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26日星期四

我国学者解密风帆翼龙飞行奥秘







中国古生物学者与航空专家日前披露了一种非常有趣的翼龙飞行方式。这种名为夜翼龙(Nyctosaurus)利用高耸于头上的脊冠,充当帆的功用,具有高超的飞行能力。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青年学者邢立达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吴江浩副教授为首的研究小组在近日出版的《地质学报》英文版09年第1期上撰文介绍了该项研究成果。
据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翼龙专家吕君昌博士介绍,翼龙是恐龙的近亲,是最早飞向蓝天的脊椎动物,有时也被误认为是“会飞的恐龙”。翼龙最突出的特征是其前肢上极度加长的第四指,该指由长而粗的三、四个指节组成,附着有一张大大的膜,而成为飞行的翅膀。而一些翼龙的脑袋上长有非常奇特的脊冠。对这些脊冠的作用,古生物学者做过很多研究,目前有着很多假说,比如充当飞行的方向舵、气动补偿、减速板,炫耀展示,调节体温和性成熟标志等等。不过,这些假说多数停留在理论阶段,并未做具体的空气动力学分析。
“夜翼龙KJ标本是夜翼龙中最为著名,最为“诡异”的成员,在最近热播的《史前公园》中还频频现身。KJ标本由翼龙专家班尼特于2003年描述,翼展约3米,它们生活在白垩纪晚期,是美国堪萨斯海上游荡的骄傲的‘三叉星’。它们都有个极长的骨质脊冠,标本KJ1号,其头骨及脊冠高达70厘米,标本KJ2号也高达90厘米。这脊冠的长度已经与它的翅膀差不多长。正面看过去,活像奔驰汽车的三叉星徽标,三叉星代表着征服陆海空的愿望,KJ也心存此愿。而KJ如此巨大的帆状的巨大脊冠,是不是可以支撑起一张连接有软组织的的帆,这可以使它很好的飞行吗?”邢立达说,“我们正是带着这些疑问进行研究的。”
2007年初,在美国海斯堡州立大学班尼特教授(S.C. Bennett)和中国地科院地质所季强研究员的支持下,邢立达与吴江浩等学者利用夜翼龙KJ新标本,从飞行力学,空气动力学的角度来讨论翼龙类发育夸张脊冠的功用。而与邢立达团队同时进行研究的还有美国斯坦福大学和美国国家地理翼龙重建项目的强大团队,而我方团队也得益于来自中国科技部973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中航传媒集团的有力支持。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吴江浩副教授在昆虫飞行研究上有着深厚的造诣,此次合作研究中,邢立达与吴江浩首先运用3D技术重建夜翼龙KJ1标本,假设其脊冠附着有膜,我们称之为头帆。在低速空气动力学的范畴下,学者对头帆可能具有的力学特性进行了分析。当夜翼龙KJ在海风肆虐的堪萨斯海上空飞翔,顺风时,它可以如虎添翼,利用庞大的头帆产生巨大的推力,这个推力几乎超过其体重的90%!逆风时,它只要调整头帆角度,亦能获得分力前进。同时,夜翼龙KJ还可以依靠调整头帆气动中心与自身重心的位置来控制推力,这些高超的技艺充分的表明翼龙已经是一类具有高超飞行能力的动物,这也符合近几年来主流翼龙学者的结论。
“此外,我们还对比了有头帆的脊冠、无头帆的脊冠和无脊冠三种模型的气动特性,结论表明,没有头帆的脊冠的推力和力矩特性要比有头帆的脊冠弱很多,而无脊冠的推力和力矩特性则不存在。所以,我们这个基于空气动力学的分析得到的结论是,夜翼龙KJ的脊冠很可能附着有膜,它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的气动特点辅助飞行。”邢立达介绍道。
对此研究,国际著名古生物专家董枝明教授给予了高度评价:“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夜翼龙等后期翼手龙类可能拥有超出我们想象的精确控制及高效的飞行能力!”而著名古生物专家季强研究员也表示:“这是中国第一次运用气动力学来研究翼龙,而且是中国首次将古生物学与航空学科交叉,具有重要的意义。”

