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27日星期六

北京故宫博物院——《清明上河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清明上河图》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属一级国宝。
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通过这幅画,我们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总之,《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清明上河图》的中心是由一座虹形大桥和桥头大街的街面组成。粗粗一看,人头攒动,杂乱无章;细细一瞧,这些人是不同行业的人,从事着各种活动。大桥西侧有一些摊贩和许多游客。货摊上摆有刀、剪、杂货。有卖茶水的,有看相算命的。许多游客凭着桥侧的栏杆,或指指点点,或在观看河中往来的船只。大桥中间的人行道上,是一条熙熙攘攘的人流;有坐轿的,有骑马的,有挑担的,有赶毛驴运货的,有推独轮车的……大桥南面和大街相连。街道两边是茶楼,酒馆,当铺,作坊。街道两旁的空地上还有不少张着大伞的小商贩。街道向东西两边延伸,一直延伸到城外较宁静的郊区,可是街上还是行人不断:有挑担赶路的,有驾牛车送货的,有赶着毛驴拉货车的,有驻足观赏汴河景色的。
汴河上来往船只很多,可谓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有的停泊在码头附近,有的正在河中行驶。有的大船由于负载过重,船主雇了很多纤夫在拉船行进。有只载货的大船已驶进大桥下面,很快就要穿过桥洞了。这时,这只大船上的船夫显得十分忙乱。有的站在船篷顶上,落下风帆;有的在船舷上使劲撑篙;有的用长篙顶住桥洞的洞顶,使船顺水势安全通过。这一紧张场面,引起了桥上游客和邻近船夫的关注,他们站在一旁呐喊助威。《清明上河图》将汴河上繁忙、紧张的运输场面,描绘得栩栩如生,更增添了画作的生活气息。
张择端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使《清明上河图》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清明上河图》丰富的内容,众多的人物,规模的宏大,都是空前的。《清明上河图》的画面疏密相间,有条不紊,从宁静的郊区一直画到热闹的城内街市,处处引人入胜。
据齐藤谦所撰《拙堂文话 卷八》统计,《清明上河图》上共有各色人物1643人,动物208头(只),比古典小说《三国演义》(1191人)、《红楼梦》(975人)、《水浒传》(787人)中任何一部描绘的人物都要多。
《清明上河图》全图可分为三个段落,展开图,首先看到的是汴京郊外的景物。中段主要描绘的是上土桥及大汴河两岸的繁忙景象。后段则描绘了汴京市区的街景。人物大不足3厘米,小者如豆粒,仔细品察,个个形神毕备,毫纤俱现,极富情趣。
据图后明人李东阳的题跋考据,《清明上河图》前面应还有一段绘远郊山水,并有宋徽宗瘦金体字签题和他收藏用的双龙小印印记,而今这些在画上都已不见。原因有两种,一种可能是因为此图流传年代太久,经无数人之手把玩欣赏,开头部分便坏掉了,于是后人装裱时便将其裁掉;一种可能是因宋徽宗题记及双龙小印值钱,后人将其故意裁去,作另一幅画卖掉了。
还有许多专家猜想《清明上河图》后半部佚失了一大部分,因为画不应该在刚进入开封城便戛然而止,而应画到金明池为止。
张择端完成这幅歌颂太平盛世历史长卷后,首先将它呈献给了宋徽宗。宋徽宗因此成为此画的第一位收藏者。作为中国历史上书画大家的宋徽宗酷爱此画,用他著名的“瘦金体”书法亲笔在图上题写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并钤上了双龙小印(今佚)。
这件享誉古今中外的传世杰作,在问世以后的800多年里,曾被无数收藏家和鉴赏家把玩欣赏,是后世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目标。它曾辗转飘零,几经战火,历尽劫难……它曾经五次进入宫廷,四次被盗出宫,历经劫难,演绎出许多传奇故事。
