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地为宗——玉琮
这是迄今出土体积最大、纹饰最繁缛的一件玉琮,被誉为琮王。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 浙江省余杭县反山12号墓出土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高8.8厘米 射径17.1---17.6厘米 孔径4.9厘米。黄白色,有规则紫红色瑕斑。器形呈扁矮的方柱体,内圆外方,上下端为圆面的射,中有对钻圆孔,俯视如玉璧形。琮体四面中间由约5厘米宽的直槽一分为二,由横槽分为四节。这件玉琮重约6500克,形体宽阔硕大,纹饰独特繁缛,为良渚文化玉琮之首,堪称"琮王"。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注:“琮,瑞玉,大八寸形似车 车工 两字合成一字 。这是对琮的最早定名。根据《周礼》记载,“以苍璧礼天、黄琮礼地”。琮是一种用来祭祀地神的礼器。看良渚文化的玉琮,它的形状内圆外方,中间为圆孔。专家们推测,它可能是原始先民“天圆地方”宇宙观的体现,方象征着地,圆象征着天,琮具有方圆,正是象征天地的贯穿。在当时,每当丰收或祭日时,就举行隆重的祭祀典礼,良渚先民就用它来与天地神灵沟通。因此,玉琮是良渚人所用的宗教法器。
1986年浙江省余杭县反山12号墓出土,出土时,平正地放置在反山第十二号墓墓主关骨的左下方,是一件神圣崇高的玉制礼器。这件玉琮的制作,技术高超,可称神工鬼斧,是良渚文化玉器的瑰宝。现藏于:浙江省考古研究所。
黄琮礼地
玉琮是中国古代玉器中重要而带有神秘色彩的礼器,既用来祭祀大地,也是权威的一种象征。《周礼》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这也是后世“苍天、黄土、青龙、朱雀、白虎、玄武”思想的由来。
从图中良渚黄琮的色彩和造型来看,恰好说明周代以璧琮祭祀天地的用玉礼制,起源于良渚时期。
神人纹玉琮(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 通高8.8厘米,孔径4.9厘米、外径17. 6厘米
1986年浙江省余杭市反山出土 现藏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天圆地方
这件玉琮整体造型比例匀称、规矩谨严、文质大方,体现了典型的东方气度,它的外形反映了“承天象地、天圆地方”的思想。其器形的宽阔,为现有玉琮之首,堪称“琮王”。琮体内圆外方,圆度规整,器表光洁。四面竖槽内上下布列的八组神人兽面图象和八组以转角为中轴线,四角上下并列的简化人、兽、鸟组合纹饰。对称工整,匠心独具。
微雕鼻祖
神人脸面作倒梯形,鼻子宽阔,以弧形勾划鼻翼,嘴巴阔扁,嘴内以一条横长线、七条紧短线勾出上下两排十六枚牙齿,头上所戴,内层为帽,外层为羽冠。下部为肢体,上肢形态为耸肩、平臂、弯肘、五指平张叉向腰部,下肢作蹲踞状,脚为三爪的鸟足。
在神人的胸腹部以浅浮雕凸出威严的兽面纹,重圈为眼,外圈为蛋形,表示眼眶和眼睑,眼眶之间有短挢相连,宽鼻、鼻翼外张,阔嘴,嘴中间以小三角表示牙齿,两侧外伸两对獠牙。这一图案的线条细如毫发,堪称中国微雕之鼻祖。而这个神人兽面的形象,也可能就是良诸人崇拜的“神徽”。
文明摇篮
良渚玉琮出土量之多、工艺之精巧令人难以置信,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中华文化发祥地的多元性,即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这是迄今出土体积最大、纹饰最繁缛的一件玉琮,被誉为琮王。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 浙江省余杭县反山12号墓出土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高8.8厘米 射径17.1---17.6厘米 孔径4.9厘米。黄白色,有规则紫红色瑕斑。器形呈扁矮的方柱体,内圆外方,上下端为圆面的射,中有对钻圆孔,俯视如玉璧形。琮体四面中间由约5厘米宽的直槽一分为二,由横槽分为四节。这件玉琮重约6500克,形体宽阔硕大,纹饰独特繁缛,为良渚文化玉琮之首,堪称"琮王"。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注:“琮,瑞玉,大八寸形似车 车工 两字合成一字 。这是对琮的最早定名。根据《周礼》记载,“以苍璧礼天、黄琮礼地”。琮是一种用来祭祀地神的礼器。看良渚文化的玉琮,它的形状内圆外方,中间为圆孔。专家们推测,它可能是原始先民“天圆地方”宇宙观的体现,方象征着地,圆象征着天,琮具有方圆,正是象征天地的贯穿。在当时,每当丰收或祭日时,就举行隆重的祭祀典礼,良渚先民就用它来与天地神灵沟通。因此,玉琮是良渚人所用的宗教法器。
1986年浙江省余杭县反山12号墓出土,出土时,平正地放置在反山第十二号墓墓主关骨的左下方,是一件神圣崇高的玉制礼器。这件玉琮的制作,技术高超,可称神工鬼斧,是良渚文化玉器的瑰宝。现藏于:浙江省考古研究所。
黄琮礼地
玉琮是中国古代玉器中重要而带有神秘色彩的礼器,既用来祭祀大地,也是权威的一种象征。《周礼》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这也是后世“苍天、黄土、青龙、朱雀、白虎、玄武”思想的由来。
从图中良渚黄琮的色彩和造型来看,恰好说明周代以璧琮祭祀天地的用玉礼制,起源于良渚时期。
神人纹玉琮(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 通高8.8厘米,孔径4.9厘米、外径17. 6厘米
1986年浙江省余杭市反山出土 现藏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天圆地方
这件玉琮整体造型比例匀称、规矩谨严、文质大方,体现了典型的东方气度,它的外形反映了“承天象地、天圆地方”的思想。其器形的宽阔,为现有玉琮之首,堪称“琮王”。琮体内圆外方,圆度规整,器表光洁。四面竖槽内上下布列的八组神人兽面图象和八组以转角为中轴线,四角上下并列的简化人、兽、鸟组合纹饰。对称工整,匠心独具。
微雕鼻祖
神人脸面作倒梯形,鼻子宽阔,以弧形勾划鼻翼,嘴巴阔扁,嘴内以一条横长线、七条紧短线勾出上下两排十六枚牙齿,头上所戴,内层为帽,外层为羽冠。下部为肢体,上肢形态为耸肩、平臂、弯肘、五指平张叉向腰部,下肢作蹲踞状,脚为三爪的鸟足。
在神人的胸腹部以浅浮雕凸出威严的兽面纹,重圈为眼,外圈为蛋形,表示眼眶和眼睑,眼眶之间有短挢相连,宽鼻、鼻翼外张,阔嘴,嘴中间以小三角表示牙齿,两侧外伸两对獠牙。这一图案的线条细如毫发,堪称中国微雕之鼻祖。而这个神人兽面的形象,也可能就是良诸人崇拜的“神徽”。
文明摇篮
良渚玉琮出土量之多、工艺之精巧令人难以置信,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中华文化发祥地的多元性,即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