夜翼龙

中国古生物学者与航空专家日前披露了一种非常有趣的翼龙飞行方式。这种名为夜翼龙(Nyctosaurus)利用高耸于头上的脊冠,充当帆的功用,具有高超的飞行能力。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青年学者邢立达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吴江浩副教授为首的研究小组在近日出版的《地质学报》英文版09年第1期上撰文介绍了该项研究成果。
据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翼龙专家吕君昌博士介绍,翼龙是恐龙的近亲,是最早飞向蓝天的脊椎动物,有时也被误认为是“会飞的恐龙”。翼龙最突出的特征是其前肢上极度加长的第四指,该指由长而粗的三、四个指节组成,附着有一张大大的膜,而成为飞行的翅膀。而一些翼龙的脑袋上长有非常奇特的脊冠。对这些脊冠的作用,古生物学者做过很多研究,目前有着很多假说,比如充当飞行的方向舵、气动补偿、减速板,炫耀展示,调节体温和性成熟标志等等。不过,这些假说多数停留在理论阶段,并未做具体的空气动力学分析。
“夜翼龙KJ标本是夜翼龙中最为著名,最为“诡异”的成员,在最近热播的《史前公园》中还频频现身。KJ标本由翼龙专家班尼特于2003年描述,翼展约3米,它们生活在白垩纪晚期,是美国堪萨斯海上游荡的骄傲的‘三叉星’。它们都有个极长的骨质脊冠,标本KJ1号,其头骨及脊冠高达70厘米,标本KJ2号也高达90厘米。这脊冠的长度已经与它的翅膀差不多长。正面看过去,活像奔驰汽车的三叉星徽标,三叉星代表着征服陆海空的愿望,KJ也心存此愿。而KJ如此巨大的帆状的巨大脊冠,是不是可以支撑起一张连接有软组织的的帆,这可以使它很好的飞行吗?”邢立达说,“我们正是带着这些疑问进行研究的。”
2007年初,在美国海斯堡州立大学班尼特教授(S.C. Bennett)和中国地科院地质所季强研究员的支持下,邢立达与吴江浩等学者利用夜翼龙KJ新标本,从飞行力学,空气动力学的角度来讨论翼龙类发育夸张脊冠的功用。而与邢立达团队同时进行研究的还有美国斯坦福大学和美国国家地理翼龙重建项目的强大团队,而我方团队也得益于来自中国科技部973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中航传媒集团的有力支持。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吴江浩副教授在昆虫飞行研究上有着深厚的造诣,此次合作研究中,邢立达与吴江浩首先运用3D技术重建夜翼龙KJ1标本,假设其脊冠附着有膜,我们称之为头帆。在低速空气动力学的范畴下,学者对头帆可能具有的力学特性进行了分析。当夜翼龙KJ在海风肆虐的堪萨斯海上空飞翔,顺风时,它可以如虎添翼,利用庞大的头帆产生巨大的推力,这个推力几乎超过其体重的90%!逆风时,它只要调整头帆角度,亦能获得分力前进。同时,夜翼龙KJ还可以依靠调整头帆气动中心与自身重心的位置来控制推力,这些高超的技艺充分的表明翼龙已经是一类具有高超飞行能力的动物,这也符合近几年来主流翼龙学者的结论。
“此外,我们还对比了有头帆的脊冠、无头帆的脊冠和无脊冠三种模型的气动特性,结论表明,没有头帆的脊冠的推力和力矩特性要比有头帆的脊冠弱很多,而无脊冠的推力和力矩特性则不存在。所以,我们这个基于空气动力学的分析得到的结论是,夜翼龙KJ的脊冠很可能附着有膜,它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的气动特点辅助飞行。”邢立达介绍道。
对此研究,国际著名古生物专家董枝明教授给予了高度评价:“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夜翼龙等后期翼手龙类可能拥有超出我们想象的精确控制及高效的飞行能力!”而著名古生物专家季强研究员也表示:“这是中国第一次运用气动力学来研究翼龙,而且是中国首次将古生物学与航空学科交叉,具有重要的意义。”