明嘉靖三年(1524年),《清明上河图》转到长洲人陆完的手里(陆完字全卿,成化年间中进士,官至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名重一时)。明代李日华《味水轩日记》载:陆完死后,他的夫人将《清明上河图》缝入枕中,不离身半步,视如身家性命,连亲生儿子也不得一见。陆夫人有一娘家外甥王某,言辞乖巧,非常会讨夫人欢心。王某擅长绘画,更喜欢名人书画,便挖空心思向夫人央求借看《清明上河图》。反复恳请后,夫人勉强同意,但不许他带笔砚,只许他在夫人阁楼上欣赏,而且不许传给别人知道。王某欣然从命,往来两三个月,看了十余次以后,竟临摹出一幅有几分像的画来。当时专横跋扈的大奸臣严嵩正四处搜寻《清明上河图》,都御史王忬得知后,便花800两纹银从王某手中购得赝品,献给严嵩。严嵩府上有一装裱匠汤臣,认出画是假货,便以此要挟王忬,令其出40两银子贿赂自己,但王忬对其不予理会。汤臣恼羞成怒,在严嵩设宴欢庆时,将图上旧色用水冲掉,严嵩在众人面前大为窘迫,以后便寻机将王忬害死,临摹此画的王某也因此受到牵连,被抓去饿死狱中。实际上,陆完死后,其儿子急等钱用,便将《清明上河图》卖至昆山顾鼎臣家,后被严嵩父子强行索去。隆庆时,严嵩父子被御史邹应龙弹劾,终于官场失势,严世蕃被斩,严府被抄,《清明上河图》再度收入皇宫。
AC_FL_RunContent( 'codebase','http://download.macromedia.com/pub/shockwave/cabs/flash/swflash.cab#version=9,0,28,0','width','600','height','400','title','清明上河图','src','shanghetu','quality','high','pluginspage','http://www.adobe.com/shockwave/download/download.cgi?P1_Prod_Version=ShockwaveFlash','movie','shanghetu' ); //end AC code
《清明上河图》到清朝后先由陆费墀(安徽相乡人)收藏。陆费墀是乾隆时进士,他得图后也在上面钤印题跋。后被毕沅购得。毕沅(1730-1797),镇洋(今江苏太仓)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中进士。毕沅生平喜爱金石书画,家中收藏颇为丰富。他得《清明上河图》以后,与其弟毕泷(清代收藏鉴赏家)同赏,现今画上有二人印记。
毕沅在关中任职时,对地方上的文物尽心修缮保护,不料这些却成了他的“罪行”。毕沅死后不久,湖广人民反清,清廷认为毕沅任湖广总督期间,“教匪初起失察贻误,滥用军费”,不但将毕家世职夺去,而且将其全家百口全部杀掉,家产也被抄没入宫。
清廷将《清明上河图》收入宫以后,便将它收在了紫禁城的迎春阁内。嘉庆帝对其珍爱有加,命人将它收录在《石渠宝笈三编》一书内。此后,《清明上河图》一直在清宫珍藏,虽然经历了1860年英法联军以及1900年八国联军两度入侵北京,洗劫宫室,但居然逃过了劫难,均未受损。
1911年以后,《清明上河图》连同其他珍贵书画一起,被清末代皇帝溥仪以赏溥杰为名盗出宫外,先存在天津租界内的张园内。1932年,溥仪在日本人扶植下,建立伪满洲国,于是这幅名画又被带到长春,存在伪皇宫东院图书楼中。
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日本侵略者的末日也到了。溥仪和他的日本主子一见大事不好,便乘飞机逃往大栗子沟,伪满皇宫因失火而一片狼藉。混乱之中,有不少人便趁机进宫“抢洋捞”,伪皇宫的大批珍贵之物便在这场动乱中流散到了民间,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图》。
194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长春。解放军干部张克威通过当地干部收集到伪满皇宫流散出去的珍贵字画十余卷,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图》。1947年,张克威同志调到东北行政委员会工作,临行前他将这十余幅卷轴交给了当时开辟东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林枫同志。
《清明上河图》经林枫之手进了东北博物馆,后来又调到北京故宫博物院珍存。
但在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大干将之一李作鹏,曾利用权势将《清明上河图》强行从故宫博物院“借”出,据为己有。他还伙同邱会作、吴法宪等人一起,霸占了其他一大批珍贵文物。林彪倒台后,《清明上河图》才又重见天日,如今依然珍藏在故宫博物院中。

