内容更为丰富,在出土的许多俑雕像中,最著名的就是这件《击鼓说唱俑》。说唱俑席地而坐,头部硕大,裹着头巾,前额布满皱纹,赤膊跣足,左臂环抱一个圆鼓,右手高扬鼓锤。这个说唱俑的表演仿佛已经进入了高潮,他得意忘形,神情激动,表情夸张,竟不自觉地手舞足蹈起来……这是多么令人激动的场面!虽然人们并不了解他说唱的具体内容,但一看到这位热情、乐观、充满生命活力和幽默感的艺人,都会发出会心的微笑,甚至可以想象到在这个说唱俑的面前,正有一群兴致勃勃的听众在倾听着他出色的表演!可见,汉代的雕塑家们是多么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他们并非简单地模仿生活中的场景,而是采用了极其大胆夸张的手法,着重表现说唱者那种特殊的神气。作者采用虚拟方式,通过欣赏者的联想作用,创造出一个隐含的充满戏剧性的精彩场面。这种虚拟中的戏剧性场面,本身也体现出汉代艺术所特有的生动活泼的气势。 这件作品同时也是研究汉代民俗和陶塑艺术的珍贵史料。
说唱俑:1982年新都马家山22号崖墓出土,头上着巾,前额有花饰;袒胸露腹,左手赤膊有璎珞珠饰,并环抱一鼓,右手平伸于脑前,手提一鼓捶,作欲击鼓状;下身长裤,赤足,右足前伸,左足蜷曲在圆盘坐上。面部表情十分生动、活泼,张口露舌,喜笑颜开。表现了说唱最得意时之情景。
说唱俑是我国古代表演滑稽戏的俳优造型.它的特点是诙谐、幽默,多为一人说唱,以小鼓击节伴奏.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