美开发空间虚拟操作系统 鼠标或成历史




我们在科幻电影中见过的奇妙技术极少能变成现实。但是,这并不代表绝无可能。美国一家公司就借鉴电影《少数派报告》和最新一部詹姆斯·邦德电影,开发出空间虚拟操作系统G-Speak。它的问世可能意味着鼠标退出历史舞台的日子不远了。
在这些影片中,剧中人物可以对着投影屏幕指指点点,作出各种各样的姿势,用双手去控制和熟练操作他们在人机互动过程中看到的东西。现在,一位曾作为影片顾问,指导塑造这种未来景象的科学家,已将这些以前只存在于想象空间中的技术变为现实。这些技术的发展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人机互动的方式,令鼠标彻底失去用武之地。
用户不必再用一只手去控制鼠标,只要“双手戴上一副特制的手套,就可以同电脑进行直观地交流”。开发出这项技术的奥布朗工业公司首席科学家约翰·乌德科夫勒(John Underkoffler)说:“人手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操作工具。我们的想法是扔掉鼠标,让手取代它的全部作用。”奥布朗工业公司总部设在美国洛杉矶市。
通过G-Speak技术,你只要轻轻挥动手指,就可以随意选择屏幕上的物体。如果双手更靠近身体,你会感觉到那个物体好像离你更近,变得更大。双手向一侧摆动会将物体移动到另外一个屏幕上。大屏幕上的东西会如真的一般相互作用。
据悉,G-Speak已经在一些公司和高校得到应用。但奥布朗公司仍在继续完善这项技术,以便它将来不会成为警察等少数人的专利,或在乌德科夫勒担任顾问的影片中出现的叛变大富翁手中的工具。他说:“这确实与《少数派报告》中的界面十分相似,但我们的技术更加先进,因为它处于现实世界,且奏效了。”
G-Speak可以占据整个房间的空间,充分利用多个屏幕,使一些人可以马上控制他们在屏幕上看到的东西。奥布朗还在开发更小、更实用的版本,将来可以在家里或工作站使用。这项技术根本不需要超级电脑,甚至是十分昂贵的硬盘,相反,它可以将现有个人电脑作为操作平台。
奥布朗的目标是将G-Speak的售价保持在20至40英镑之间,与高质量鼠标的成本不相上下。该公司希望在大约两年内将其推向市场。乌德科夫勒认为,G-Speak手套将取代鼠标,因为这套系统可以给用户带来更直观的体验。他说:“如果你曾有过教祖父使用鼠标的经历,那么一定很沮丧吧。大多数G-Speak用户可以在30秒钟内学会如何操作,毕竟每个人都会用手指点方向。”
G-Speak技术采用特制“I/O灯泡”(I/O bulb),可以探测到用户在做什么,并且能放光。奥布朗技术人员还在对这项技术进行试验,以用于空中交通管理或医学成像等领域。医学成像可以帮助外科医生做手术。
乌德科夫勒说:“我们的想法是颠覆惯常的工作方式。我们仍在坚持的惯常工作方式是,人必须进入到一个机器的世界。你自己不得不想象一个台式机的卡通世界,然后将自己放到里面。我们想要打开监控器,让“像素”走进房间的每一个角落——在现实世界同电脑进行相互作用。”

日本购物助手机器人亮相

7个购物助手机器人在日本大阪投入测试阶段,能为消费者提供指路和导购等服务。
大阪娱乐购物中心环球影城正测试这4种不同类型机器人的使用效果。其中一个机器人身高114厘米,能给漫无目的购物者指出他们可能想去的地方。另一个机器人能根据顾客注视的商品广告牌“猜想”出顾客可能需要的物品。它“猜出”顾客所需后,会将相关信息列在显示器上。
环球影城工作人员说,所有机器人的活动由一个中央控制网络系统控制,以便于协调行动。
日本社会老龄化趋势加重,促使日本加大研发机器人力度。日本机器人研发现阶段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能替代人工作的机器人越来越多地应用在日本商业领域。