2008年12月1日星期一

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

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


南京博物院的藏品上至旧石器时代,下迄当代,包括石器、陶器、玉器、青铜器、瓷器、书画、织绣、竹木牙雕、民俗和当代艺术品等,国家一级以上文物1062件。其中新石器时代的“玉串饰”、战国时期的“错金银铜壶”与“郢爰”、西汉的“金兽”、东汉的“广陵王玺”、“错银饰青铜牛灯”、东汉的“鎏金镶嵌神兽铜砚盒”、西晋的“青瓷神兽尊”、南朝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模印砖画、明代的“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等10件藏品为国宝级文物。藏品中,考古发掘品、少数民族文物、外国文物、宫廷器皿、清代文书以及日寇投降仪式的文物,都是全国独有的罕见品,科学价值极高。此外,南博院藏中外专业图书近30万册,更有全国少有的善本书和殿版书。历年新征集的古代书画,总数亦在3万件以上,其中包括宋、元时代的珍品,不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都名列全国前茅。建国后新出土的东海大贤庄旧石器,邱县大墩子彩陶器,仪征、丹徒、六合等地出土的西周和春秋时代青铜器,盱眙出土的战国金兽,徐州和扬州东汉诸侯王墓出上的银缕王衣及“广陵王玺”金印,南京、丹阳一带六朝时代的青瓷器和“竹林七贤及荣启期”砖刻壁画,以及南京祖堂山南唐二陵的陶舞俑,都是备受国内外学术界瞩目的珍品。
而一件元末明初的“青花瓷瓶”可称是南京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是一九五○年在江宁县明沐英墓中出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只以汉代典故“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为主体图案的梅瓶,造型端庄,胎坚釉白,在制坯、绘画、施釉、烧制等方面均达到极高的水平,堪称元末明初青花瓷中的绝品佳作,目前估价至少在十亿元人民币以上。
据南京博物馆宣教部的宋燕称,这件绝世珍品,在以前的展览会上一般只展出一小时左右,而在这次以“爱我南京”为主题的、建国以来最大的南京历史文化陈列展中,将展出二十四小时。
南京市博物馆镇馆之宝——号称10亿元人民币也不卖的青花“萧何追韩信”梅瓶短暂地在世人面前露了一面,仅仅10分钟后又被重新收回库房。这是15年以来“萧何追韩信”梅瓶首度对外展示。
南京市博物馆馆藏青花萧何追韩信梅瓶,是一件极为珍贵的元代晚期青花瓷器,解放初期从明代黔宁王沐英墓中被盗出土,流散至社会,被藏家陈新民先生以重金购下并收藏,后陈新民先生把它捐赠给南京市博物馆,并保存至今。
这件青花梅瓶,无论从造型、釉色、纹饰来看,都是元代青花瓷器中具有代表性的艺术珍品,体现了我国古代制瓷工匠的高度创造性和卓越的艺术水平,因此国内外研究瓷器的专家们一致公认它为我国国宝,更誉其为中国青花第一器。所以在南京市博物馆内,该梅瓶一直被作为镇馆之宝而慎重收藏,数十年间,得以一睹真颜的观众不会超过400人。
此次,博物馆将梅瓶请出阁,是希望其能在朝天宫景区报评国家4A级景区过程中“助阵”。从2003年起,南京市博物馆所在的朝天宫景区便一直为争创4A而努力。如此次能成功,朝天宫将作为国内除故宫博物馆外唯一拥有4A景区荣誉的综合博物馆。
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抱来4只大箱子,这里面,除了梅瓶以外,还有20多件价值珍贵的重要文物。如“有眼不识金镶玉”的明代金镶玉器、明全足金腰带、哥窑瓷器等等,均为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队近年来考古发掘中的重大考古发现;此外,另一国宝级别文物“南京猿人头盖骨”也在其中,当一个个匣子打开,露出各种精美的珍奇异宝时,在场所有的专家、学者都屏住了呼吸。
镇馆之宝梅瓶是作为压轴戏登场的,晚上8:25,工作人员打开了最后一个盒子,戴着白手套将瓶子抱出,围观者不觉有一阵子骚动,良久才平息下来,此时记者得以凑近仔细观看。

这件梅瓶造型端庄、稳重,胎质细腻,通体绘有青花纹饰:肩部绘有杂宝及缠枝西番莲;下部绘有卷草纹;瓶子的正中,描画的是“萧何月下追韩信”人物故事及梅花、竹子、松树、芭蕉、山石等纹样。画面上,萧何快马扬鞭,心急如焚;韩信踌躇岸边,进退两难;老鞘公对待渡人的神情疑惑不解。整个画面人物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妙笔传神。整个梅瓶的釉质在灯光下流光溢彩。由于机会难得,不少观众纷纷摄影留念。
工作人员重新将梅瓶收进了匣子,拿回仓库。这一次梅瓶亮相,前后只有10分钟,但惊艳四座。由于不轻易示人,不知道梅瓶下一次面世又是什么时候了。
梅瓶价值以亿计算;“萧何追韩信”梅瓶到底有多珍贵?为何又如此珍贵?记者昨日采访了省收藏家协会理事、省古陶瓷研究会副会长、江南贡院陈列馆馆长周道祥。
周告诉记者,如果单纯以金钱来衡量,今年7月13日,一个与“萧何追韩信”梅瓶类似的元代青花“鬼谷下山图”瓷罐曾以1568.8万英镑(大约相当于2.6亿元人民币) 的天价在伦敦被拍卖成交,虽然这个数字未免有炒作嫌疑。但确实说明了元代“青花”存世稀少、价值难以估量。而比较起来,“萧何追韩信”梅瓶虽然比“鬼谷下山图”瓷罐稍微晚了数十年,但其美术水准和品相还略高一筹。也就是说,“萧何追韩信”梅瓶如果能够拿到拍卖市场,其价格应当高于2.6亿元。
周道祥称:元代“青花”存世稀少,目前,国内所存的元代青花瓷只有100余件,散落世界各地的元代青花瓷也仅200余件。南京市博物馆所藏的梅瓶完好无缺,且画工精细、釉质釉色精美、纹饰艺术高超,是当之无愧的国宝,也是南京文化文明的象征。