以色列推出可修饰照片计算机软件




有没有一种智能化的修饰照片软件,可调整脸型和五官比例,而且不失真?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家做到了,他们最近推出了一个计算机程序,通过对人脸照片中的五官的几何结构进行调整,使人看上去更漂亮,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持人的相貌不发生改变。
该程序并非影楼常用的那种数字修饰软件,它不是通过改变头发颜色、去皱纹等方式让人看上去更漂亮。相反,他们从人的面部找出234个可测量的特征,通过计算机,对这些特征进行调整,经过测试,绝大多数计算机调整过的面容显得更漂亮,更吸引人。

英科学家开发手雷式相机

英科学家开发手雷式相机
英国科学家现正在为英军研发一种“手雷”式相机,这种相机可提供360度视角,使士兵对危险区域展开细致侦查。
“手雷”相机称为“I-Ball”,这种无线球形装置坚固耐用,扔到战场上不会遭到损毁。I-Ball内置摄像头可提供360度视角,图像会从I-Ball发射的那一刻起不断提供给士兵。据悉,借助于这种新技术,士兵可以在不冒遭伏击危险的情况下,对潜在危险地区实施侦查。
I-Ball既可通过枪榴弹发射器发射,亦可用手扔进可疑房间内,向士兵提供有关地面或墙角情况的重要信息。球体内部是图像传感器和两个鱼眼镜头。接着,数据会通过一种称为“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的处理器发回去并重新制图。现场可编程门阵列可对镜头的旋转和翻滚进行调整,然后实时展示真正的360视角的图像。
这一概念是由2007年英国国防部理念竞赛(Competition of Idea)中的一个提议演化而来,目前苏格兰的Dreampact公司正在开发这种新技术。该公司的保罗·汤普森表示,尽管“I-Ball”尚处于开发的初期阶段,但他对这一装置在战场上的潜在性能充满信心。他说:“我们在开发‘I-Ball’过程中克服了许多重大技术挑战。尽管它目前处于初期阶段,但我们对这项技术帮助英军更好地应对战场挑战的潜力兴奋不已。”
英国国防部技术开发部门负责人安德鲁·柏德(Andrew Baird)教授也对I-Ball技术表现出积极的态度。他说:“I-Ball技术是一项令人激动的新的技术开发,潜在用途非常广泛,可满足多种作战要求,尤其适用于复杂城区作战环境。”

科学家成功复原2000年前世界首台计算机




早在2000多年前,古希腊人便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一个装有刻度盘、齿轮和嵌齿的盒子。最近,科学家们成功地复原出了这台远古时代的计算机,使得人们能够直观地观察到它的工作原理。
著名科学家乔-马扎特在《天堂解密》一书中详细介绍了古希腊计算机--安提基特拉装置(Antikythera)的相关情况。安提基特拉是一种由无数复杂的齿轮系统所构成的神秘计时装置,它是于100多年前在一艘希腊沉船的残骸上被发现的。安提基特拉明显是1800多年前的物品,其神秘之处就在于当时希腊人是如何制造出如此精密的仪器的,而且关于这种仪器的历史记录似乎也都神秘消失了。种种神秘极大地引起了人们对它的兴趣。马扎特还介绍了在过去一个世纪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们是如何致力于安提基特拉的研究的。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科学之谜解密故事,其中充满了竞争与计谋。如果说这本书还存在某种不足的话,那就是其中缺乏清晰的插图来说明齿轮是如何组合以及安提基特拉具体是如何工作的。科学家们还展示了安提基特拉实物模型的工作机制,该模型是由迈克尔-赖特负责制做的。
1900年复活节期间,一群希腊海绵捕捞者由北非近海的传统渔场返回罗得岛附近的家乡瑟梅岛,途中忽然遭到风暴的袭击。他们被吹得偏离了航线,后来终于在克里特岛西北岩石遍布、几乎无人居住的小岛安提基特拉觅得避风的场所。他们想捞些海绵,却在无意之中惊奇地发现了一艘大船的遗骸。在这些渔民看来,这艘古代沉船尽管装有许多货物,但最吸引人的物品却是一大堆青铜和大理石雕像。他们向当局报告了这一发现,并于11月,同几位考古顾问一道返回安提基特拉。清理沉船的工作一直延续到1901年9月。在发掘完毕将近8个月之后——这些文物在水下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因此,清理上面的凝结物既费时又费力一一他们从这些物品中,找到了一些刻有希腊铭文的青铜碎片。不久后,又发现了一些残片。至此,一套完整的齿轮终于展现在人们面前,其中的几只齿轮还带着文字。

5200年前木乃伊冰人奥兹胃中发现苔藓

最新一项研究显示,5200年前的木乃伊冰人“奥兹”生前曾食用苔藓,或许他并不是有意吞食苔藓的。
事实上,最新分析表明他的内脏中包含着6种不同的苔藓。这些未消化的植物揭示了这位新石器时代男人死亡前的生活方式和旅行路程。据悉,1991年德国旅行者在阿尔卑斯山脉东部意外地发现了冰人奥兹尸体,此后这具5200年前保存完好的木乃伊尸体引起了科学界的高度关注,随即展开了对奥兹生前生活方式和死亡原因的深入分析和探索。比如:奥兹是一位45岁男子,于5200年前死亡,他生前或许是一位猎人,肩部有一处箭伤,很可能最终死亡的原因是头部的创伤;他最后的食物包括未发酵的谷物、植物和肉。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詹姆斯·迪克森(James Dickson)和他的同事称,冰人奥兹生前吞下一些苔藓,这项苔藓食物的发现非常令人惊奇,这是因为苔藓即不是美味可口的食物,也不具有营养。很可能苔藓是意外吞入口中的。
迪克森和同事们暗示称,在奥兹胃中发现的其中一种苔藓很可能是用于包裹食物,在吃食物时一并将苔藓吞了下去;另一种在胃中的苔藓可能是他生前最后几天喝水时吞入口中的;还有一种苔藓很可能是用于伤口敷裹。
用于包裹食物的苔藓叫做扁枝平藓(Neckera complanata),在冰人奥兹生前喝水时意外吞下硬叶净口藓(Hymenostylium recurvirostrum),此外,他还将毛壁泥炭藓(Sphagnum imbricatum)作为伤口敷料进行创伤治疗。这种生活在沼泽中的毛壁泥炭藓并不能进行培育,这种苔藓生长在奥兹尸体发现地点以外的30英里处,这暗示着冰人奥兹应当是一位旅行者。
迪克森告诉美国生活科学网说,“我认为在奥兹胃中发现毛壁泥炭藓的最佳解释就是当他受伤时,其身旁有毛壁泥炭藓可用于敷裹伤口。”之前研究人员曾发现奥兹身体上有两处伤口,背部的一处箭伤,右手掌有一处深伤口。
迪克森在《植被历史和古植物学》杂志上指出,如果冰人奥兹知晓沼泽苔藓的用途,他们将它们用于敷裹伤口。他的手指上粘了混有苔藓的血液,在生前最后几天吃食物时便意外地将这些苔藓吞入口中。

英科学家发现亿年前新种翼龙翼展达5米



科学家表示,几年前在巴西发现的部分头骨化石乃是一个新的飞行爬行动物种群,据估计,它们的翼展相当于一辆家用汽车。英国朴次茅斯大学研究员马克·维顿(Mark Witton)证实,这种飞行爬行动物是一种新翼龙,同时也是已发现的个头最大的翼龙家族成员。经分析,新翼龙曾经在1.15亿年前翱翔于巴西蓝天之上。据维顿估计,这种翼龙的翼展可达到16.4英尺(5米),肩高超过39英寸(1米)。
在巴西发现的部分头骨化石是在中国以外地区发现的第一个无齿翼龙chaoyangopteridae化石。维顿说:“此前在中国发现的一些无齿翼龙家族成员身长只有60厘米(两英尺),与这个新发现的种群头骨一般大小。简单地说,我们能够在几英里远的地方发现它们的身影,其它任何chaoyangopterid与之相比都变成了‘侏儒’。”维顿以遗骨埋葬地点——大面积水域将这种新翼龙命名为“Lacusovagus”,意为湖泊迷失者。
位于巴西东北部地区的阿拉里皮盆地素以“盛产”化石著称于世。几年前,科学家在这个盆地发现了这个新翼龙头骨化石,化石随后被德国一家博物馆收藏。维顿说:“通常情况下,类似这样的化石在被发现时均保持侧卧姿势,但这个化石却是呈倒立姿态并且曾受到挤压,这就为判断其是否拥有牙齿增加了难度。但我们仍可以很明显地看到这个Lacusovagus的头骨拥有不同寻常的宽度,这暗示了它的饮食习惯,可能尤其喜欢大型猎物。由于遗骨非常不完整,在得出任何结论前,我们还需找到更多样本。巴西的这一发现——与在中国发现的血缘关系最近的亲人相隔万里——说明,我们实际上对这个令人着迷的动物种群分部以及近化史知之甚少。”维顿的发现刊登在11月出版的《古生物学》杂志上。

日本雪猴寒冬享受温泉浴如痴如醉
















摄影师拍到南非松鼠表演中国功夫











四只几内亚黑猩猩落户红山动物园

去年冬天,年老体弱的玛雅离世,红山动物园的黑猩猩赛米成了鳏夫。
为了帮它找伴,红山动物园在国内国外四处寻找,张罗了一年。终于,它未来的小媳妇昨天“娶进门”了,而且一来就是3个美眉。
不过,别开心得太早,同时来的,还有个未来的“情敌”——一只3岁的公猩猩。
新房:四间卧室还有树屋
猩猩馆从里到外打扫得干干净净,过道还铺着地毯和草垫。待遇这么高级?还要铺地毯?“这是为了消毒。”饲养员拿出洒水壶,往地毯和草垫上喷洒,来苏水的气味顿时弥漫开来。“要是喷在地上,一会就挥发了,垫子吸足了消毒水,走进来的人踩在上面,就先进行消毒了。”
三间小卧室,“私密性”很好,游客完全看不到;一间30多平方米的大卧室,也就是内展厅,半圆形的落地玻璃显得宽敞明亮。为了满足黑猩猩好动的特性,每间卧室里都配备了各种运动器械和玩具,比如单杠、双杠。大卧室里还有仿生大树、铁链搭成的软桥,空中吊着轮胎秋千,最有趣的是,角落里还有个高高的“树屋”,“有的猩猩喜欢睡在高处。”睡在树屋,还是下面,任猩猩自由选择。室外还有两个玻璃阳光房,以及一个大运动场。这些就是它们今后的家。
五岁的姐姐保护妹妹
“来了,来了。”昨天中午12点多,四只黑猩猩终于到了。
一辆面包车停下来,里面放着两只木箱子。箱子一打开,饲养员抱出两个小家伙,体形就和普通的猴子差不多大,圆溜溜的眼睛好奇地打量着周围。几分钟的短暂亮相之后,它们就被抱进内笼舍。
另一只放在卧室的箱子也打开了,“蹭”地跳出来一个黑乎乎的小家伙,还真够猴急的。这个5岁的家伙块头明显大不少,一出来就极不安分,跑到玻璃窗旁,拉着绳子一阵猛晃。在屋子里参观了一圈,又回到箱子旁。里头还有只更小的猩猩呢,工作人员刚打算抱它出来,它主动伸手进去将“妹妹”抱了出来,又拉着“妹妹”在屋里跑。可妹妹太小了,好像连路都走不稳,跌跌爬爬的样子。地上横着一根水泥做的仿生树干,这么高的坎,小东西哪能过得去?“姐姐”爬上去,又回过头,伏下身子,将“妹妹”拉了上来。
“它们其实没有血缘关系。不过黑猩猩是群居动物,这几只又是一起长大的,所以会相互照应。”因为小房间更暖和,工作人员打算将它们抱进小房间。“姐姐”紧张了,死死搂着“妹妹”不肯松手。“妹妹”也很依赖它,只要它稍一松手,“妹妹”就张大了嘴巴,一副要哭的模样。
饲养员只好拿来苹果,又轻轻地抚摸它们,哄了好久,才得以将它们抱走。
热带来客吹暖气穿棉袄
四只猩猩年龄分别是两岁、三岁、四岁和五岁。按照它们四五十岁的寿命来算,最大的也不过相当于10岁左右的孩子。三岁的是只公猩猩,其它都是美眉。它们暂时分住两个房间。“两岁的那只太小了,所以让五岁的‘姐姐’先带着它。”现在它们还没有名字,根据年龄大小,暂时叫小二、小三、小四、小五。老大,自然是赛米。
从地处热带的非洲几内亚来到南京,小家伙们有点吃不消。
虽然房间里有地热,又新装了暖气片,它们还是冷得瑟瑟发抖。“那边的年平均气温就是30℃,现在房间里已经有20℃了,看来还是不够。”饲养员赶紧找出来两件旧衣服,一递进去,小猩猩就抓过去,披在身上。
“它们都已经穿上棉袄了!”傍晚,工作人员在电话中告诉记者,饲养员特意买了几件小孩穿的夹袄,给它们穿上。
懂法语西班牙语
除了气候,对它们来说,语言也是一大障碍。
“它们不怕人,因为从小就跟人在一起。”负责与几内亚联系,又将猩猩从广州运到南京的赵师傅告诉记者,这四只都来自几内亚的黑猩猩繁殖中心,在当地,饲养员就是像养孩子一样照顾它们,在灵长类当中,黑猩猩也是智商最高的,行为举止与人类最接近。“你别说,要考听力,它懂的外语可多了,因为几内亚当地讲很多种语言,官方语言就有法语、西班牙语、英语、葡萄牙语等好几种,不过没有中文。”
所以,短时间内和它们交流,还是挺麻烦的。还好,有肢体语言。
赵师傅伸出两只手,一只小猩猩立即心领神会,扑过去,整个身子挂在他脖子上。
饮食方面不用担心。赵师傅说,原先以为它们吃不惯这边的食物,没想到,喂了些香蕉、苹果、橘子,小家伙们吃得很开心。“苹果还会自己啃皮。”
拉着空姐的手不肯放
这四只猩猩坐飞机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长途颠簸,小家伙闷坏了。赵师傅想让它们出来透透气,顺便帮它们打扫一下箱子。
没想到,它们出来之后就不愿意回去了。小猩猩还好办,伸出手就乖乖地扑进怀抱。5岁的“小二”不理不睬,无论用水果诱惑,还是用其它招数,都不管用。无奈之下,赵师傅只好拿来个罩子,想把它罩起来。没想到,猩猩已经识破了他的“伎俩”,往旁边一闪,不但逃脱了,它还趁机在他的手指上狠狠咬了一口。
听说来了几只小猩猩,空姐都来看热闹。一见美女,小家伙热情地伸出手,空姐没想到猩猩还会主动和她握手,高兴坏了,兴奋地把手伸了过去。这一伸不要紧,猩猩抓着人家的手不肯放,还一个劲地拼命摇。空姐没见过这架势,竟然吓得哭了!
赛米还得独居两三年
才看到赛米时,它独自呆在墙角,抱着胳膊发呆。
“玛雅去世后,它比较寂寞。以前还挺活泼的。”工作人员说,为了给它找个伴,一年前就开始四处张罗了。不过黑猩猩属于珍稀动物,在国内动物园总共也只有三四十只,幸好联系到了几内亚繁殖中心。因为是从国外进口,手续相当复杂,从2008年3月就一直忙这事,国家林业局、检验检疫局、海关……办了八九道手续,有时候一道手续就要等一个多月。
不过,这次虽然一下子来了3只母猩猩,但赛米的单身生活,至少还得过两三年。
“这几只年龄太小了。赛米的个头就大它们好几倍,合笼万一打起来那还了得?”据了解,黑猩猩的性成熟年龄在七八岁。到那时,赛米也不过15岁,相当于人类的30岁左右,还是青壮年。
为何要一次引进四只?有关人士解释,数量多一些,形成种群才有利于繁殖。“两只公猩猩,以后就可以有两支血脉延续下来。”

新研究称埃及狮身人面像最初有狮头




考古学家宣称,埃及吉萨狮身人面像最初可能有一张狮面,同时修建的年代可能比专家以前认为的更加久远。
修建年代提前千余年
此前,狮身人面像的“出身”向来是历史上最大的谜团之一,最新研究显示,狮身人面像的那张脸最早确实不是法老的。顾名思义,狮身人面像即是具有狮身及人面的巨大石像,它坐落于开罗附近尼罗河西岸吉萨平原,是埃及著名古迹,与吉萨大金字塔同为古埃及文明最有代表性的遗迹。狮身人面像是世界上最大的整体石雕,像长241英尺(约合73米),宽20英尺(约合6米),高65英尺(约合20米)。
一般认为,狮身人面像是由古埃及人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所建,是已知最早的纪念性雕像。视觉效应艺术家利用埃及古物学家获取的数据,制作出一系列数字图像,图像显示狮身人面像修建年代可能早于金字塔。英国地质学家柯林·雷德(Colin Reader)说,狮身人面像不仅比以前认为的修建年代更早,而且最早具有与现在截然不同的一张面孔。
过去两百年从事狮身人面像历史研究的埃及古物学家长期坚持,狮身人面像是在第一座金字塔建起后不久修建的,即距今4500年前左右。然而,雷德的研究却发现,雨水对狮身人面像周身的腐蚀显然同这座石碑在吉萨大金字塔之前修建的推断相符。他说,吉萨平原一处下陷的宫殿提供了有关这一地区在修建金字塔之前便有活动的进一步证据。
最早是狮身狮面像
狮身人面像的建筑风格预示着它比周围建筑物年代久远。雷德说,后来在吉萨平原居住的人可能对狮身人面像进行了改造和修饰。研究人员还发现,狮身人面像的身体和头部不成比例,这一点表明它的头像最初不是法老的。与雷德一起参与这项研究的历史建筑师乔纳森·弗勒(Jonathan Foyle)博士表示,狮身人面像的身体和头部完全不成比例,其中的原因可能是狮身人面像原来有一个与现在截然不同的头——狮头。
按照他们的理论,古埃及人后来又依照法老胡夫的面部特征重新雕刻狮身人面像。在古埃及人看来,狮子是远比人脸更有力量的权力象征。鉴于这座雕像已经有了狮子的身体,专家由此认为它原来还有一张狮面。在古埃及历史上,狮子生活在吉萨及其周围地区的野外。雷德和弗勒的研究发现将在一部名为《埃及之谜:狮身人面像》(The Secrets of Egypt: Sphinx)的纪录片中播出。
大多数埃及古物学家认为狮身人面像一定程度上是胡夫法老的象征。另外,一些埃及古物学家还认为,狮身人面像是法老卡法拉(Khafra)的哥哥达杰德菲里(Djadefre)修建的,以纪念父亲胡夫法老。这样一来,狮身人面像修建的时间应该在公元前2550到公元前2450年之间。不过,将达杰德菲里和狮身人面像联系起来的证据本就有限,而且还是间接甚至有点模棱两可的证据。
地质学家罗伯特·斯考奇(Robert Schoch)的结论是,狮身人面像的年代恐怕比当前科学家认为的年代更加久远,当前年代是在20世纪90年代的一次调查后确认的。斯考奇一直认为,在狮身人面像身体上发现的风化以及其周围雕刻这座纪念碑时留下的“沟渠”都是长期流水腐蚀留下的特征和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